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挖掘文本,塑造审美人格涵养

2019-06-07张汉孙

教师·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审美文本小学语文

张汉孙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很多形式美、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的文章,教师应该进入文本,利用充分发掘、情感解读、语言赏析、读写结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美的海洋中尽情酣畅地遨游,同时也让文本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0-0036-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审美教学,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符合时代发展诉求,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契合。审美是人格重要内质构件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不同视角展开审美教学,并做出全面考量。教材文本作为教学重要载体,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展开多元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审美人格涵养。

一、文意挖掘,体验文本内质美感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的文本大多具有经典性、文学性,其阅读价值很高,特别是帮助学生展开审美学习,操作空间更为广阔。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整合阅读资源信息,利用个性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立体性审美学习机会。文意挖掘时,教师要对重点内容展开讲解,对相关历史背景、作者情感、历史故事等内容进行引申性解析,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之中,体验感知文本自身的经典美。文本审美角度众多,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给出最为科学的教学设计,为文本与学生思维接轨提供重要帮助。小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较欠缺,教师要给出针对性设计,让学生从主动阅读认知中感受文本内质美。诵读训练、课堂演绎、竞赛游戏、续写扩写、复述课文、课堂辩论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语感历练机会,只要教师科学组织,学生语感成长会更为高效。

如《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给出一个个性问题:“寻找文本中的美点,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展开个性阅读,并自觉展开阅读讨论。很快,学生便达成认知共识。有学生说:“修筑道路时,遇到一棵橡树挡住了施工。大家的心情都很矛盾,砍伐掉橡树,符合设计要求,但这棵橡树就白白牺牲了。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结果。工程师做出了正确选择,临时改变了修建计划,让这棵橡树活下来了。工人们释然了,过往的行人给出了肯定评价。这些都是美点体现。”也有学生说:“这美有多重评价标准。笔直的大马路,忽然多出一棵橡树,道路呈现马蹄形,这究竟是美还是丑,恐怕不同人群会给出不同见解。”

让学生解读文本,找出其中的美点,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创新设计。因为不同人群的美学观点是不同的,整齐的大马路,因为多出一棵橡树,整齐性被打破了,从美学角度判断是不美的,但大多数人都不这样认为,这说明什么呢?整齐对称美只是一种形式美,相比人们的心灵美,这样的美是没有太多价值的。让学生展开文意挖掘,从不同角度探索美,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学生有起码的审美判断,让学生做出取舍,这应该是美育的重要原则。

二、情感解读,引发审美情感共鸣

文本内质要素众多,从情感角度展开审美教学设计,其激发效度极为显著。所谓情感共鸣,就是指文本情感、作者情感和读者情感在一定维度上形成有效碰撞,并擦出了火花,认同性认知呈现显性化。在具体操作中,教師不妨采取适宜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感知内驱力。情感诵读、课堂演绎、课文复述、人物性格分析、结合实际论述等,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使其积极参与到文本审美认知活动之中,逐渐达成审美认知体验。情感解读是审美教育重要切入角度,也是审美教育重要关注点。教师引导学生深度介入文本,对文本、作者情感展开共识解读,符合学生学习思维成长规律。情感共鸣是最理想的审美体验,多种情感达成共识,这是审美更高境界的体现。

如《画杨桃》是一个生活片段展示,作者讲述自己真实生活经历,事情很小,却给作者带来丰富的心理触动。教师展开审美教育:“画杨桃,一个很平常的学习经历,为什么却在作者心底留下深刻记忆呢?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对这种偶然性事件,你有什么样的个性看法呢?”学生针对教师问题设计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说:“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这是一个特例。”但教师的想法却不是这样,而是深入实地展开调研,给出最为客观的评价,这就是求实精神,当然是对美学认知的肯定。学生在这件事情中获得了不同认知,画杨桃的学生,对教师认可感到欣慰,其学习积极性被激活。其他学生,为教师表现而触动,从中获得更多启迪,凡事都需要全面权衡,而不是偏听偏信,还其本来面目,这正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一件小事,教师以小见大,为学生学习认知提供重要契机,这当然是更为现实的学习感知。从情感角度达成共鸣,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突破点。

教师让学生观察杨桃,并展开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对学生表现,教师给出多元观照,体现了求实思想,还给学生以公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这无疑是重要学习体验感知。学生审美认知顺利构建,这是教师情感审美的结果所致。审美是一项学习感知行为,教师给出准确判断,矫正学生学习认知,都是审美意识体现,具有较高价值度。

三、语言赏析,构建审美认知体系

语言赏析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创新鉴赏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审美体验。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篇目,其语言精彩程度是非常高的,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已经成为语言赏析重要选项。语言运用呈现多元化特征,而小学生语言积累基础较低,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为学生准备适宜的学习感知环境,以提升其语言赏析品质。如典型字词运用、语句构成、段落结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等,都属于语言赏析范畴,教师要给出必要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赏析意识。语言赏析形式非常丰富,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认知现实展开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语言赏析内容,需要降低赏析启动起点,毕竟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较低,教师不可给出太高要求。能够感知语言美点在哪里,简单展示学习体会,说出学习体验,这就是语言赏析了。让学生找出运用精美语言的地方,说出其精美之处,对小学生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如《翠鸟》语言精美,具有丰富赏析资源,教师可发动学生展开情感诵读学习,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很多学生都能够给出个性赏析解读。有学生找到这句:“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给出喜欢的理由:“翠鸟的头上羽毛像头巾,头巾上还绣满了花纹,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给人以直观感知,让我们如见其鸟。”也有学生找到这句:“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这些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还要吹个“小泡泡”,拟人化写法,将小鱼的行为动作生动展示出来。看来作者观察是非常细致的,所以才把小鱼描写得这样美丽动人。为激活学生审美情趣,教师还可让学生展开仿写活动,依照课文语句特点,任选角度展开描写训练。学生又活动起来。成果展示,学生描写丰富多彩:“小草是青绿的,不管有没有风,那些草叶都要晃晃自己的小脑袋,好像在展示自己的绿军装。”也有学生写道:“我喜欢红富士苹果,因为它的颜色很像孩子的笑脸,白里透着红,光彩照人,鲜嫩无比……”

语言赏析成为美展,学生寻找美、展示美、表达美,这样的赏析活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心理触动。学生对文本经典语言有特殊敏感性,教师应让学生展开习作仿写,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四、读写训练,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重要选项,对全面塑造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助力作用,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读是对美文展开学习感知,写是审美消化,展示美育成果。读写结合,体现审美教育全过程。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美文范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知,这是审美教育经历,学生审美体味形成文字,自然是美育结果呈现。引导学生展开多种读写训练,符合学生审美认知成长规律。课堂读写训练设计时,教师要从多维度、多视角展开教学行动,让学生结合阅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知体验,展示学习收获,这样的读写训练便具有审美价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都是对读写结合的重要共性认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读写训练,以提升学生读写品质,增加学生审美体验。

又如《月亮之谜》为我们介绍了月亮神奇的地方,教师发动学生展开拓展训练:搜集月亮相关信息,如传说、故事等在课堂上说给大家听。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并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活动。有學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学生讲嫦娥奔月的传说,还有学生讲述白兔的故事,这是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的:“传说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得道兔子,它们有四个女儿,每一个都纯白伶俐。这天玉皇召见兔爸爸,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女,来到天门时,它看到天神押解嫦娥从身边经过,就询问看门的天神。兔爸爸听说嫦娥无辜受罪,有些同情,就跑回家去,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四个女儿。兔爸爸和兔妈妈商议,要送一个女儿去陪伴嫦娥,兔妈妈有些不舍,几个女儿也不舍得离开爸妈。兔爸爸给孩子讲:‘嫦娥是为解救百姓受到了牵连,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啊。孩子都明白了爸爸的用心,都表示要去陪伴嫦娥。最终,大家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从此,嫦娥不再孤单,有一只小白兔陪伴,替她捣草药了……”

学生讲述的故事是唯美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教师设计课外信息搜集任务,为学生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学生搜集信息渠道众多,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信息整合归结,给学生带来的教育渗透是显而易见的。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积累,为给出不一样的讲述,学生要对相关信息资源展开合理整合,让其他学生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学习认知。学生展示故事传说过程中,各种学习能力都获得一定历练。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讲述故事,其语言丰富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语文是基础学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教师要注重多重挖掘,利用创新教学设计,为审美教育提供丰富成长环境。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服务者,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发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学习情境,并让学生在多元感知基础上形成审美体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群.紧扣文本 发掘审美的内涵[J].新教育,2010(10):61.

[2]汪 苹.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迸发[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S1):197.

猜你喜欢

审美文本小学语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