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崔莺莺形象演变析论

2019-06-06周倩颖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崔莺莺演变形象

摘  要: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至金代董解元的《弦索西厢》再到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其中心人物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一直在发生变化。本文以此三种不同体裁的文本为基础,浅析崔莺莺形象的演变及导致其演变的时代因素。

关键词:崔莺莺;形象;演变

作者简介:周倩颖,女,广东中山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3

西厢记三部曲包括唐传奇《会真记》、金代诸宫调《弦索西厢》以及元代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西厢记》),三部作品均为同类题材的上乘之作,其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更被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誉为“六大才子书”之一。唐传奇《会真记》是讲崔莺莺与张生浪漫情事较早的版本,后世的诸多改编都是以它为基础的。从唐至金,其改编主要在文本情节、人物及主题上,而从《弦索西厢》到《西厢记》,文笔更加缜密,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为其增光生色不少。它删减或改编了《弦索西厢》中不合理的成分,唱词更加优美,崔莺莺这个关键人物的形象也因不同的改编而风格迥异。王实甫的改编,不仅融入了他对《莺莺传》这个故事的理解,同时也暗含当时的时代因素。不同时代,由于其历史特点及主导观念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作家的改编。本文以西厢记三部曲为基础,浅析崔莺莺在三个不同的文本当中形象的演变,并试论其产生变化的社会因素。

一、从唐传奇《会真记》到金代诸宫调《弦索西厢》

西厢记三部曲的故事起于唐传奇《会真记》,作者元稹。他是诸多唐传奇作者中所作不多却影响甚大,名声亦盛者[1]。元稹字微之,生于中唐(779-813),早年与白居易相识,二人以诗唱和,二人之诗并称“元白体”。其所传小说,仅《会真记》一篇。《会真记》别名《莺莺传》,其中讲述了书生张生对富家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唐贞元年间,男主人公张生“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2]年二十三也未尝近女色,只因一直未遇心上人。游学至蒲地,因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便于郑氏的答谢宴上见到了“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崔莺莺,对她一见钟情。经过婢女传书,二人几次互动,终于走到了一起。然张生须进京赶考,二人只得就此分离。张生进士考试名落孙山,只得滞留京中。莺莺情志不移赠其信物,然而张生终于“志亦绝矣”,抛弃了莺莺。

董解元,其生卒年不详,解元只是时人对读书人的尊称,他的本名已在历史中佚失,元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将他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之首,并注明“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可見其在戏曲、曲艺界中的地位[3]。《弦索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宫调》,它是自《会真记》问世以来,第一部对原作做出开创性改编的作品。此前虽有如赵德麟所作的《商调蝶恋花》等改编版,但其人物变化不大,只是改变了体裁。而《西厢记诸宫调》不仅扩充了原作内容,丰富了细节,使其满足诸宫调的演唱要求,而且大胆地改编了全本的主题,使原本“始乱终弃”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为爱牺牲,不顾礼教,终于团圆”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变化源于对人物地位、人物关系以及人物性格的改编。在《弦索西厢》中,张生已不是“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的书生,而是遇到钟情女子便成“疯魔汉”的痴心人。他因思慕莺莺,以致“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夜则废寝,昼则忘餐。颠倒衣裳,不知所措。”[4]如此一个痴情男儿,怎么会成为抛弃莺莺的负心汉呢?而莺莺也不是《会真记》里的那个自怨自艾、逆来顺受的莺莺了。

从《会真记》到《弦索西厢》,崔莺莺的形象有了较大的改变。首先是她的社会地位。在《会真记》中,莺莺只是“财产甚厚,多仆奴”人家的小姐,而至《弦索西厢》,莺莺便成了崔相之女,社会地位显赫。其次是外在形象,《会真记》中对崔莺莺的外貌仅有“垂鬟接黛,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等简短描写,对莺莺温婉柔和的气质、艳丽的外貌与娇软的体态作了勾勒,而《弦索西厢》一方面保有了莺莺的“光辉动人”,同时作者在这点上还更多地着了些笔墨。张生第一次见她时,文本中这样写道“生得于中堪羡,露着庞儿一半,宫样眉儿山势远。十分可喜,二停似菩萨,多半是神仙”[5]、“朱樱一点衬腮霞,斜分着个庞儿鬓似鸦。那多情媚脸儿,那鹘钨渌老儿,难道不清雅? 见人不住偷睛抹,被你风魔了人也嗏! 风魔了人也嗏!”[6]莺莺在柔美之外,变得更加妩媚动人了。在《弦索西厢》中,作者还多次通过他人的眼睛间接描写莺莺之美。这其中张生的“一见疯魔”不必再说,众和尚也居然“瞥见一齐都望。住了念经,罢了随喜,忘了上香。”[7],比之《会真记》,《弦索西厢》更加突出表现了崔莺莺的“美”,将莺莺写成“天上有,地上无”的漂亮神仙女子了。

至于内在性格,由于董解元的着力改编以及诸宫调本身容量较大的特点,《弦索西厢》中的崔莺莺比《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更加丰满与鲜明。她既是相府小姐,自小受着严格的淑女训练,知书达理,对封建礼仪规范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又渴望自由,向往世俗的爱情与人生,比之《莺莺传》中出自“财产甚厚,多奴仆”之家的莺莺在社会地位上更加显赫,因此也更加自信。《弦索西厢》中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就主要体现在她的身上。在遇到张生“孟浪”的行为时她会闪躲、会斥责,有自己的矜持、自尊,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了那个她认为对的人,遇到了真爱,她也会不顾“礼仪”地献身,就像她见到张生因她而相思成疾,甚至晕倒以后,下决心以诗为媒,约定“今夜雨云来”。再者,莺莺的情感在《弦索西厢》中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先是初遇张生时“羞惋”离开,而后因诗感其才华,因请兵退贼知其能力,从此渐生情愫。但是,此时自小学习的封建礼仪还在强烈地影响着她,横亘在她与张生之间,使她顾虑重重,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发出邀请,也只得在相见时说一席“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的话。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见曾经救过自己一家的张生因自己而相思成疾“已成消瘦,不久将亡”,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终于觉得“报德难从礼”,由此大胆地越轨了。此一番内心变化,从恪守封建礼仪,到对张生渐渐产生好奇,再到又倾慕又犹豫不决,终至爱不顾礼,以报德之名献身,莺莺的反抗之行与其内心的情感结合在了一起,她的形象从仙界回到了世俗。

由此,才有了这么一出青年男女一同反抗封建礼教的《西厢记诸宫调》,莺莺形象的改变对故事构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二、从董解元的《弦索西厢》到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之中。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篇》中评价王实甫曰“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8]其代表作之一就是众所周知的《西厢记》。

《西厢记》对《弦索西厢》在情节上的改编并不多,事实上这一故事在《弦索西厢》出世以后,其框架就基本定型。王实甫只是在细节上予以一定的修正补充。如在《弦索西厢》中,“请兵退贼则可娶莺莺”是张生主动提出的,虽然他确实是要帮助莺莺一家,但却有乘人之危之嫌,这一行为并不利于张生正面形象的塑造,且为其后老夫人“赖简”的行为给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而当王实甫将其改为由老夫人一方提出以后,事情就变成了给予“退兵者”的一个承诺,这样一来,老夫人“赖简”的行为就属于“言而无信”了。所以才有了后来老夫人被红娘说服,同意崔、张二人的结合。如此一改,情节更为通达、合理。王实甫对《弦索西厢》最大的改编在于其语言与人物。就其语言来说,他在此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润色加工”,使其“文采烂然”[9],各个人物的语言既有特色,又含有一定的文采。莺莺的唱段之中,便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类的化用前人诗词之言的妙句;红娘的唱段之中居然也不乏如此灵活用典的句子:“憔悴潘郎鬓有丝,杜韦娘不似旧时,带围宽清减了瘦腰肢”,其文采可见一斑。就其人物来说,比之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也有一定的改变。

这里我们重点来看一看王实甫对崔莺莺形象的改编。先从外在说起,《西厢记》中的莺莺之美实在更胜一筹,从张生三见莺莺,三道其美的唱词中便可知晓一二。张生初见莺莺,只道“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从此言不难看出莺莺的大方,金圣叹激赏此词道出了莺莺“天仙化人,木无下土,人自调戏,曾不知也”[10]的大家闺秀之风。后又有“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之语,先描述其气质,再细写其形貌,其柔婉动人形象渐出,实是“绘形写神,不露痕迹,堪称‘化工之笔” (李贽评文)。张生第二次见莺莺,是在月下,此时对莺莺的描写多是剪影式的。“亸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月殿嫦娥,微观蟾宫素影。”朦胧描画中体现出莺莺文静的姿态,再以湘妃、嫦娥作比,使得莺莺在形貌上更显得有如仙女一般。至于佛寺中行法事那天,崔莺莺现于众人之前,张生再细看,才看清她是“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至此,莺莺的倾国倾城之貌终于浮出水面,这也难怪张生见之,顿成“傻角”,众僧见之也会有“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的失态了。这比此前的文本在描写上都又进了一步,借张生的视角,一见概观其气质,二见略知其体态,三见之时,“方作清水观鱼数鳞数鬣之词”(金圣叹评文)。三次见面,三次描写,层层递进,先摹其轮廓,再细细描画,比《弦索西厢》更加精密,安排更为奇巧,成效自然更好,更显莺莺之美。三见之下,读者似乎也与张生一同见到莺莺了——大方的姿态、出尘的气质、柔美的外貌,张生的一声“呀”,崔莺莺倾国倾城之美貌呼之欲出。

再看崔莺莺的情感品性。对比《弦索西厢》,莺莺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莺莺已不再是被动地陷入爱情,而是主动地走进去了。在《弦索西厢》中,崔莺莺与张生互动之时还是有些被动的,他二人能走在一起是张生先迈出一大步,成了“疯魔汉”而后莺莺才迈出步伐,而崔莺莺最终献身于张生,也有“报德”之由。但在《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是两情相悦,相互之间共同向前迈步才走在一起的。试看此二人初见之时,张生的一句“我死也”,与崔莺莺“回顾-觑末-下”的暧昧动作,此二人在一起的因由、莺莺献身于张生的因由,均源于爱情,而不夹杂其他。这个崔莺莺重视爱情胜于功名,以至于在送张生赴京时说出“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可见莺莺比起科考名利,更重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这与其母“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大相径庭,与《弦索西厢》里的崔莺莺相比,此处的莺莺重视爱情远胜过功名。

三、时代背景对创作的影响

社会生活对青年人择偶观、婚姻观的影响十分广泛,限于篇幅,笔者所提到的科举情况仅限于三个时代。唐代的科举考试,为当时的政坛输送了大量有志之才,然而安史之乱之后,科举取士日渐腐败。元稹生活在代宗至文宗两朝,此时对科考名次有重大影响的“温卷”、“行卷”等事渐多,且朝堂之上结党等行为也较为普遍,寒门之士本无根基,此等政治环境,唯有依附达官显贵才可以保证自己政治生涯的长久。至于依附手段,裙带关系不失为“终南捷径”,是以寒门之士科举得中者多娶朝中官员之女,以求在官场上尽快站稳脚跟。《莺莺传》中,崔氏之家,不仅是“财产甚厚,多奴仆”,虽未言官场地位,但是崔姓确是名列唐代李、王、郑、卢、崔五大姓氏中的高门大户,然而莺莺家道中落也是事实。张生则不同了,他是以元稹为原型而塑造的人物。一介书生,要想在科举中取得好的名次,要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要想快速升迁,只能另择高门,放弃莺莺。而现实生活中元稹也确实娶了当时的检校工部尚书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这是才子元稹对“始乱终弃”这一现实的真切复刻。

至金代,异族统治,汉族文人的地位下降,科举对他们来说虽也是一条道路,但毕竟有民族歧视,政治热情不比以往,所以他们虽然还是重视礼教,但对功名的追求已经变淡了。他们更加接近市井小民,熟悉“诸宫调”这样的话本,也会受市民阶层的影响,更重视个人的意愿与情感。因此,才有了《弦索西厢》中张君瑞与崔莺莺礼法之下的才子佳人的结合。为了让他们在一起又使他们的结合符合礼教,崔莺莺家的社会地位必须提高,所以莺莺成了相府小姐,张生则为尚书之子。张生虽然父亲已故,毕竟出自于高官之家,有一定的见识,因此,莺莺要使张生一见钟情,必为绝色。又因莺莺是相府小姐,所以她必明礼法,受其束缚,是以《弦索西厢》中的崔莺莺才会如此美艳、自信,却也有某种被动。众所周知,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儒生被忽视,汉人为官机会不多,他们在社会上谋生也很不容易。余廷心先生说“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文人地位的低下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推动了杂剧的发展。且此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人们对“情”得到满足与尊重的呼声越来越高。是以王实甫的《西厢记》精益求精,比之《弦索西厢》更上一层楼,文采烂然、环环相扣,抛弃“合礼”、“报恩”等保护色,大胆追求真挚、纯粹的爱情,也正因为如此,《西厢记》才有了闻名天下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之语。

四、结语

崔莺莺在西厢记三部曲中人物形象的演变跨度还是比较大的。从出身富裕之家到相府小姐,从内向软弱到自信温婉,从“颜色艳异”到“美似天仙”,从羞答答地接受爱情到主动追求爱情,除了文本体裁差异产生的影响以外,其形象演变亦与三代科举情况、文人地位、市民阶层等不同因素有关。

雖然前辈学者对西厢记三部曲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已有很多,笔者则重点着力于对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和“不同之处”加以对比和分析,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崔莺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是怎样一步步变得更加鲜活、可爱的,同时对几代不同的文本作者也会加深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57.

[2]元稹.莺莺传[A].唐宋传奇[C].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99-104.

[3]黄天骥.元代文学[A].袁行霈.中国文学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30-243.

[4]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46.

[5]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25.

[6]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27.

[7]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62.

[8]钟嗣成.贾仲明.新校录鬼簿正续编[M].成都:巴蜀书社,1996:71.

[9]藏晋叔.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6.

[10]翁敏华 陈劲松.四大名剧精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22.

[11]张雨.试论崔莺莺形象的演变[J].思想战线,2013(第39卷):213-217.

[12]岳上铧.论莺莺之美[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三期):15-17.

[13]刘艳玲.浅析西厢记三部曲[J].现代语文,2012.09:62-63.

猜你喜欢

崔莺莺演变形象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