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力知进 知深行达
2019-06-09韩炳华
【摘 要】在分析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从整合化、意义化和表达化三个方面探讨学科核心素养观照下对英语“好课”的认识。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好课;整合化;意义化;表达化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7-0011-05
【作者简介】韩炳华,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一、引言
张栻《论语解·序》中“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一语,阐释了“知”与“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启发我们在当前的英语教学改革中,越是专注于教学实践,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就越发清晰,就越发抵及对“好课”本质的认识;我们只有坚持知行合一,把实践中形成的认知和经验作为未来行动的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世纪初,国家颁布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英语教学大纲》,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
为了能够揭示课改中课堂教学变化的实际状况,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实践基础,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教学实践作出客观的评价。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并付诸实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例如: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了显著的加强,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已有很大的改观;课堂学习方式趋于多样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出现了从‘灌输到‘引导,从‘表演到‘对话的变化”[1]“从‘统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民主,教学方式开始多样化,现代甚至后现代的教育理论开始普及”[2]。但发展也是极不平衡。有些课堂表现为“穿新鞋走老路”“八、九年了‘新课程理念实际上未得实行”[3]。课堂普遍存在着“小组学习”开展不够充分和“探究学习”比较薄弱的问题。[4]课堂上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与时间过少,“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缺乏。教师缺少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策略。“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尽管开始运用于常态教学之中,但远没有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提问,鲜见有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此外,探究活动也缺乏完整性与连贯性。
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工作组核心专家王蔷教授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专家培训课程”中指出,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学习内容:以词汇、语法知识为主线、技能训练单一,知识碎片化、缺乏语境、忽略主题,语篇意识不强、思维发展薄弱。(2)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为主,注重知识点训练与记忆,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3)教学方式:模式化、表层化、碎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贴标签。[5]因此,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加强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并与教学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改善教学活动方式,英语教学改革才能持续稳步地走向深入。
三、对2017年修订版课标的认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6]4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四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英语课程总目标。
“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2017年版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2017年版课标指出,“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2。
2017年版课标特别提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口头和书面语篇所提供的主题情境,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实践与内化、分析与评价,迁移与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和多种互动交流方式,梳理、整合、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感知和比较文化异同,获得积极的价值观;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运用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提升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
四、学科核心素养观照下的英语“好课”探讨
由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构成的英语核心素养,从某种角度看,除语言能力是显性的,其他三种素养都呈现隐性特点,换句话说,这些都需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步落实。虽说“好课”的标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的是,只有落实英语课程目标、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才能够称得上“好课”。依笔者所见,一堂好课,教师要做到“三化”,即整合化、意义化和表达化。
1.整合化。
教學要避免模式化、表层化或者碎片化,就必须走向整合、关联、发展。整合化的课堂教学目标三位一体;整合化的课堂教学内容六要素整体关联;整合化的课堂教学过程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
(1)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所谓“三维目标”,通俗地说,就是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能力、品格、观念),它们是依托于主题意义的整体,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可以用一句话准确表述为: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在教学中不可以把三者割裂开来。
(2)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必须整体把握英语课程内容的“六大要素”,即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学生能否有效地实现知识内化,取决于可理解、有意义的教学知识结构的有序呈现。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序,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序,运用知识内化的机制指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有效转化。[7]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系统和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在主题意义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整合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文化知识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促进语言文化的内化、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教学过程。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关系的辩证统一体。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对最符合特定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与整合。优化英语教学过程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学生,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作灵活的、符合实际的调整,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语言、思维、文化、策略有机融合的活动,强化知识信息传输系统各要素的功能,确保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自然衔接、充分展开。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精心预设,也要动态生成。
2.意义化。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习是在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学习,是一个意义探究的过程。意义化的课堂是一种情景化的学习。教师要把语言知识学习置于主题语境之中,切实要为学生赢得一个真实、高效的课堂,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追求;意义化的课堂是深入语篇的教学,紧抓教学核心内容,实现深度学习;意义化的课堂把世界引入课堂,课堂连接生活,使知识具有育人价值。
(1)情境教学。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表达意义,需要在语境中学习和运用。教师要围绕针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创设教学情境,依托语篇分析挖掘文化语境。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学会用英语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语用能力,完成迁移创新的学习过程。
(2)语篇教学。实施语篇教学是实现意义化的重要手段。Hoey(2001)认为,语篇、参与者和语境是语篇意义生成的关键要素。[8]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地研读语篇,以语篇为载体,以意义为中心,以师生或生生有意义的互动为手段,以问题设计为核心,即依据语篇的基本意义、价值取向、文体风格及语言特点,将语篇分析问题化,问题要兼顾“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不同思维层次,以由具体到抽象的、渐进性和累积性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篇,把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
(3)育人教学。2015年,在“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一安曾强调指出,“语言和思维有‘血脉般的联系,语言和思维、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和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9]。在主题意义探究活动中,将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多元思维,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形成包容性文化理解,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促进英语课堂从单纯语言教学转变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人发展。把学习英语转变为通过英语来学习,把世界带入课堂,让课堂与生活相连,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与动机,增强意志与自信。“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成为具有爱国情怀的世界公民。
3.表达化。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离开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或者其他形式的表达,一切教学活动都将无法开展。表达化的课堂产生真正的教学对话,弥漫着“对话·合作·共享”的课堂文化;表达化的课堂思维会发出声音,课堂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表达化的课堂评价贯穿始终,是“教—学—评”一体化的保障。
(1)让教学对话真实。英语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对话过程,是通过对话展开合作的过程,是合作走向共享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有三种形态:一是教学主体与课程文本的对话;二是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三是教学主体的自我对话。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创设师生间相互平等、彼此信任的氛围,培养学生“创设话题、展开对话、得体表达”的技能。只有建立起真正的对话才能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意义的创生。对话不仅表现为反思性的个体行为,更多的情形则表现为合作的集体行为,对话者的归属感、和谐感和伙伴关系不断加强。通过对话式的互动合作,师生分享各自的观点,通过挑战彼此的偏见和假设去建立新知识,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达到创造新知识的目标。作为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共享共生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健全人格、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同做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10]
(2)让思维发出声音。思维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语篇的意义水平、语篇结构、语言特点,以及理解语篇对学生的水平要求,然后整合主题与语篇,为思维训练提供适切的语言条件并设计有效学习活动。例如:运用头脑风暴,培养发散思维;绘制思维导图,培养逻辑思维;开展讨论、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实施读后写作,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思维训练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例如:词汇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类比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隐喻思维;语法教学可以借助“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法和具体化法,以及归纳和演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实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口头或笔头等形式表达出来,而表达的过程就是思维外显的过程。课堂上,我们要创设机会,让思维发出声音,使思维训练可以触摸。当然,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没有思维含量的热热闹闹的“对话”,有时,要学会“留白”,学生的默默思考也有一种生长的声音,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
(3)让评价贯穿始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评”中的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指导活动,学是指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评是指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以监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11]。作为语言教学,教师设计可监视、可操作、可测评的言语表达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对话中深入地提问、认真地聆听、反思性的回应或即时生成都能够促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互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五、结语
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学科核心素养观照下的英语“好课”的认识会不断加深,这势必进一步引导我们致力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使我们的教学研究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仲平.课改十年,课堂教学有了哪些改变[J].上海教育,2009(7):18-25.
[2]余慧娟.课改十年,我们走了多远?[D].人民教育,2011(18):33.
[3]韦言.小议“新鞋”“老路”:《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读后感[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1):12-13.
[4]王新民,吴立宝.课改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化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111-114.
[5]王蔷.实施活动观,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R/OL].http://www.zgjiaoyan.com/2017/xsdjt_1102/5820.html.
[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韩炳华.对话·合作·共享:中学英语学科素养实践指南[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2.
[8]刘英述.语篇的互动[J].当代语言学,2004(2):180-184.
[9]刘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2018 TESOL中国大会带来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8(9):56-60.
[10]韩炳华.对话·合作·共享:我的英語教学主张[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6(7):50-52.
[11]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