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2019-06-08万东军王玉生
万东军 王玉生
【摘要】目的 探讨对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以及临床预后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68例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4)、研究组(n=34)。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对症支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输血量、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输血量、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可缩短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输血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ICU;重症;上消化道出血;对症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7;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6..01
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该疾病起病急,多由于胃粘膜急性损伤所致,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以及胃镜检查进行确诊,发展迅速、病情危重,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患者发病后需立即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进行止血并降低死亡率[1]。因此,止血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我院以68例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以及临床预后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68例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4)、研究组(n=34)。纳入标准:对照组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47.73±1.61)岁,男22例,女18例;研究组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48.36±1.93)岁,男21例,女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职业等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者;有消化道出血病史者;无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采用胃内降温、口服止血剂、抑制胃酸分泌以及内径直视下止血等措施对胃粘膜进行止血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纠正患者酸碱紊乱以及电解质紊乱。
研究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对症支持治疗,用浓度为5%150 ml碳酸氢钠与3倍稀释的生理盐水进行洗胃,在进行胃内注射10~20 mg/kg/次盐酸雷尼替丁,保留3~4小时。如果患者肠鸣音以及严重腹胀症状消失可静脉滴注酚妥拉明0.5~1.0 mg/kg/次,同时补充钾来维持患者酸碱平衡[2]。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输血量、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显效:患者12小时内出血症状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呕血、便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消失;有效:患者24消失内出血症状停止、生命体征以及血象基本稳定,呕血、便血等上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患者24消失内上述症状均未改善且病情有所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的数据用SPSS.2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型/计量型数据采用(n,%)和(x±s)表示,使用t和x2检验计量型/计算型数据,P<0.05表示两组具有可比性。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显效者11例(32.4%)、有效16例(47.1%)、无效7例(20.5%),总有效率为79.5%,研究组患者显效23例(67.6%)、有效10例(29.4%)、无效1例(2.9%),治疗总有效率为97.1%,X2值为5.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ICU重症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ICU患者多存在器官功能衰退,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患者窒息、急性脑水肿、呼吸衰竭等症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输血量、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可缩短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输血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小龙.三联用药治疗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9,32(05):106.
[2] 李鹏程,严启荣.ICU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及预后评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4):6.
本文编辑: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