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样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与思考

2019-06-09崔世峰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误区思考课堂教学

崔世峰

【摘  要】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气氛,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也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在新样态课堂中,守住一颗平常心,冷静审视和反思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客观地继承和发展语文经验,深入学习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才能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不失掉语文课堂的传统和本真。

【关键词】 新样态;课堂教学;误区;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语文课堂变得热闹非凡、标新立异并流于追奇猎怪,喊的是“新课程理念”,走的却是“形势主义”路子,追求的是“急功近利”。这样的课堂,是教育者没有深刻领会新理念,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误区,长此以往,难以让人释怀的同时,更让人忧心忡忡。

误区现象之一:过于强化“人文的感悟”,抛开了语言文字本体,忽略和虚化了语言文字学习

走进现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教师在进行一篇语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课堂气氛变得喧嚣热闹,教师便自鸣得意,自以为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给了学生的浓厚的人文关怀,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理性思考: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一味强调“人文性”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势必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因失去灵魂而暗淡无光。故此,语文的工具性是融合着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性之上的。我们语文课堂姓“语”是不该动摇的。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的本体,忽视对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丢掉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关键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时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真正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误区现象之二:“个性化阅读”,过于随意,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有的老師就此大做文章,想方设法搞特色,在阅读与理解的时候,一味凸现和张扬学生个性,让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教师是知识权威),滑向另一个极端(重感悟,重个性化阅读,而放任自流)。《狐狸和乌鸦》一课,一位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事故的感受,大部分学生众口一词说,狐狸很坏,很狡猾;乌鸦很傻,很可笑之类的。有一学生兴奋地说:“老师,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老师竟连连称是,并大肆表扬一番,还振振有词地说:“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让学生个性化阅读”之类。

理性思考:“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和课堂实践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作引导。

新课标指出:“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说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个性化阅读要尊重文本,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深刻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树立,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正确引导,如果一味追求观点独特、形式活泼,而脱离了文本,只会得到南辕北辙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文中的人物的高尚精神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个性化”不能偏激理解,不要随意追求。在注重个性的同时,也要健康引导。

误区现象之三:“探究性学习”,只在乎形式,不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教学效果

语文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因此,在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这样上课?”“这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听课者是这样一番高见,教者也就挖空心思,尽量设计一些为迎合新课标理念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讨论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有些教师不分什么问题什么课程都来个小组讨论,这样并非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的新理念。

理性思考: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探究性与接受性学习要取长补短,二者不可偏废。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来,语文教学面貌确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中,一些老师片面、肤浅地理解探究性学习,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需要探究,没想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却偏要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正确认识和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我认为应该:首先,既重视探究性学习,也不要忽视打好语文基础。在小学阶段,若学生写不好,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谈何去探;再说,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一味强调探索,势必事倍功半,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偏废;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一切都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误区现象之四:“综合性学习”,学科渗透,偏离目标,游离文本之外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要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极端现象,走进了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语文课从头到尾没有语言文字训练,只是通过表演、绘画、唱歌、做科学小实验或查阅资料,教师时而旁征博引,时而谈古论今,为的是体现综合和学科渗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整节课只有开始有点像语文教学,以后却是大杂烩,严重偏离教学目标,游离文本之外,还美其名曰:“综合性学习就得学科渗透。”

理性思考:综合性学习必须围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这基本目标,把握好学科渗透的度。

综合性学习旨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一切皆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这不仅使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削弱了,而且语言文字训练也不扎实、不到位。

大语文教学观需要语文教师由此及彼,开放性教学是能吸引较好教学资源,还能由文本拓展开去,但一定不能过花、过杂。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一句话,只要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把握好一个度时,学生不会成为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

新课程的实施为这门艺术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对于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来说,亦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以上我是从学习新课程标准相关理论后再结合教学实际思考的,但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繁密的工程,有许多东西需要探索与思考。

细细咀嚼所听过的语文课,不难发现一边口口声声喊“新理念,新课堂”一边大都是“穿新鞋走老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笼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还是受到升学指挥棒左右,受家长看重升学率多高所束缚,从而或多或少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艺术魅力,自然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局面。一篇优秀的文章,拆开来讲析,拆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犹如“嚼蜡”谈不上一丝美感。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也异常活跃,教学方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层出不穷,所有这一切,似乎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当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挖空心思,独出心裁,努力让课堂很热闹,很煽情,学生在教师将课文中设计出新颖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教师不厌其烦的“点拨”“诱导”终于回答出预定的答案,教师顿感欣喜,连夸“真聪明”,而在这其中,教师没有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不使在课堂上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切按既定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缺乏自身对教材的理性思考,这些教学與其说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倒不如说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作秀的舞台,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和语文学科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引人思考,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然倡导一种激励性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现在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频率最高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特”这一类赏识性的话语,教师有时连错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灵性与智慧。殊不知,一味地“赏识”也会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温柔杀手”。

深入课堂更频繁,对新语文课堂教学思考愈是很多,思考多了困惑反而越来越少了。我想只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课标精神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不忘却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语言文字的基础性,这样开展和设计课堂教学才会顺应时代发展,适合新课堂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玉玺. 以学为中心的1+1助学课堂 小学语文[M]. 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费洁,蒋丽娟. 伙伴学习:构建习作“学本课堂”新样态[J]. 小学语文教学,2016(31).

猜你喜欢

误区思考课堂教学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