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叱咤“ 风 云”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2019-06-10苏莉敏

上海工运 2019年5期
关键词:气象卫星风云云图

◎苏莉敏

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制,这既是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发展的立足点,亦是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核。

现如今,天气预报与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密切。其实,国人参考天气数据来进行工作生活的历史,才不过30余年。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只能观天行事。所以才有了诸葛亮夜观星象借东风的传说,以及“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等流传至今的天气预测谚语。

天气预报是经过“云计算”得到的大数据产品。在其制作过程中,有一个专为气象工程师提供数据支持的庞大气象卫星家族——风云系列卫星。这些卫星各司其职,从几百公里甚至几万公里的太空中将目标对准地球,搜集着瞬息万变的气象数据,最后转化为平常老百姓看到的天气预报。而“风云家族”就诞生在上海,中国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FY-1A)正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成功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风云卫星是在一片争议声中起步的。20世纪70年代初,究竟是“自己造卫星”还是“花钱买卫星”,当时国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最终,倡导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声音占了上风。彼时在基础工业薄弱、航天人才紧缺的条件下,国家依托上海工业优势,从各地科研院所抽调精英,迅速组建了气象卫星研制团队。基于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起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研制项目,也由此拉开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发展的帷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77年,国家确定气象卫星工程代号为“711”工程,并为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正式命名“风云一号”。在工程建设的十年里,气象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工作从无到有,在探索中前进着。终于,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航天人迎来了检验成果的那一天。

1988年9月7日凌晨,山西太原,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依靠着它的伙伴“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带着灼人的烈焰、震耳的轰鸣,带着民族的自豪感,带着发射中心全体人员的心血汗水和无限希望,腾空而起,在蔚蓝的天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曲线,飞向浩瀚的太空。正式开启了气象观测的“上帝视角”,悠悠白云、深邃海洋、斑斓大地,尽收眼底。

当天6时9分,新疆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第一时间收到了气象卫星资料。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邹竞蒙手拿一幅“黑蒙蒙”的可见光云图激动地向在场的工作人员说:“我们成功了!大家高兴吧!这是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看到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分明的云图,在场的所有人纷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3小时后,这张图在世界面前亮相。

“风云一号”创造了许多“第一”。它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传输型三轴稳定太阳同步轨道遥感卫星;在国内首次采用展开式太阳电池阵、剩磁设计和CPL热控等先进技术;在我国首次实现了气象、海洋和空间环境的综合探测应用,真正实现了“一星多用”。“风云一号”开创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和航天事业的新纪元,卫星功能性能与代表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卫星相当。

然而,在卫星运行39天之后,意外突然降临。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工作室里,工作人员发现卫星姿态发生了变化,云图慢慢偏斜,最后只留下地球的一条弧线,卫星失控了……这样,“风云一号”在升空仅仅39天之后,就结束了短暂的“生命”。“39天之痛”让上海航天人从挫折中奋起,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随后“风云家族”在不利和艰难中百折不挠,成员不断扩容,最后一次次被送往太空。从第一代卫星到第二代卫星,从尾随国外“跟跑”转变为与之“并跑”,再到实现“领跑”,历经整整四十个寒暑,上海航天人悉心经营,终结硕果。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海航天人以再出发的信心、勇攀登的决心、敢攻坚的恒心,向着“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气象卫星风云云图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窃听风云(九)
天地云图医药信息(广州)公司
黄强先生作品《雨后松云图》
象甲风云
H-2A发射“向日葵”9气象卫星
美空军又一退役气象卫星在轨解体
风云气象卫星在产品应用中前行
风云气象卫星如何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