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地理期刊对苏联地理学的译介*
——以《地理学报》为例

2019-06-10

关键词:苏联译文文章

刘 超

(清华大学a.科学史系,b.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北京100084)

0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地理学受苏联流派影响最大,在学术期刊上刊载翻译和介绍苏联地理学的文章是苏联地理学传入中国的重要形式之一.[1]尚未查阅到针对20世纪50年代地理期刊对苏联地理学的译介展开专门研究的文献,作者从建国初期的主要地理期刊中选择以《地理学报》为代表,并对这一阶段的苏联地理学译文进行了简析.

1 建国初期的主要地理期刊

新中国前十年刊载过苏联译文的主要地理期刊,公开发行的有《地理学报》、《地理知识》和《地理译报》(见表1),还有内部刊物《中国地理学会会讯》(1953-1958,共17期).另外,1950年创办的《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也是当时刊载高水平地理学术论文的两份综合性学术刊物,部分高校学报也成为地理学术论文发表的平台之一.

表1 中国五十年代主要地理期刊Tab.1 major Chinese geographical journals in the 1950s

2 《地理学报》简介

创刊于1934年的《地理学报》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历史见证.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正值中国内忧外患、战乱动荡、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西方的近代科学地理学在突飞猛进之时,中国地理学步履蹒跚地实现着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中国近代地理学是中国传统地理学与西方近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区域地理学研究居核心地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胜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环境论思想盛行.新中国成立前,以德、法、美、英四国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最大.[2]中国一批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大多持有“科学救国”的抱负,到欧美各国学习西方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1934年《地理学报》第1期,《本学会发起旨趣书》中强调:“内政、外交、民生、国防,凡所举措,无不赖有地理研究为其根底”.

《地理学报》自创刊以来一直是中国地学界的学术带头刊物.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报》更是此时期承载中国地理学术论文发表的主要刊物,是地理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3]并于1951年开始刊载翻译苏联地理学的文章.与德、法、美、英四国相应的苏联地理学流派,有其特殊的国际声誉和历史背景.苏联近代地理学虽然受德国影响,但更多的是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根基和传统,在气候学、土壤学、地植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也涌现出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政治因素是苏联流派形成的一个主导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地理科学体系逐步成熟并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凸显出力量.[4]1955年创办的《地理译报》主要是为了缓解《地理学报》刊载译文的压力.1955年3月第1期的《创刊的话》中表明了《译报》的创刊目的“近两年来我们确已尽最大的努力来学习苏联地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地理学报也曾用很大的篇幅来登载苏联地理学理论性著作的译文,然而这还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鉴于这一事实,并且鉴于我们俄文翻译力量已日益壮大,而地理学报的任务究竟应以刊载本国地理学工作者自己的创造性论著为主,我们认为在地理学报之外出版一个专门刊载译文的地理译报是刻不容缓的事.”[5]

下面以《地理学报》为例,考察苏联类地理译文的刊载情况.

3 《地理学报》对苏联地理学译介概况

《地理学报》在1934年春天创刊时原定每年4期,八年抗战及三年内战期间,学报勉强维持,1949年停刊1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报重新复刊,从年出1期(1950、1951)到年出两期合刊(1952).1953年国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学报仍然只刊出两期.1954-1958年的五年,每年4期,定时出版,195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出版6期.1960年受全国性自然灾害影响,学报降到一年期.[6]《地理学报征稿简约》,1952年合刊封底的征稿简约,其中欢迎的稿件包括“(4)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地理学上重要论文的译述.”1953年第1期的欢迎来稿包括“(2)苏联地理科学的先进理论与研究成果的介绍”,第2期恢复到之前的说法“(4)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地理学上重要论文的译述.”1954年第1、2期亦如此.《地理学报》的编委们在1953年第一期中说:“本刊决定今后将以介绍苏联地理学的先进理论、工作方法与具体成就,作为重要内容.”[7]在1954年第1期中继续说明:“以介绍苏联先进地理学理论,发表国内地理学者的实际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8]

1950-1960 年间,是《地理学报》较为集中刊载苏联地理学翻译文章的时期,从1950至1960年,《地理学报》共出版35期,除去内容介绍、编后记、总目录等,共292篇文章,其中翻译苏联地理学的文章46篇,占16%.根据《地理学报》编辑部1984年的分类总目,外国地理学方面的文章在这一时期《地理学报》有46篇,占译文总数的30%.这46篇译文分别为:14篇外国地理学文章,4篇地貌学文章,3篇经济地理学文章,4篇地理学会活动、学术会议报道,3篇地图学文章,3篇动物地理学文章,2篇人物传略文章,2篇农业地理学文章,2篇水文学文章,2篇气候学文章,2篇自然地理学文章,2篇地理学文章,1篇交通地理学文章,1篇植物地理学文章.[9]

《地理学报》1950-1960年间翻译或介绍的外国地理学理论或发展情况的文章,只有一篇文章的作者国籍是德国,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地理学会主席盖勒特教授,这篇文章源于他访华期间于1960年1月10日在中国地理学会上的报告,发表在1960年第2期《地理学报》上.[10]

作者主要将1950-1960年《地理学报》翻译的苏联文章进行统计(见图1).[11]

图1 1950-1960年《地理学报》苏联译文概况Fig.1 Overview of the Soviet translation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from 1950 to 1960

如上图所示,1950-1960年《地理学报》翻译苏联文章平均比例为16%,1950年没有刊载译文,1953年最高为32%,其次是1954年,为29%.正符合了该刊在1953年第1期《这一期的内容》及1954年第1期《编后记》里说明的《地理学报》将要刊载的主要内容.①《地理学报》[J].1950-1960.

4 《地理学报》对苏联地理学译介简析

《地理学报》刊载的译文紧扣中、苏两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实践.1954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了苏联地理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地理学会派代表参加了此会,[12]《地理学报》1955年第4期即连续刊载3篇苏联学者此会上的报告.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和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相继开启,其中中、苏学者联合进行了黑龙江流域、新疆等地的综合考察,在这一过程中成果颇丰,《地理学报》即刊载了部分苏联学者的论文.

46篇译文的作者共45位.46篇文章中,以И.П.格拉西莫夫的文章最多,其次是И.В.萨莫依洛夫.И.П.格拉西莫夫1945年起在苏联科学院地理所工作,1951年起任所长.《地理学报》刊载的他的4篇文章分别是:《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地理大会和九州岛纪行》(1958年03期)、《苏联地理学发展现阶段的状况与任务——在苏联地理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55年04期)、《戈壁荒漠》(1955年02期)、《苏联地理学会会长叶·尼·巴夫洛夫斯基院士》(1953年02期).И.В.萨莫依洛夫是河口学的奠基人,在1956年来到我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顾问.《地理学报》刊载的他的3篇文章分别是:《关子中国陆地水文学中的地理、地球物理和工程方向的结合问题》(1959年04期)、《苏联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958年01期)、《海岸及河口的现代研究方法》(1956年04期).

《地理学报》上刊载的苏联文章的翻译校对工作人员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学者为主.译文的译者及校对者共50位.以李恒翻译或校对的最多,有8篇.李文彦和杨郁华翻译或校对的均为7篇,刘华训翻译或校对的文章有4篇.李恒1956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俄语翻译,1961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学研究.李文彦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杨郁华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俄语专业,刘华训毕业于浙江大学自然地理专业,他们一直都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

46篇译文中,有13篇来自苏联学者访华期间的报告,有7篇来自苏联科学院院报《地理学汇刊》.随着苏联学者访华活动的增多,苏联学者在华期间所做报告的文稿成为译稿的主要来源.

5 结论

刊载的译文介绍了苏联地理学的概况,包括理论、方法和学术中争论的问题,对中国地理学特别是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地位突出,没有涉及其他人文地理的分支.既反映了苏联流派的特征,也符合我国现代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发展远胜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性强于理论性,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动物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等部门地理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情况.孙敬之是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的权威,他在理论上倾向于巴朗斯基,[13]我国翻译介绍的苏联经济地理学也以巴朗斯基理论为主.

猜你喜欢

苏联译文文章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I Like Thinking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