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培养爱 感受情境之美
2019-06-09姚旭蓉
姚旭蓉
【摘要】“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的前面开拓思路。”李吉林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时刻激励我们每一位教师用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艺术去教育每一位孩子。
【关键词】情境之美 情境教学 情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51-02
一、讀书学习——感受情境教育的“真”、“美”、“情”、“思”
40年情境教育在路上,教师读书、学习、感悟、实践情境教育永远在路上。我校开展教师阅读活动,要求教师必读一本李吉林老师的著作,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老师们读的书目有:《情境教育》、《情境教育三部曲》、《李吉林文集》、《催开教育智慧的花蕾》、《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建构的历程》、《大专家牵手“长大的儿童”》……老师们有一种感受,李老师的书不同于别的教育专著那样枯燥、空洞,她的书有着小说一般的情节,诗歌一般的语言,轻松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李老师对教育的执着,深深的感染着每一位老师。老师们变得不再急躁,愿意尝试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孩子。因为老师们懂得了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引导他们。老师们也在读书中感悟到用爱去教育、培养孩子。我们的老师不再是以前絮絮叨叨,满满“负面情绪”的抱怨者,而是愿意俯下身子,愿意让孩子慢慢来,老师们更有爱了,孩子们更喜欢老师了。
二、深入课堂——运用情境教学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教学情境的运用,做到趣、美、智。教师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实践情境教育,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实效。在评课环节,特别重视有效情境的创设,为老师们进行情境教学指明方向。如:英语老师在《Unit 5 Let?蒺s Spell》公开教学中,教师教态大方,教学富有激情。创设情境教学,过渡语的衔接也放在整个情境中,使得情境完整,贴近生活。数学老师在教学《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整堂课以华罗庚爷爷讲座中举得“沏茶问题”的例子,带孩子们进入实际沏茶的生活情境中,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愉快、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新入职美术老师教学在《红灯停 绿灯行》一课时,创设了小小交通安全员的情境,不仅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观察学习怎样构图,还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老师在情境中与孩子们互动,孩子们真是美美的听,美美的学。老师们遵循着“真、美、情、思”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究性、美感性、体验性和反思性。通过情境创设,使我们的课堂实施了以“关注生活”、“情境体验”、“活动构建”为内涵的发展性教学策略。
三、走出课堂——实践情境教育
在各科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将单纯的情境教学带出课堂,拓展到情境教育。
(一)“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单元情境教育
为了让同学们认识毒品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提高警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健康茁壮地成长。在高年段开展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境教育活动。各年级以不同的形式学习、交流,了解毒品的危害,自觉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二)“小白杨义卖”爱心体验主题单元情境教育
“售货员”、“记账员”、“推销员”、“环保员”,孩子们在各自的情境角色设定下积极努力的工作着。爱心义卖情境教育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感动。
(三)“与爱一起勇往直前”全员运动会主题单元情境教育
运动会设计了“企鹅赛跑”、“毛毛虫竞速”、“车轮滚滚”、“抬小猪”、“旋风跑”、“移动的大山”、“投包入筐”、“抬充气云梯”、“充气球运转乾坤”、“毛毛虫接力”、“最长的绳子”、“踏石过河”共12个趣味比赛项目,以情境加趣味加特色的模式,活动项目体现了集体性,给每个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这样的运动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
(四)“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中华经典诵读情境教育展示活动
以“清明·缅怀”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以经典诗文追忆先人、缅怀先烈。通过以中华经典诵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教育。“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读书节诵读情境教育展示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
参赛的选手们,准备充分,服装道具特色各异,演绎的诗文内容丰富多彩,诵读表演风格迥异。同学们入情入境——时而高昂、时而深沉,时而激情、时而平缓,时而哀愁流泪、时而喜上眉梢……
“虽然还未登上美的彼岸,但我似乎闻到了花草的芳香,仿佛看到那‘教外有远致的魅力而广阔的空间。”多么美的教育情怀。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李吉林老师一切为了实现儿童的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将其育成人,让其长成才,享受真正的教育,用爱培养爱,达到每位教师心中美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郭晓静.用心·用情·用爱——优化教学情境创设刍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