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风扇车设计分析
2019-06-06李丽佳
李丽佳
摘要:虎头风扇车是北方地区主要的农用器具,是传统农用器具设计物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丰富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凝聚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智慧。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构造、造型、材料、工艺等多个方面的解读与分析,总结农用木质器具的特点,探寻其设计理念,并从设计学的角度对其设计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硏究。
关键词:虎头风扇车;农用器具;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5—0084—02
Abstract: This winnower is the mai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in northern china. It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quipment. It contains rich design ideas and concepts, as well as condenses the wisdo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esign cul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sig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wooden equipment, explores its design concept, and conducts a further study of its design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Key Words: Winnower; Agricultural equipment; Design features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而山西晋南地区又处于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因素,使其成为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最早发源地之一。除此之外,晋南地区的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数都是以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主。因此,“自然环境决定生存方式”[1],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传统的农用器具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而大量地应用着。
虎头风扇车(图1)在农具系列中隶属于清选器具。实际上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清选器具—一簸箕,簸箕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手持簸箕簸扬谷物,从而产生风力,实现对谷物进行清选。相对于风扇车而言,簸箕的实物和文献资料较少,但是在出土的陶俑中还是能看到手持簸箕的形象。即使在汉代之后就出现了风扇车,但现在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小量的粮食清理,人们仍使用簸箕这种最简单的清选工具。
1 虎头风扇车之构造设计分析
风扇车是一种利用流体力学、惯性、杠杄、轮轴等物理学原理的一种器具,其工作原理是以人力带动风力,从而将脱粒后的谷物和与它们混在一起的糠皮、尘土分开。就虎头风扇车整体而言,其构造主要有虎头板、籽眼、杂粮板、出口、风扇鼓、风扇轮、轮轴(图2)。风扇车顶上有个盛谷斗,叫做“虎头板”,因为其形态类似于老虎的头部,所以称之为“虎头板”。粮食从虎头板处下放,人力转动“轮轴”,轮轴与“风扇轮”相连,带动风扇轮的转动,产生风力,吹动从虎头板处下放的粮食,进行清选,使得粮食、皮壳杂物以及沙石等物从“籽眼处”落下,分量越轻的落在离风扇车越近的地方,分量越重,落在离风扇车越远的地方。这样,虎头风扇车的工作就完成了,也达到了清选谷物的目的。
以设计学的原理与观点作简略的分析,可得:虎头风扇车运作过程中起到最主要作用的功能构件是籽眼、杂粮板、出口、风扇轮、轮轴。在使用过程中,一人以人力转动轮轴,带动风扇轮的转动,以此产生风力。輪轴和风扇轮以木作为原材料,交接处均以榫卯结构作为连接。一人脚踩木凳,将未清捡的粮食,放于杂粮板处,风力以及惯性的作用下,把比较轻的皮壳杂物、谷粒以及沙石等不同重量的东西就分开落在不同的地方,重量越轻,就会落在离近扇车越近的地方,以达清选谷物的目的。此外,轮轴的大小,杂粮板的高度,都符合人体工程学。
2 虎头风扇车之形态设计分析
就虎头风扇车整体外形来看,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看似繁琐,实为简约。
虎头风扇所有部件及结构中,除了风扇鼓为封闭的状态,其他部件均是开放式。由于风扇车的工作原理是以人力带动风力,而人力能力有限,所以,相对于风力、水力器具而言,虎头风扇车所有的部件以及其体量较小。而风扇鼓之所以为封闭式,形式服从功能,封闭式的风扇鼓可以充分利用人力所带动的风力,清选效果更佳。虎头风扇车的“虎头板”是整个器具设计中唯一有装饰意味的部分。虎头风扇车,名称来源于其外在形态,即虎头板像老虎的头部。在整体的设计中,两片虎头板之间的距离与风扇鼓同宽,可以有效地防止粮食乱飞。风扇车的设计制作者,以装饰意味的设计实现功能的设计。器物的形态设计,不仅仅是审美设计,更是实用功能的延伸和补充,是以满足使用者的舒适度为目的的功能设计。
风扇车没有任何多余的零部件,构成器具的视觉元素都跟实用有关系,凝聚到最后就是一种简约式的设计,也就产生了简约的美。
3 虎头风扇车之材料工艺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很是丰富,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就学会用天然形态的物体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木器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材料的探索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人类学会了将自然材料转化为合成材料,如:黏土烧成陶器等。
《考工记》载“天时、地气、材美、人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2]。指要制作精良的器具,对于材料的要求也是异常严格的。在传统的农用器具中,木材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材料,如:犁、水车等。木材作为资源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产量大,取材方便,而且易加工成型。
虎头风扇车产生于中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气候,盛产梧桐木、松木等众多耐腐蚀的木材。因此,在风扇车的制作过程中,梧桐木与松木取材方便。材料虽然普通,但材质都有一种朴素的美。木材重量中等、强度高、可再生、可加工性好、手感好、本身带有特定的色彩,纹理交错,结构均匀,色彩、纹理美观粗犷,有一定的装饰美感。这种不加修饰的材质具有农耕文明特有的气息,有一种明式家具的风范。因此,在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木材来制作人们所必需的生产生活器具,是北方人民的一种生活常态。
4 虎头风扇车设计特点分析
4.1 物以致用
《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2]。”由此可见,“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由此可见,传统器具体系中,大多数的器具都是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经验的总结,而很少有留名的制作者。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就是瓦特在工作中经验的总结,进而推动了工业革命。这可以充分证明,器具的演化就是对器物功能的不断完善与细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设计的首要目的即是某种功能的实现,不管是传统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功能始终是衡量设计的一个基本尺度。表现在传统农用器具上,对于器具功能的要求仍然是第一性的。作为人们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寻常事物,以虎头风扇车为例,虽然它设计精巧,可以称之为生活的艺术品,但却没有人会将之放置家中当做观赏品。因此,如何实现最佳的清选效果,就成了人们对这类器具的首要功能要求。
虎头风扇车自西汉产生,使用者在其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对器具功能的完善。双人脚蹬完善成为一人手摇,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开放式风箱完善成为封闭式的风箱,减少风力的分散,使手摇产生的全部风力用于清选粮食。虎头风扇车构件的完善,充分体现了人们在使用器具的过程中对于器具功能的要求,也反映出“物以致用”是人类造物的基本原则之一。
4.2 因地制宜
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体,而科学技术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所以,农业生产和生活十分依赖自然环境。因此,古代的先哲们提倡“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着古人进行器具的创造和发明,这是造物过程的最具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天人合一”体现在器物制造上即是“因地制宜”。古代匠人们在制作器具时,一般都是在自身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随地取材。从器具的角度理解“因地制宜”,虎头风扇车所用木材产于本地,大多数为梧桐木和松木,这两种木材较为常见,产量也比较大。“材料虽然普通,但材质都有其美感,强度高、可再生、手感好,色彩纹理都较为美观,具有定的美感”[3]。因此,虎头风扇车的制作,即采用这两种原材料。
5 结语
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概念[4]。中华民族文化自原始社会开始发展,而农用工具的設计则是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并得以发展的[5]。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具的设计中蕴含着促进社会进步的因素。我国传统器具设计的典型实例之一就是农用器具,见证了人类农业生产文明的发展历程,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演变的具体进程,蕴含了中国古人富有智慧的设计文化。
通过对虎头风扇车的设计的研究可知,任何一项设计的实现,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农具的设计自然也会受到材料、工艺、结构、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农具的设计者和使用者通常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受到的各项制约更加繁多,条件更为简陋。就其复杂的设计情况和人文背景,从今天的设计学角度来看,以虎头风扇车为代表的传统器具的设计行为、设计思想都是很科学的。这对当代的木制家具、器具设计有着很好的参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琥.设计史鉴(思想篇)[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32-35
[2]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
]3]娄婧婧.中原传统农具设计之美[M].长沙∶湖南农机,2012:52-55.
[4]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01
[5]徐艺乙.传统工具[M].北京:裝饰,199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