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俄苏文学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2019-06-06孙越

中国新闻周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俄文黑皮保尔

孙越

虽然从事的是俄语翻译,母亲又是50年代北大俄语系的毕业生,但其实我并没有俄语的家传。直到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母亲也没教过我一个俄文字母。她后来告诉我说,“九评苏共”一发表,很多学俄文的就考虑转行。珍宝岛一响枪,俄文专业的人士更是失去了用武之地,大都作鸟兽散,母亲也去了他乡,做与俄语不沾边儿的营生。她把很多旧书都卖了,但我发现,我家储藏间里还有整整一木箱苏联原版书锁在那儿。

那些日子,我常常等她出去后,便将木箱拖出来。我不直接开锁,只撬开钌铞,把原版书逐一取出。数了数,有二十多本。我将它们整齐地排列在地板上,心满意足地欣赏它们。我虽看不懂俄文,可是插画无国界,它们在我眼里美轮美奂,还有封面设计——当时我们读的书无论是内容、装帧还是印刷的水准,根本没法跟苏联原版书相比。

不久,我便开始临摹原版书的插画。趁母亲不在家的工夫,我画满了好几个图画本,浪费了不少铅笔和本子,为此挨过骂。我把临摹的插画拿给比我大好多岁的邻居“黑皮”显摆。“黑皮”是老高中生,装病在家逃避插队,是一个书虫,读俄苏文学的书最多。他看了我的画,双眼瞪得老大,羡慕地说:“你这画临得不咋地,你家苏联原版书不少啊!”他掰着手指头,数出我家苏联原版藏书的清单: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托尔斯泰的《高加索的囚徒》、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以及波列沃依的《真正的人》……他的判断令我欣喜之极。

这些书中,我只偷偷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竖排中译本,还是一本没头没尾的书(都撕烂了)。“黑皮”告诉我,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出的“梅益版”。我当时偷着摸着看这本禁书,主要是因为我像当时大多数男孩一样喜欢里面的爱情故事。我们这批60年代进入阅读期的孩子,大多读的是这个版本。这是我与俄苏文学的第一次接觸,既亲密又秘密。

70年代,我上了高中,喜欢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版的插画和国内译本的同名小人书,于是就没日没夜地临摹。有一次,我在数学课上画保尔被发现了,画被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是一位女教师,她笑的时候,我觉得笑里藏刀。

她问我为什么在数学课上画画,我说因为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问为何要画保尔,我说英雄长得漂亮。她指着我的画又问,为什么保尔要喷毒水。我不解,她指着画中保尔脸孔外侧表现明暗关系的黑色密集线条说,这啥?我说,阴影。她说,不对,就是毒水,你让英雄人物喷毒水。她后来把“喷毒案”报到了年级办公室,还威胁要报到学校革委会,吓得我再也不敢乱画了。

还有一次,我去我舅舅家串门,把表弟借的一本苏联小说拿回家看。那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家马特维耶夫的小说《绿锁链》,1955年的中译版本。这是一本地道的苏式反特小说,我当时却是当恐怖小说看的。

我看完后就把书拿到学校去显摆,先是本班同学连抢带夺地弄走,后来又传到外班,最后又传到校外,末了竟不知道花落谁家了。据说全年级400多同学,至少一半都读过它。当《绿锁链》历经一年辗转回到我手中时,可怜十多万字的一本书,撕得像一只拔了毛的鸡,仅剩下中间二三十页了。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与俄苏文学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还始终记着。

猜你喜欢

俄文黑皮保尔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救朱赫来
三亚将替换错译俄文路牌
俄文网站新闻的篇章及句法特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
雪天
闯祸的车
黑皮系列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
都是话多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