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煤炭企业在能源革命中的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
2019-06-08赵岩滨
文/赵岩滨
随着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以及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的转变,受体制机制、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方面制约,地方煤炭企业曾经的潜在优势正显现为发展劣势,寻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能源革命重大战略部署,系统规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使命任务、方向目标和主要举措,为我国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供了基本遵循。对山西省晋城市而言,各级国有煤炭企业作为地方能源行业的支柱企业,只有紧紧把握国家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定位,紧密围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先进产能建设,实现煤炭清洁利用,才能在晋城争创能源革命排头兵、领跑者,打造煤炭清洁利用“升级版”的战略愿景中做出积极贡献。
一、地方煤炭企业在能源革命战略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山西省晋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和化肥原料煤基地,曾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地方国有煤炭企业。但随着工业技术不断突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以及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的转变,受体制机制、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方面制约,导致地方煤炭企业曾经的潜在优势正显现为发展劣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矿井现代智能设备升级换代滞后
当前,全球矿业正经历一场新革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和矿山结合越来越密切,带来矿山生产模式不断更新。近年来,以神华、同煤、陕煤、山东能源等为代表的煤炭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形势,进行了智能矿山、自动化采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成了神东、黄陵矿区等智能化开采矿井群,有效引领和带动了煤炭行业向生产规模化、安全集约化、管理智能化发展。但目前从晋城市地方煤炭企业发展来看,现代化矿井建设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智能化发展还主要局限于单个企业部分环节、单一领域部分岗位,乏有先进煤炭企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企业实现跨界深度融合的先例,真正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煤炭企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2.现采无烟煤资源日渐枯竭
晋城地区的无烟煤属稀缺煤种,储量占山西省的1/4,现已形成以省属、市属为骨干,县属为支撑,民营企业为补充的开采格局。近十年来,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后产能相继提升,3#煤开采资源储量资源正在不断锐减。以全市最大的地方国有煤炭企业兰花集团为例,预计未来10~15年本部所属以3#煤开采为主的重点矿井将相继开采完毕,仅剩2座煤矿还能保持正常生产。同样以下属产能大县高平市科兴集团为例,目前3#煤资源已日渐枯竭,比重逐年减少,9#和15#煤比重逐年上升,待现有29座地方保留矿井全部投产后,两者比重将达到22:78。另外,9#、15#煤具有高硫高灰特性,售价低,已出现成本倒挂,且至今没有布局高硫煤转化项目,煤制特种燃料、转换效率提升等关键技术也有待突破。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煤炭附加值提升,下组煤生产矿井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面对当前煤炭行业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地方煤炭企业必须准确把握能源发展演进趋势,坚持以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做好煤炭清洁化生产、资源深加工利用两篇大文章,推动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3.煤炭洁净高效利用水平亟待提升
随着“宁煤炉”“航天炉”等粉煤高压气化工艺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凭借其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和碳转化率优势,对煤种要求低,褐煤、次烟煤、烟煤等均可作为气化原料,这必将进一步压缩无烟煤销售市场。据测算,因煤种改变,航天炉装置每吨合成氨的成本相比固定床气化工艺节省300元左右,较传统固定床装置对应尿素毛利率提升8~10个百分点,使得尿素生产成本优势进一步体现。同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固定床歇式造气工艺要在2021年底关停,而晋城市煤化工企业正在使用的技术是已经落后的固定床气化装置技术,继续使用必然会造成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现已成为制约当地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如果不能尽早完成设备工艺改造,届时无烟煤销售将面临本地市场受阻困境,同时无烟煤还可能面临量缩价跌的市场风险,煤化工产业也将遭遇限产关闭窘境。
4.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不足
就当前晋城市各地方煤炭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突出表现在产业链条不长、替代产业不优。
一是煤炭深加工和转化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循环延伸产业质量不高,主要循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多仅是单纯的产能扩张。
二是非煤产业项目竞争力不强。部分煤矿虽然涉足非煤产业项目多,但产业协同效应弱,大多围绕煤矿及周边刚需进行生产,产品处在产业链中低端,规模效益差,总体上大而不强,对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低。
三是煤炭就地转化不足。全市地方煤矿生产矿井主要以原煤销售为主,化工用煤就地转化量低,煤炭产品附加值开发力度不够,终端产品主要集中在焦炭、尿素、甲醇、二甲醚等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项目,煤电、煤焦、煤化、煤建材、煤机装备等煤基产业尚未形成优势,存在对接全国大市场能力弱、范围小等问题。
二、地方国有煤炭企业践行能源革命战略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煤炭行业进入发展新常态,地方煤炭企业必须准确把握能源发展演进趋势,坚持以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做好煤炭清洁化生产、资源深加工利用两篇大文章,推动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1.坚持提质增效,助推煤炭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煤炭企业提出了根本要求,也是煤炭企业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
一是以发展先进产能为基础。坚持稳步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先进产能相结合,统筹推进现有骨干矿井优化升级,努力在对标特级、安全生产、机械化程度、综合单产、原煤生产效率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工艺革新、系统优化、智能装备运用等工作,把煤炭产业做“优”。
二是以提升科技含量为突破。持续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推广使用高新和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通过优化巷道采掘设计,实行多煤层配采、推广螺旋溜槽技术、探索高效综采搬家工艺、实施3#残采复采和沿空留巷工艺和开展“三下”充填开采技术,充分开采资源,提高井下回采率和资源利用率,缓解采掘接替衔接紧张,提高企业安全保障水平,为建设先进产能和提质增效趟出新路子。
三是以加快智能矿山建设为重点。以“互联网+”应用为依托,围绕资源与开采环境数字化、技术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可视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重点,从根本上破解矿井安全高效生产难题,最终实现煤矿由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从简单粗放型向精准开采型转变,为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2.坚持以煤为基,不断拓宽无烟煤市场
不断加快煤炭绿色开采步伐,从探索煤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入手,更加注重煤炭的材料属性、能源属性和地缘属性,逐步实现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在无烟煤块煤出路上,在坚持立足本地消化的基础上,做好无烟块煤加压气化炉等先进技术论证,主动在无烟煤加压气化炉模式改造上先行先试,并及时出台相应奖补办法和政策措施,争取为早日开辟新途径、取得新成果奠定基础。同时要主动向山东、安徽等地采用传统造气的化肥企业进行推介,以此来不断拓宽无烟煤应用领域,推动晋城地区煤炭行业持续发展。在无烟末煤出路上,在巩固钢铁冶金、建材等行业占有率的同时,加强与专业科研院所、省属煤炭集团对接合作,通过组建“院士工作站”“博士流动站”等形式,开展洁净高效煤转化技术攻关,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和附加值,让煤炭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燃料向原料、材料转变,由煤炭价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
3.坚持产业升级,实现煤炭清洁化利用
清洁化利用是煤炭产业的生命线,也是煤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深度调整煤化工产业,结合当前晋城市化肥化工设备工艺落后、现有产品单一雷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化肥产品需求多元、终端市场逐步萎缩等现状,以煤化工上档升级为抓手,尽快启动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换代,统筹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实现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进一步提升煤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实力。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与科研单位、专业院所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开发精细化工和新型肥料等煤基化产品项目为突破,开展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煤制油气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推动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己内酰胺和煤建材等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产品差异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的现代煤化工体系,为煤炭清洁化高效利用、上下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4.强化顶层设计,谋划下组煤市场出路
一方面,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根据煤矿地质条件和煤炭赋存情况,及早布局,压缩9#、15#高硫高灰煤生产任务,探索与相邻3#煤矿井构建“1+1”生产合作模式,通过合理配煤,将9#、15#煤与3#煤进行配煤降硫销售,并围绕市场需求特点,细分市场、划分等级,保证产品质量、结构和规格,最大限度满足动力煤、喷吹煤、化工用煤等消费用户对煤质和品种的要求,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以构建化工化肥上下游循环链条为抓手,加快GSP粉煤高压气化炉改造进度,将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代替现有的常压固定床间歇式造气炉工艺,为周边煤化工企业集中供应氢气、一氧化碳、蒸汽等工业气体,为降低化工原料煤价格、打开高硫高灰煤的市场空间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示范借鉴,还将缓解环保压力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绿色循环新模式
一是强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站在构建绿色循环生态矿井的高度,完善矿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加强废弃矿井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探索矿井残余煤气化开发、油气储存与放射性废物处置开发、水资源智能精准开发、生态修复开发和工业旅游开发等项目,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环境、科技优势。
二是推进煤层气产业开发。立足当地现有煤层气产业发展优势,全力实施煤层气扩张提速工程,依托晋煤集团燃气产业上游抽采优势,以及拥有的产学研基地和科技成果,构建以勘探开发、产供储立体格局和交易层次为核心的全链式发展模式;加大煤层气产业链延伸和高端产业应用,布局一批工业、民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应用项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煤层气下游市场开发力度和水平。
三是拓展煤层气产业链。紧密围绕煤炭未来发展趋势,推进地面开采煤层气热电联产和瓦斯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延伸拓展壮大下游瓦斯发电特色产业规模,推进地方煤企煤气共采战略,实现瓦斯充分利用,同时要加强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为燃气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催生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煤炭的绿色、高效、低碳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