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平衡”不能治病
2019-06-10闻之
闻之
2018年年底,“創造”出酸碱体质理论的美国人罗伯特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罚1.05亿美元,他当庭承认骗局表示认罪。罗伯特将食物进行如下分类:红肉、糖、蛋奶制品、酒精、咖啡等食物被归类为酸性食物;蔬菜、水果、谷物、鱼类等则是碱性食物。罗伯特建议人们戒除酸性食物,多食用碱性食物,并称其为“碱性生活方式”。他还基于自己的理论生产保健品和药物,甚至开办诊所治病。
相信在朋友圈里,很多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吃对碱性食物,养成易瘦体质》《如何把酸性体纠正为碱性呢》。主要内容是说: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酸性体质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至诱发癌症。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治愈疾病、维持健康。食物也有酸碱之分,我们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这套理论被不少人奉为养生经典,并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区分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
事实上,酸碱体质理论毫无依据,没有任何医学研究证据作为支撑。首先,人体各器官的酸碱程度都不一样,不存在真正所谓的“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人体组织十分精密,对于酸碱度有极强的调节能力,食物自身的酸碱性和胃里的酸、肠道里的碱相比,弱得可以忽略不计,根本不可能改变人体稳定的酸碱值。无论多吃酸性食物还是多吃碱性食物,人体都会进行有效调节。所谓的酸碱食物养生毫无依据,普通民众很容易受其误导。
但食物的确具有酸性和碱性之分。一是食物本身具有酸碱性,二是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吸收、代谢后具有酸碱性。食物代谢之后,如果含硫、磷、氯元素较多,在人体中形成硫酸、盐酸、磷酸和乳酸等物质,可称为成酸性食物,如肉、蛋、鱼、动物脂肪、植物油、糖类甜食等;反之,代谢产物内含钙、镁、钾、钠等阳离子,在人体中形成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钾)、碳酸钠等,可称为成碱性食品,如蔬菜、茶叶、水果(高糖水果除外)、豆制品、牛奶等。
因此,肉、蛋、鱼是酸性食品,蔬菜水果则是碱性食品。但无论是酸性食品还是碱性食品,经过消化吸收后,都不可能让食用者转变成所谓的酸性体质或碱性体质。人们要摄入多种食物,饮用大量的水,让人体的血液、淋巴液、细胞内液等内环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人体血液的pH值恒定维持在7.35 ~ 7.45,也就是呈现为弱碱性。所谓吃酸碱性食物造成酸性或碱性体质,以及酸性体质造成多种疾病,甚至诱发癌症,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有关专家介绍说,中医里也没有酸碱体质一说。《黄帝内经》中有“阴阳二十五人”的说法,是根据阴阳比例将人分为二十五种体质。后来,有国医大师将人体分为九种体质,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体质各有特点,比如有些人非常容易感冒、怕冷、易怒等,就和自身体质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体质秉承于父母,也就是说和遗传有关,同时又和个体的生活地域、饮食等生活习惯、后天所患的疾病等有关系。因此,人的体质虽然先天决定已有偏向,但后天调理也可以“去峰填谷”,做一些改善。但这里说的体质绝非酸性或碱性的概念。
酸碱体质理论虽然产生于美国,却在国内造成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一些商家利用大众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癌症等疾病的恐惧,用酸碱体质理论对某些食品进行包装,产品售价也水涨船高。不少女性在备孕中听过“调节身体酸碱度可以决定生男生女”的理论后,甚至去购买所谓的“药物”来调节。笔者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上,“酸碱体质理论”颇受商家欢迎,很多保健品都打着该理论的旗号进行宣传。其中,某国外保健品厂商出品的,颇受消费者青睐的一款减肥产品,其宣传语中就有“调节酸碱平衡”的说法。该网店称,大部分运动人士的身体为碱性,而亚健康人士身体为酸性,我们的产品为碱性食物,服用后有助于调节人体酸碱平衡。
“商家用没有科学依据的理论进行宣传,消费者可以依法维权。”有专家表示: “‘酸碱体质理论以前在民间被普遍认可,可能大部分商家也不明就里。这种情况下,商家即便在无主观恶意的情况下获利,消费者也可以要求退货、退款。而且商家如果受到了欺骗,可以再去找源头厂商追偿。但如果商家明知该理论没有科学依据,还以此为噱头,就涉嫌虚假宣传以及欺诈。”
对于消费者而言,追求健康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提示您在购买相关产品的时候,能够多问一句“为什么”“真的吗”——用求实和怀疑的科学精神,翻阅权威政府网站和医院网站的相关资讯,查阅书籍、期刊,或是求助于专业的营养科医生、注册营养师,避免让那些谎言轻易成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