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卡对消费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

2019-06-09庄逸菲

大经贸 2019年4期
关键词:回归分析居民消费银行卡

【摘 要】 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较晚,2002年中国银行卡联合机构成立后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时至今日,银行卡的大范围普及使之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支付手段和小额消费信贷工具,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显著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市场繁荣。本文在传统消费行为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消费特点,采用2010年以来处理后的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别针对银行卡支付及消费信贷两大功能建立模型,量化其对总消费支出的影响水平。

【关键词】 银行卡 居民消费 回归分析 hp滤波

一、引言

银行卡,作为现金支付的主要替代品,主要由商业银行向大众发行,具体包括现金存取、移动支付、提供消费信贷等功能。近年来,得益于信息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銀行卡在全球得到迅速普及。中国银行卡行业从1985年正式发行第一张开始,一步步走向繁荣。2015年6月1日起,中国银行卡清算新规的颁布和执行,一改之前银联垄断市场的局面,竞争对手的引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银行卡行业的改革创新,加速了电子支付服务的优化升级,赋予第三方支付更多的可能性。截至2018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75.97亿张,平均每人拥有银行卡5.46张,人们在平时的消费和生活中越来越习惯使用银行卡进行支付,刷卡消费金额在总消费额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目前,关于银行卡的使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为消费者提供个人消费信贷的信贷功能和通过电子支付方式替代传统现金支付的支付功能两方面。大量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银行卡的使用对消费所产生的正向影响。Zeldes(1989)使用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了流动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居民的消费。Ludvigson(1999)使用美国人均数据建模,得到消费者信贷使用额度越高则消费支出水平呈越高的结论。David Humphrey, Magnus Wilson, Ted Lindblom和Goran Bergendahl(2003)比较了现金支付和银行卡支付的成本,研究发现电子支付成本仅为现金成本的1/3至1/2。Global Insight(2003)以银行卡业务最为发达的美国为样本,发现从1983年至2003年,银行卡作为支付方式的大范围使用为美国消费支出上涨6.5万亿美元,所占比重达到全美同期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的8%。我国对于银行卡与消费关系的研究以理论定性为主,使用定量手段的实证类文章较少。钟伟(2004)认为,相较于现金支付,刷卡消费所具有的迅速便捷的特点,可以有效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达到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目的。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新常态攻坚期,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当前银行卡盛行的趋势下,研究银行卡支付结算方式与其信贷功能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季度数据,时间跨度从2010年第二季度至2018年第二季度。为具体考察银行卡的信贷功能和支付功能对居民消费支出产生的影响,本文分别针对银行卡这两个特点选取相应变量建立模型,并进行模型估计和模型结果分析。

(一)消费信贷对消费影响程度的实证研究

1.数据选择与处理:

传统消费经济学理论普遍认为消费与收入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模型选取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信贷代表变量为自变量,居民消费支出为因变量。通过人均量乘上人口数得到总量的方法对消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算得城镇与乡村的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并将两者加总,得到我国居民消费总支出(RC),引用该变量衡量我国消费情况。使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得到居民可支配总收入(DI),用作收入变量,衡量收入情况。

消费信贷作为银行卡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是指持有者可透支消费,从而达到类似贷款的目的。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银行卡持有人通过预支未来收入实现对当期消费的贡献,可以通过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即持卡者应该偿还发卡机构的债务总额来衡量。本文将本季度数据与上季度相减得到当季度新增期末应偿信贷总额(DCOB),引用该变量衡量当季度消费信贷使用情况。

考虑到新增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居民消费与支出数据均受到价格水平的影响,本文通过CPI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其调整到2010年第二季度基期价格水平。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按季度进行统计的数据,这一类型的数据往往具有明显的按季波动的特点。为消除其季节趋势,本文通过目前广泛使用的HP滤波法,得到新变量HPDCOB、HPRC、HPDI。为保证估计量的有效性,去除异方差效应,本文对先前的变量取对数,使用对数变量LNHPDCOB、LNHPRC、LNHPDI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

2.模型估计:

为保证变量满足平稳性要求,对变量LNHPDCOB、LNHPRC、LNHPDI进行单位根检验,如下表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LNHPDCOB、LNHPRC、LNHPDI的P值均显著小于0.1。采用迹检验法对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Fisher统计量值和P值见表2:

分析表2结果可知,变量LNHPDCOB、LNHPRC、LNHPDI之间有不少于三个协整方程,从而有理由认为不存在伪回归。

考虑到前期的收入与消费会对当期的消费支出及信贷规模造成影响,而已发生的消费信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期的消费水平,故取滞后变量LNHPRC(-1)、LNHPDI(-1)、LNHPDI(-2)为工具变量,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得到拟合模型如下:

由结果知各变量均显著,模型拟合度非常高。由于模型中含有滞后项,采用拉格朗日乘数(LM)法对残差自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8119,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模型显著有效。

3.模型结果分析:

对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可支配收入的上涨拉动消费开支的正向变动。消费信贷的使用额度的扩大也确实会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进而达到促进消费的效果,但上期消费信贷的使用额度与当期居民消费支出呈反向相关关系,这与流动性约束假说的观点相一致。银行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可以把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提前转变为当期购买力,从而使当期消费支出增加,表现为消费水平与当期消费信贷水平的正向相关关系。但另一方面,信贷宽松会导致消费者债务增加,从而使得消费者减少下一期消费金额。

(二)支付方式对消费影响程度的实证研究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心理账户理论,每个消费者对财富分配的不同会导致消费给每个人带来的内心感受是有差异的,从而做出不一样的消费选择。过去形成的消费习惯及银行卡所带来的支付方式的转变也会带来消费收入弹性的改变。考虑到上文对数回归方程中,LNHPDI的回归系数表示的是消费的收入弹性,因此本文通过将银行卡消费占比引入消费收入弹性的函数模型,综合考量消费者预期、收入增长率、消费习惯及银行卡支付方式对消费的影响程度。

1.数据选择与处理:

消费收入弹性(E)由公式计算得出。银行卡的普及程度通常由银行卡渗透率衡量,考虑到统计口径需与居民总消费支出保持一致,本文将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的银行卡消费数据比上居民总消费支出,得到银行卡消费所占权重(CR),考察银行卡在国内使用的普遍性。可支配收入增长率(DDI)使用消除价格水平影响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根据公式(DI-DI(-1))/DI(-1)计算得出。选用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指标反映消费者的预期水平,用前期消费收入弹性反映消费习惯。

与上文相同,使用HP滤波法对季度数据进行平滑化处理,得到新变量HPE、HPCR、HPDDI、HPCCI。

2.模型估计:

为保证变量满足平稳性要求,对变量HPE、HPCR、HPCCI、HPDDI进行单位根检验,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HPE、HPCR、HPCCI、HPDDI的P值均显著小于0.05。采用迹检验法对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Fisher统计量值和P值见表4:

分析表4结果可知,变量HPE、HPCR、HPCCI、HPDDI之间存在三个协整方程,从而有理由排除伪回归的可能。

鉴于消费收入弹性前后期变量间存在一定关联性,且消费收入弹性自相关系数6阶后截尾,故采用引入外生变量的AR(2)模型,得到模型拟合结果如下:

同样对模型残差项进行LM检验,p值显著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该模型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模型显著有效。

3.模型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证实了理论推断,银行卡广泛使用所带来的支付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消费的增长。由拟合模型知,银行卡消费占比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均不变情况下,消費收入弹性将增加近2.4%,即消费支出的增加幅度相较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将比原先增加近2.4%。这是因为我国消费者往往偏于保守,更多的将财富划分至未来收入账户,偏好储蓄而不是消费,导致现金消费的心理账户效应较大,而银行卡支付方式的普及则大大降低了消费的心理损失感。此外,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上期消费收入弹性也与消费收入弹性成正相关,符合消费习惯具有延续性的理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银行卡在国内的普及起到了促进消费的作用。银行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提前消费,其支付便利性也确实提升消费活跃度。银行卡普及的当下,商户可以通过与银行合作,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开展银行卡积分兑换、刷卡促销等联合营销活动直接刺激消费。银行可以通过刷卡数据细分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有效激发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欲望,减小消费者剩余。与此同时,政府应大力推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在合理范围内放松消费信贷约束,同时注重提振消费者信心,从而实现释放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Global Insight.The Benefits of Electronic Payments in the Canadian Eeonomy,2003.

[2] Humphrey D, Willesson M, Lindblom T, What does it cost to make a payment?[J].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 2(2).

[3] Ludvigson S. Consumption and credit:a model of time-varying liquidity constraint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81(3): 434-447.

[4] Zeldes S P. Consumption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 305-346.

[5] 钟伟: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庄逸菲,女,江苏连云港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统计

猜你喜欢

回归分析居民消费银行卡
复杂背景下银行卡号识别方法研究
银行卡被同学擅自透支,欠款谁偿还?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关于审稿专家及作者提供银行卡号的启事
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