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阳说食俗
2019-06-10醳倾
醳倾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等。由于端阳紧接夏至,是一年阳气之端点,阳气最盛,而泰极则否来,阳极而阴兴,所以一方面天气燥热,另一方面五毒(蝎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瘟疫、邪祟俱出,因此古时这一天也被称为“恶日”。为了辟邪祈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动了很多脑筋,有人在这一天用兰汤沐浴,有人在门上悬挂艾叶菖蒲,还有的将艾叶扎作虎形。后来,人们干脆以五毒图绘制符咒张贴,或用窗花的形式剪出一只有五毒的倒挂葫芦,取“泄尽五毒”之意。
为了趋避五毒,人们还发明了很多食物。老舍就曾写过:“满汉饽饽铺”在端午节会特制出售应节点心,“五毒饼,上边的蝎子,蜈蚣,都是模子刻出来的,没有毒!”“五毒饼”其实是一种玫瑰饼,分为酥皮、硬皮两种,饼上绘有五毒图案,里面裹着玫瑰馅。做法是先将玫瑰花瓣捣成酱,加入蜂蜜和白糖加热熬制,再混入松仁等果料调成馅,包入烙成的翻毛酥皮饼中,在饼面上印上鲜红的五毒图案。《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附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可见五毒饼不仅是一种节令食物,还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精致点心。
端午节吃五毒食品并不是北方地区的专利。在南京一带,有所谓“炒五毒”,即取银鱼、虾米、菱菜、韭菜、黑干杂炒”,寓意是炒死五毒,再将其吃掉,保阖家平安。无论是北京的“五毒饼”,还是南京的“炒五毒”,都反映出了劳动人民十分朴素的趋利避害的思想: 吃什么不怕什么。将五毒吃掉,便能够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不生疾病——是一种在“恶日”里祈求安康的朴实无华的思想。
农历五月,江浙一带称之为“五黄月”。这“五黄”指的是黄鱼、黄瓜、黄鳝、雄黄酒和鸭蛋黄。端午节的正午是全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的中午食用“五黄”可以利用端阳的力量,消除厄运,提升精力。
大黄鱼在四到六月份洄游产卵,此时肉质也最为肥美,它们会大量乘海潮而来,因而成为端午节时令菜。《吴县志》中便有“食石首鱼(即黄鱼)以应时节”的记载。谚云:“谏子花开石首来,筐中絮被拥三台”,同天津人“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有异曲同工之妙。黄鱼所含有的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可延缓衰老,起到保健强身的功效。
旧时没有蔬菜大棚,黄瓜要自然生长,端午前后才能吃到。和其他时蔬相比,黄瓜上市较早,且因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因而也跻身“五黄”之中。
鳝肉的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以及磷、钙、铁等矿物质。端午时节的黄鳝因为食物充足,不仅肉质细嫩还能够补虚损、强筋骨。因此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民间相信雄黄酒具有破解五毒,祛除邪祟的力量。《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传说中,白娘子在端午这天饮了雄黄酒,破了法术,现了蛇身。除了服用,也有人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雄黄酒涂写“王”字以保孩子平安。不过,我们现在知道,雄黄酒中含有三氧化二砷和五氧化二砷,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所以不宜效法。
中学时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许多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冒口水: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咸鸭蛋微寒,能滋阴、清肺,还能补充人体的盐分缺失和一些营养物质的消耗,正適于夏季食补。因此,咸蛋黄虽没有黄鱼、黄鳝等的时令性,由于其味道美、营养高、寓意佳,也被入了“五黄”的行列。
《端午的鸭蛋》里还写道: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江南一带的百姓,过端午节有吃“端午红”的习俗,所谓“端午红”就是一些色泽呈现为红色的食物,据说有“五红”可震慑“五毒”。在端午的中午食用“端午红”,被称作“尝午”。汪曾祺先生所说的“十二红”,一般指四冷、四热、四烧,通常是有咸鸭蛋、煮黄鱼、炒虾子、炒红苋菜、樱桃、干菜烧肉、红烧扒蹄、火腿、雄黄酒等。“十二”这个数字象征一个轮回,虚指多数。郑燮在《忆江南端阳节》中写道: “端阳节,点缀十红佳。萝卜枇杷咸鸭蛋,虾儿苋菜石榴花,火腿说金华。”并非正正好好十碟菜。红色在中国一直有着红火、喜庆、辟邪的含义,而这些含义在端午节这天则被赋予了满桌的“十二红”。当鲜红的菜肴摆满餐桌,节日的喜庆气氛随着全家人的笑声回荡,扑鼻的香气慢慢升腾,我们举杯对亲人祝福。端午节令美食寄托了我们对阖家安康的追求,也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