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对策探究
2019-06-06都金萍
都金萍
新生入馆教育,促进了新生角色的转变,正确引导新生认识图书馆,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从教育要义、形式、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教育要义
(一) 角色转变。从中学考入大学,刚入校新生对图书馆没有深刻印象和足够的了解,面对海量的文献资源及庞杂的馆藏无从下手,因此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是帮助新生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角色需要,是从单纯的接受知识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者,入馆教育也是启蒙教育。
(二) 提升利用率。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中心。一是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图书馆的环境和文献的存放部位;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和遵守图书馆的入馆须知及规章制度;三是新生入馆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对文献信息的知识获取、利用的能力;四是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閱览桌椅的利用率。
(三)提升服务形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形象关系到服务的质量。新生入馆教育可体现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工作性质及馆藏资源的魅力,通过入馆教育使学生了解现代图书馆的新面貌(四) 提升信息能力。入馆教育是新生获取文献信息能力的启蒙教育。刚进校的新生对专业知识获取能力不强,不会运用图书馆的设施进行查询、检索,而且搜索的目的不明确,入馆教育有助于新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二、教育形式
(一) 参观和讲解相结合形式。召集新生来图书馆进行现场参观,工作人员一边引导参观一边进行讲解,现场解答问题。
(二) 开展讲座。图书馆要安排工作人员到各个班级或院(系)进行培训。
(三) 网上测试。新生录取书中告知入校后必须在图书馆官网上进行入馆教育答题,达到规定的分数后,可以开通校园一卡通,可在网上和图书馆享受文献信息的阅读权。
三、存在问题
(一) 新生对图书馆只有文字意义上的认识,对老师讲授的入馆须知、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读者公约、文献检索等毫不理会,只是做过场而已。
(二) 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意。只是把学生召集到图书馆进行走马观花形式上的教育,没有创意,吸引不住学生的眼球,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差。
(三) 内容太多,抓不住重点。新生进入图书馆,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般情况下只能记住工作人员介绍馆舍布局,讲多了也是收效甚微。
(四) 讲授教师缺乏学习和系统培训。入馆教育授课人员一般是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因人员数量有限,资金不足等因素,专业人员未进行外出学习和系统培训,造成专业水平不高,讲课没有特点,导致入馆教育效果不佳。
(五)新生来馆人数过于集中,影响培训效果。有的学校每年招收新生在5000人左右,学校安排入馆教育集中在3-5天完成,也就是说,每天来馆接受入馆教育的人数不少于1000以上,有时几个学院(系)合在一起集中授课。庞大的队伍,场面难以控制,有的学生根本就看不到和听不到讲授的内容,教育效果不佳。
四、主要对策
(一) 正确引导,重视馆教。新生从中学生成为大学生,自由时间相对多些,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更多的是靠自习完成学习任务,自习也是学习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扩招带来大规模的生源,学校固定教室已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流动”教室。图书馆无疑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场所。如果学生在入馆教育时就能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及相关事项进行了解,就会很便利的享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及自修室的公共实施服务,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二)形式多样,激发兴趣。取消过去单一的、走马观花入馆教育形式,利用图书馆特色馆藏及图书馆服务亮点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图书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 重点内容,画龙点睛。一是利用PPT制作成动画、音效等感兴趣的内容,讲解词生动、幽默;二是内涵要丰富,要有正能量,讲解人要进入动画人物状态,声音迎合动画人物语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
(四)加强学习,提升素质。高校领导要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划拨资金,支持图书馆选派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和定期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图书馆专业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分散培训,持之以恒。一是新生入馆的人数适当控制,保证秩序井然;二是馆内空间能容纳来馆的学生,学生能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三是专业人员可多讲、细讲,培训内容丰富;四是培训常态化。举办形式多样的入馆教育讲座、素质教育讲座、读书月活动、新书发布会、爱国主义教育等;五是利用微信、微博、QQ、智能手机客户端的作用,进行入馆教育,实现培训常态化。
综上所述,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给高校图书馆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文献信息保障,对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对策进行探究,意在完善与创新入馆教育培训方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