小学生命教育新路径
2019-06-10何珊
摘 要: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为生命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何在小学阶段更加切实有效地推进生命教育引起学界的关注,李普曼儿童哲学,则在具体实际中为小学推进生命教育探寻出了新路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李普曼;儿童哲学;儿童哲学绘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6-01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104
1968年,美国Don Jenna Walters正式提出生命教育,随后生命教育传遍世界各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开始引进生命教育,随后大陸地区也日益盛行起来。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1]可见我国生命教育已步入新阶段。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的“生命教育”指的是狭义内涵,即“生命教育针对重大的生命教育问题展开,除了安全教育与身体教育之外,还包括死亡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和伦理教育等”[2]。自1968年华特士正式提出生命教育之后,生命教育便向世界各国传播开来,关于生命教育,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
(一)生命教育目标
教育旨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亦是如此。国外生命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三个,首先是认知发展目标,即揭示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其本质是真、善、美;其次是情感发展目标,要求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出发,启迪学生珍爱生命,发扬善性,学会关爱生命,建立自我意识,对生命充满希望;最后是行为发展目标,即激励学生快乐成长,规划人生,激发人生,激发奋斗潜能,学会保护生命,自我实现。在我国,由于传统禁忌死亡文化,生命教育起步较晚,随后香港、台湾地区渐渐引进,大陆地区则在借鉴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之后才开始了生命教育。有学者提出,“生命教育的最基础目标,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其次则是增进学生发展生涯,最高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实现”[3]。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生命教育目标的设定,都离不开发展二字,这不仅符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要求,也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都重视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国外小学实施生命教育时,不仅将生命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的生活现象与问题,还将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整合至已有课程中,结合具体实际,多途径多方法地开展生命教育。在华特士正式提出生命教育之后,美国的生命教育开始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并在一些中小学开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已基本普及生命教育;澳大利亚不仅设置了生命教育中心,还有相关专家根据实际需求制订课程计划;英国则秉承“全人培养,全人关怀”理念,在学校不仅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中心,而且还通过专业人员使学生得到相关训练;德国提出了“善良教育”,并出版了生命教育教科书;日本则在“余裕教育”理念下,鼓励学生体验农村或牧场的生活,有些学校将“有经验的生活”定为必修课程。
20世纪末,香港和台湾的小学开始提供生命教育课程。香港的生活教育以生命为基点,最高目标也是生命,因此生命教育是最符合其教育实际的。2001年被称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与香港相比,台湾的生命教育更为具体,“台湾各小学基本上采取综合课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4],不仅仅是学校,社会、政府等机构也在努力切实推进生命教育的实施。在吸收借鉴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之后,大陆地区也开始将生命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目前,在小学阶段,实施生命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借助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等显性课程教学来实施;二是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三是生命教育专题活动。”[5]从这三条途径看,主要还是局限于学校内,且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不太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二、新视角:李普曼儿童哲学观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愈来愈热,并逐渐成为课程发展的主轴,因此,在制定小学课程目标时,不仅要将学科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还要注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获得思辨分析、推理判断等素养。马修·李普曼的儿童哲学为儿童思维能力的提升指出了一条新路。
马修·李普曼是美国著名儿童哲学教育家,也是儿童哲学的奠基人。早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时,发现如果年轻的学生以哲学方式教学,他们的潜能发展得更快,因此,他着重于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马修·李普曼认为,儿童虽处于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但是此阶段也能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若能及早对儿童进行有关训练,就能有效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发展,儿童在想办法理解事物的同时,也想知道其产生的动机并自己进行推理,因此,李普曼“儿童哲学”实质上就是为了帮助儿童学会如何为自己思考。为了帮助儿童学会如何为自己思考,马修·李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李岗将其概括为培养推理的能力、培养创造的能力、培养伦理关怀的能力、培养探索意义的能力。关于马修·李普曼的教学实践基本模式,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将孩子组成一个师生可以平等交流的‘探究共同体,然后每次给他们讲一个充满哲学或人类学思辨特色的故事(以相同年龄人物为主人公),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6]这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同时,哲学不再是大学生的专属领域,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也可以包含哲学思辨的内容。
传统的小学教育注重共性的发展,常常忽视个性的发展,且教育重心在于儿童的社会化,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马修·李普曼的儿童哲学理念致力于个性与共性的调和,重视每个学习者自身的思考能力,其“儿童哲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目标在于追寻个人生命意义,同时,运用“探究共同体”的方法,还能使儿童学会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联性,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三、新路径:儿童哲学绘本
“绘本是以图为主文为辅的图书形式,它以图言物,以图悦众,以图行事,以图制胜,图画的连动性构成了它独特的、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图书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7]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对于低段的学生,绘本不仅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还能更好地使其达成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目标。那么,如何将哲学元素与绘本结合起来?有学者提出以下三点,即“理解绘本的叙事性、关注绘本的语言性和聚焦到绘本的哲学性”[8]。这三点都是从绘本自身的特征出发,符合事物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之上,才能扬长避短,将自身优势与外界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
儿童哲学绘本,不仅有绘本的独特优势,还包含了一定的哲学元素,其理论高度与教育价值自然比传统的绘本高。生命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哲学绘本相契合的,这是因为生命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智育、美育等,它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及意义,而这些都并非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学习就能达到的。利奥·巴斯卡利亚有一本题为“一片叶子落下来”的书,它通过一片叶子讲述了生命的故事,虽然故事简单,但是儿童也在其中学会了生与死的关系,并且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理解。本文所倡导的儿童哲学绘本,实质上就是此类作品的外延,因为相较于纯文本,有图画的载体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儿童哲学绘本在内容上是包含哲学元素的,与此同时,也考虑到了生命教育的特殊性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在小学推行生命教育时,以儿童哲学绘本为载体,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也能更好地推进生命教育的进程。
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生命教育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减少不珍视生命、浪费生命所带来的伤害,在小学阶段推进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以史为鉴方能成就现在,在吸收借鉴过去已有生命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应该努力开辟发展新路径,将儿童哲学绘本贯彻落实到生命教育中,相信定能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周爱红.以“情”点燃“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5).
[2]姜梅,危显宝.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4).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连丽华(1972— ),女,福建建宁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
[2]孙卫华,许庆豫.生命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7(3):72.
[3]郑崇珍.生命教育的目标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7.
[4]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52.
[5]乔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10):5.
[6]瞿钧.李普曼“儿童哲学”理论在世界上的最新进展[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3):38.
[7]王慧宁.绘本的概念界定及中日现代绘本溯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4.
[8]杨妍璐.哲学文本绘本及在儿童哲学课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8(1):24.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何珊(1995— ),女,四川廣安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初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