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C在班主任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结果应用研究
2019-06-10吴晓琳
吴晓琳
摘 要: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育原则,然而在部分班主任教育应用中,只重视过程不去关注结果。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产生了一些局限性,造成学生发展形变而神不变。本文借鉴了人力资源领域的结果评价模型BSC,构建了班主任教学评价体系,为班主任教育提供了可视化的借鉴方式,有利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结果。
关键词:BSC;班主任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6-015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147
因材施教的思想萌芽最早见于《论语》,并被其应用在实践中。但在朱熹的总结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才最终总结出“因材施教”这一专有名词。历经后续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家在实践中将其内涵思想不断丰富,才将因材施教形成了教育的最基本原则[1]。目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因材施教更多的是被作为过程实践,而结果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展现形式。本文在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基础之上,基于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运用人力资源领域中的平衡记分卡概念(BSC),将其因材施教的结果呈现出来,并更好反馈指导班主任教学和循环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研究回顾
(一)基于過程的因材施教表现
《教育学词典》对“因材施教”的定义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2]”。另有一本教育学教材认为:“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育[3]”。同样的表述还有:“因材施教就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一种原则。” [4]以上三种论述都是在阐述因材施教的过程教育,认为过程教育把控完善,结果会趋同。
而王策三先生却辩证地认为:“因材施教的原则,它要求要照顾个别差异,也就是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体教学,统一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5]然而,目前教育模式下,二者如何统一成为急需解决的难点。
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表现如下:一是教育过程的统一手段与学生不同特点之间的矛盾;二是不同学生发展方向与统一的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二)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局限性
1.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曾说: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就是朝着“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主要方向。
2.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受益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和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基于过程的因材施教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受益。原因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只有一个衡量标准,且容易产生优劣多寡,让处于落后的学生限于一种恶性循环。
3.评价标准无法全面照顾所有学生
目前的评价标准仍偏向于升学,以文化课成绩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偏于统一的评价结果,无法全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基础、家庭基础及其他相关基础问题,无法形成客观评价维度。
二、基于BSC的班主任教学的评价体系
BSC即人力资源领域为了实现公司经营目标而使用的战略分解模型,该模型从战略、财务、客户、运营四个层面组成,现应用该模型对班主任教学领域进行体系建立:
(一)战略层面
班主任教学中在该层面应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财务层面
班主任教学中该层面主要关注学生的数据方面,即文化课成绩和素质(文体娱类)成绩,以此成绩对学生进行最客观公正的评价应用。
(三)客户层面
班主任教学中该层面主要指学生的服务对象即班主任、学校、家长,班主任、学校、家长是为学生保障前行。该层面可考虑实现班主任、学校、家长三方面的满意度来应用。
(四)运营层面
班主任教学中该层面主要为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实现的内部努力。该层面可考虑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开拓视野、良好心态等方面建立体系。
三、结语
本文阐述了因材施教的弊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评价体系,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全新评价学生的新思路和方法。该班主任教学的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是KPI指标还未明确,数据通道仍未打通,指标权重等问题这是后续应该着重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程龙.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及其实现[J].全球教育展望,2015(3):6.
[2]张念宏.教育学词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190.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学参考书:教学论分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张永华,杜蕾.浅谈因材施教[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95.
[5]王策三.教学论稿(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吴晓琳(1988.1.— ),女,汉族,山东桓台人,中学二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