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视域下《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19-06-09万甜甜
万甜甜
【摘 要】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的新兴产物,它的出现一方面拓展了《金融学》的外延,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金融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金融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变得更具时代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是进行此类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对传统的《金融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分享式”课堂、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小组探讨研究来替代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将新型的教学手段引用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更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 金融学 课堂教学改革 “分享式”课堂 体验式教学
《金融学》课程是金融学专业学习中最主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奠定和培养学生金融认知、金融思维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依托传统金融学教材,大多数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常为理论的被动接受者,此种“强化灌输的填鴨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要落后,主要问题存在于教学与实践的脱离。针对金融学课程,结合应用型专业培养要求和金融学发展趋势,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提高我国金融学学科教学整体水平、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互联网金融衍生对传统《金融学》课堂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教材刻板,前沿发展、理论更新不及时,脱离实际。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巴曙松针对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新布局与金融体制改革新趋势》做出评论,其认为“金融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而我国金融专业的教材已落后现实5年左右,大学应让实践走在理论前面。”例如我国传统的金融学教材中,主要从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调控与监管等几个基本范畴出发展开教学,而对当前涉及的金融前沿和发展形势几乎空白。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剧烈冲击,阶段性引发新的金融业态的出现,这已经是未来一长段时间内全球金融面临的基本共识;但在目前许多的金融学教材中却缺少这一部分的内容,这也对我国高校的金融学课程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从目前来说,绝大部分教材偏理论化,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及行业对金融学人才的要求。因此,《金融学》课程的改革也是由“实体金融学”(行业一线)倒逼课程教学的改革的必然结果,尤其对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严重。《金融学》课程作为应用性、实践性教强的学科,如果脱离实践应用价值,教学事实上是本末倒置的。因而,金融学教学实践中应当对标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内容上,目前各地高校金融学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理论内容体量大、结构分散、逻辑不紧密的弊病;在教学方式上,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缺少课堂交互性,教学案例整体缺乏,互助式、探究式学习运用较少等问题突出;总体上来说,其在课程开发环节滞后,即课程缺失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完整的能力培养机制。正如汪连新(2015)认为,当前金融类人才应该要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风险管控意识。同时,也要富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持续研究能力,更要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和分析的能力,能将计算机、英语、法律、医学、心理学融汇贯通为专业所用,具备较好的计量经济学分析的能力和水平。而在传统教学中,能力本位的缺失尤其遗憾,理论空泛缺乏与理论相匹配的针对性案例和系统的课程设计,难以使学生产生高效的、叠加的课程体验。
(三)教学考核模式固定、缺少实践、实训环节
传统金融学课程考核形式,多采用“三七开”考核模式,理论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办法,即总成绩按学校一般课程的计算方式,采用: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其中,理论部分学期末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平时作业、课堂发言、讨论等的情况确定。这样的考核方式中理论课所占比重过大,这也容易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而更多地选择“期末突击”应试。
目前,传统金融学课程中并未配套设置一定的实训课程和实践环节,几乎全部课程被理论考核占据。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和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在近年改变了金融行业的原有格局,开启了金融业从传统单纯的借贷服务到综合理财服务的华丽转向。结合互联网创新,不断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成为金融业的主基调。国内高校金融学课程的改革必须和行业人才的培养紧密挂钩,必须积极关注并应对市场的变化,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要不断创新学科培养理念,加快金融学本体课程的教改步伐,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明确培育目标,将课堂教学与金融行业实训相结合;要努力培养有金融学理论功底、有敏锐市场研判力、有金融市场环境和政策的决断力、能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适度增加一定的实践和实训环节,让学生将课堂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卓有必要。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
(一)课程形式融入“分享式”课堂演说。传统的金融学课堂教学方式略显僵化,一方面是局限于大量概念和知识点迫使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手段,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体现主动性,难以参与到课程知识点的探究、认知和讨论中;另一方面,针对性教学案例的在金融学课程中比较“稀缺”,数量上也偏少,总体上缺少有效的课程设计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加深对于课堂知识和问题的理解。
“分享式”课堂是一种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由表达的独立研修的过程,它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例如,学生需要通过课前认真的思考、准备,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领会,再对教师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的某一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课堂分享、演讲展示文案;其次,教师、同学再对该同学的分享进行补充、建议。这中间涉及到几个方面的能力:一、对课程基本内容的自我消化和理解能力;二、对金融热点及前沿链接的敏锐性、理解力;三、独立思考及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四、演讲、分享与传递的能力;五、文案制作与呈现的能力;六、自我总结和吸纳反馈的能力等。詹浩勇(2015)认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包括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的能力,要具有获取、归纳、分析信息和大数据的调研分析能力;金融交易的合同协议拟制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部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将课程融入“分享式”课堂演说,尤其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设定互联网金融的前沿热点的某一问题或者学生根据自身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鼓励学生展开“课题式”研究,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分享、演说、展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金融类人才所需的“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善于沟通”的几类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