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培养大学生金融素养的设计方案
2019-06-07鞠书婷刘凡钰李忠霞张萌刘絮
鞠书婷 刘凡钰 李忠霞 张萌 刘絮
摘 要:现代社会金融作为经济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而言,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特别的角色。而大学生是最有消费潜力和创造能力的群体,对其金融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据大学生网贷消费和金融素养现状的调研发现大学生缺乏一定的金融知识,金融素养不高。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要采取相适应的方案,提高金融教育的水平,运用各种渠道提升大学生的金融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素养;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4-0180-02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学生这样的消费群体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风险。数据显示,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中,金融一直是热门专业,说明年轻一代拥有对金融行业求知的愿望,但大学生仍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相关金融法律知识。本文探求培养大学生金融素养的设计方案,旨在希望通过高校改革,挖掘更多渠道,在满足大学生对于金融知识渴求的同时,保证大学生掌握基础的金融知识,能够判断风险、权衡利弊、提高金融素养;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向、坚定信念、做出恰当的金融行为。
一、 对“金融素养”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对“金融素养”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研究人员在不同的领域曾用不同的方式为金融素养下定义,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 早期不少学者将金融素养等同于金融知识,衡量金融素养的高低就是要考察消费者对金融基本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
2. 后来,金融素养成为包括金融知识,金融能力(即处理各种金融事务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综合性概念。Huston对金融素养做出如下定义:金融素养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为其一生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
3. 有学者认为金融素养就是消费者通过亲身经历将金融知识内化于行而获得,金融素养良好的消费者能够评估新的复杂的金融工具并在选择金融工具上做出正确决策。这段定义将金融素养融合了金融知识、金融能力,以及金融经验。
4. 更有人将金融素养的概念进一步延展,不仅包括消费者在金融知识、行为、技能、态度等方面展现出来的能力,还包括消费者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个人的金融福利。
二、 大学生金融素养现状及分析
对南京地区共八所院校的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为设计大学生提升金融素养的方案提供现实基础。问卷共计842份,有效样本为840份,有效率为99.7%。研究对象主要为本科生,也包含部分研究生。调研的南京高校分为三类:财经类院校、理工医药类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问卷第一部分涉及样本个人信息以及网贷消费情况,问卷的第二部分对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通过金融知识题目的得分来衡量金融知识水平,涉及考察储蓄知识、信贷知识、投资知识等,综合考察了受访者金融知识、金融态度、金融能力和风险意识四个方面的素质。
(一)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不容乐观
调查发现,三类院校学生的总体金融知识测评平均得分仅为54.45分,其中财经类院校平均得分最高,为65.63分,远高于综合类院校的54.42分以及理工医药类院校的38.19分。大学生普遍都认为自己缺乏金融知识,渴望能获得专业的培训指导,尤其是股票基金投资、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知识。调研中发现很多非财经类院校学生面对金融知识问题时,直接选择放弃回答。这表明非财经类院校学生金融知识的匮乏,对金融的关注度不高。
(二)大學生金融态度较为端正
调查发现,91%的大学生认为金融教育是很重要的,9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金融知识教育。这说明大学生在主观上是很重视金融知识教育的,他们也希望提升自我的金融素养。同时90%以上的大学生都具备理性的消费观念,不会因为攀比和冲动而去借贷消费。总体上来说,目前大学生消费观念较为理性,对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同。
(三)高校教育在金融素养教育中存在缺失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金融知识测评,三类院校就其平均得分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院校对学生金融素养的要求和注重程度不一,财经类院校较综合类院校和理工医药类院校更为重视对学生金融素养的培养。然而,现代社会金融无处不在,大学生网贷消费趋势增强,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不应成为高校教育弱化甚至回避的问题。金融教育完全依赖家庭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高校教育十分重要。在与被访者交流过程中发现,非财经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专业的金融知识,同时学校开设的一些选修课也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耗尽最初的兴趣。调查发现除了开设课程,大学生更希望学校能组织一些实习实践活动,以更具实用性的方式来提升金融素养。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金融素养的途径方面需要积极探究,以此更好发挥其作用。
(四)在培养金融素养方面,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调查表明,只有不到15%的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进行金融知识方面的教育,有21%的学生认为父母也不了解金融知识,有22%的父母不会对孩子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父母经常对其进行金融知识教育的大学生得分与其他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经常对其进行金融知识方面交流教育的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测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而调查表明剩下的三类群体(他们也不了解、没有、偶尔)的得分则不具有显著差异。但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父母对孩子进行金融素养教育这一意识比较薄弱,再加上父母自身知识水平及所在行业等因素的影响,金融素养的提升无法依赖于家庭教育。
三、 培养大学生金融素养的设计方案
(一)高校加大宣传教育与合作
1. 普遍强调大学生独立理财的意识,增强其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对于资金的管理,首先确定生活费等其他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及计划。每月初算出现有的全部资金,并做好钱款的用处说明。对每一项开支或收入开源节流,避免因冲动消费导致懊悔。其次,学会记账。目前有很多手机App有记账的功能,符合学生的习惯和需求。将每一项开支和收入记录下来,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后进行清算和总结。最后,就是不要让账户上的钱“睡大觉”。不仅是金融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当代大学生都应学会理财,怎样能获得既安全又稳健的收益,是大学生应学会最重要的一点。不妨先从小钱着眼积累投资经验,熟能生巧这样才有发展的空间。而投资过程必须坚定风险防范的意识。如今线上交流和新媒体运用频繁,关于“校园贷”、网贷诈骗、高利贷的消息和防范经验也可以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或微博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中,使其意识到金融风险就在身边,而不会盲目借贷或投资,陷入骗局。
2. 财经类高校加强重视培养大学生金融素养方面的能力及经验
第一,高校应着眼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自上而下促进学生转变对金融的看法及想法,适当运用校内宣传教育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相关时政新闻和金融的运用。第二,高校可以鼓励各学院或学生组织举办提高学生金融素养的知识竞赛或实务操作比赛等,设立奖状奖品,以此吸引同学们参加并从中学得相应的知识。第三,高校可以鼓励金融性社团的建立与发展,为此类社团争取充足的活动基金,可以从校内外聘请指导老师进行培训或知识讲座,使学生耳濡目染认识到金融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与职前教育、职业规划相关的活动更具吸引力,大学生认为其更助于未来就业,所以更倾向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高校可以利用校友或相关机构在社会范围内寻求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支持,推荐实习生开展实习或课题研究等形式的实践,在企业开放日进行参观交流活动,使大学生更能将金融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
3. 非财经类高校提高对大学生的金融教育水平。根据南京各类型高校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财经类高校学生的金融素养明显高于综合类非财经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生活费等资金的规划也较为有远瞻性并更合理。这得益于学校基础课程的学习和高校整体金融氛围的培养。针对综合类及理工类高校应注意对校园金融氛围的适当培养,在不妨碍本校主要专业学术风气的前提下,首先可设置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等基本学科课程作为选修课。一方面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了解财经类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广泛树立金融理念,提高金融素养。其次,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促进院校间的学术交流,吸引金融方面有造诣有经验的老师来校访问进行学术讲座及指导,并宣传金融知识讲座,吸引同学们去了解学习。也可以将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设置线上的学习课程让学生们在线学习财经知识,获得最新鲜的财经市场信息,使同学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金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拓宽交流信息的渠道与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推动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強家庭对孩子金融素养的教育功能
培养大学生金融素养必不可少的就是加强家庭对孩子金融素养的教育功能,家长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金融素养,并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以便于了解子女对金融的认知,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子女进行金融教育,从而扮演好子女在金融行为与金融态度方面的引导者这一角色。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日常经济问题的讨论,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金融现象和时政进行思考,让孩子提出自己对于金融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一味让孩子学会“节省”。
四、 结语
社会的经济建设工作需要大学生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而大学生金融素养的高低影响着自身对于社会经济建设所能贡献的能力,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是高校的任务之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培养大学生的金融素养还需要各方努力,为其健康的金融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帆.金融素养测度研究[A].云南财经大学,2015(2).
[2]刘国强.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现状研究——基于2017年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J].金融研究,2018(3).
[3]姚秋红,金倩,朱娟.大学生金融素养的提升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2).
[4]刘丹,朱涛,李苏南.大学生金融行为与金融态度研究——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5]刘亚敏.大学生网贷背景下金融素养教育途径探析[J].财经管理,2017(14).
[6]胡振,臧日红.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规划影响研究——中国城镇家庭的微观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