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
2019-06-09朱跃
朱跃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8-0014-0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确立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是中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是推动职业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方案》直面职业教育的困境和问题,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的判断基础上,从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出发,通过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直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启动本科职教试点改革探索。这畅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高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有利于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出台应用型本科质量评价标准,积极开展“3+4”“3+2”等各类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和探索,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为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成才拓宽了空间,也有利于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
《方案》明确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设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为推动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丰富本科教育类型奠定了政策基础。《方案》遵照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年修订版)。该分类法将教育分为学术(普通)教育和专业(职业)教育两种基本类型。在这个分类标准框架中,应用型本科大学是作为与学术型研究型综合大学并列的高等教育部门而存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按行业分设专业,以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奥地利、瑞士、芬兰、荷兰等国都在大力推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方案》精神,除了推动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外,2018年及今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将主要定位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时独立学院转设也要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这就在政策上保证了上述三类高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将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未来发展积蓄力量,也为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有1243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702所,占总数的56.48%。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办学资金不足、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生源吸引力不高、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等。[1]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这些高校合理定位,找到立足之地,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克服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让这些高校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风格。
二、特色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必由之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按照《方案》提出的“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的要求和目标,破解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困难和问题,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将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好特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首先,需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要在学习和借鉴德国、瑞士应用技术大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技术能力体系及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质量标准,探索出一条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标准。其次,需要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学校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和产业需求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对接本地区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比如,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近年来就积极把握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机遇,获批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入选首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院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及“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积极配合昆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打造区域人才培养、研发服务、产教融合的高地。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应用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其办学活力,进一步明晰和落实支持应用型本科发展的政策。这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突破应用型本科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政府层面,首先要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构建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次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推进基于常态化运作和制度化保障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建设,构建政、产、学、研共生共赢和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再次,目前高校分类评估体系还不健全,评估对促进高校转型发展的导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科学制定应用型本科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在学校层面,首先,应用型高校需要建立开放融合的发展机制,抓住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把学科和专业聚焦到本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上来。通过校企共建行业学院,共建开放性、集成化、创新性的专业集群超级平台,进一步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形成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优势,打造人才培养的高地和技术积累的创新中心,为获得政府、行业、企业战略性的支持奠定基础。[3]其次,应用型高校要从当前学术导向的发展氛围中另辟蹊径,進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胆进行教学、科研以及用人制度改革,不以论文数量、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额度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而是以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按照《方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的要求,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本报编辑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未尝不可[N].新京报:2019-02-14.
[2]谢志远.应用型本科,走好特色之路[N].人民日报:2018-06-07.
[3]陈锋.产教融合:深化与演化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13-16.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