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会”报道看Vlog的运用与发展

2019-06-06田龙过陈中玥

传媒 2019年9期
关键词:两会内容用户

文/田龙过 陈中玥

新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如火如荼,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成为媒体在运用新技术、开展媒体融合竞争的练兵场。2019年两会上,各大媒体围绕5G、AI、VR、AR、大数据等展开了角逐,取得了显著的融合传播效果。其中,Vlog的运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人民视频、人民网移动中心携手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联动腾讯新闻、新浪微博、微视客户端、哔哩哔哩等平台,联合政府机构、媒体单位等600余家,覆盖1.8亿人。

Vlog的兴起及其传播特点

Vlog全称“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或视频日志。Vlog在国外最早诞生于2012年的YouTube上。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其用户通过拍摄视频记录日常生活,从而超越了传统文字图片型博客。这些创作用户被称为Vlogger。经过多年积淀,目前Vlog在国外已经基本成熟。到2018年,仅在YouTube上,每小时就有2000多条Vlog作品诞生。

国内Vlog始于2018年,一批草根Vlogger把拍摄的视频作品上传到社交媒体或视频分享网站上,用以记录生活,与朋友分享。目前,国内领先的青年文化社区B站,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Vlog作品集聚地,每天有上千条的作品上传,从而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因此,2018年也被称之为“Vlog元年”。

Vlog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展密切相关。短视频的内容长度限制及其同质化、低俗化倾向,使得用户对其兴趣有所减弱。Vlog作为一种原创性、记录性的视频作品,正好弥补了短视频平台的这些缺陷。而短视频剪辑APP的发展,则降低了制作Vlog的技术门槛,为用户剪辑、配乐、加滤镜等操作提供了便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Vlog的发展。2018年,新浪微博和腾讯开始进军Vlog,促使Vlog进入大众视线。

相比于短视频和其他形式的传播形式来说,Vlog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这些特点正好满足了在新媒体环境对个性化的追求,符合新媒体用户的使用习惯,可谓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产物。其主要特点:一是时长合理。与时长只有15-60秒的短视频相比,Vlog时长一般是4~10分钟左右。这个视频时长既可以为用户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又不至于因时间过长导致受众耐心不足,非常符合用户观看视频时对内容的现实需求。二是内容亲切。拍摄者所上传的V l o g 作品,都是与其亲身经历相关的,其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比如,时尚、美食、旅行等,都是用户熟悉的领域,观看时可以激发用户的代入感,显得更加亲切。与此同时,Vlog还有一个特点却也是弊端,即Vlog制作的复杂性。制作一条Vlog需要大量视频素材,还需要剪辑。这对拍摄者提出了一定的专业门槛要求,比如拍摄技术、剪辑技术、选景水平等。相比于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制作来说,Vlog的视频制作的复杂程度显然更高。

“两会”报道中的Vlog运用

在2019年两会的融媒体报道中,Vlog作为年轻人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渠道,明显区别于其他新技术,也区别于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平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一些媒体抓住机会,紧跟时尚,利用并创新Vlog的传播方式,摆脱Vlog只记录生活的内容局限,以上会记者的视角将日常采访中的精彩瞬间,通过视频日记形式呈现给广大用户,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两会上的Vlog使用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运用方式。

融合新技术提升视频观赏性。新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关键支撑,几乎贯穿着媒体融合的每一个环节。在Vlog中,对新技术的创新运用,使得Vlog突破了简单的视频拍摄。例如,人民网官方微博开设《我的上会Vlog》话题,充分运用了全景VR技术、直播技术和短视频等各种新兴技术和平台,以此纪录记者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大大提升了Vlog的视频的观赏性。央视网推出《VR Vlog丨一分钟速览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以快慢相间的移动延时画面和创意转场特效打破传统视角,为网友呈现了记者排队入场、发布会忙碌场景、发言人亮相等画面。

创新视角提升报道亲切感。作为视频日志,Vlog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这一视角相比以往记者作为第三方客观的报道者来说,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用户在观看Vlog时,可以顺着记者的视角进入两会现场空间。在第一人称视角下,其选择的话题、角度也往往是两会之外的人们所不知的。例如,人民网开设的话题《寻找夜归人》,以Vlog形式从全国两会期间工作至深夜的“夜归人”视角切入,用短短的几十秒的时间讲述每个人的工作与坚守。这种接地气的做法使得新闻报道具有更强烈的亲切感。

转变叙事风格拉近用户距离。两会报道中的Vlog充分发挥了记者的个人魅力,允许记者突破以往严肃时政新闻报道的叙事风格,使得严肃话题落地,更加贴近用户心理,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例如,中国日报社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节奏轻松明快,“主角小姐姐”围绕自己上会的体验娓娓道来,十分接地气。这种全新的场景与叙事风格,使得时政新闻更为普通人所接受。

巧用现场增强用户现场参与感。两会Vlog的创作者都是来自两会现场的记者,而两会现场是多数人所好奇却无法亲临的。因此,把两会现场融入Vlog的创作之中,可以很好地吸引用户,增强用户的现场参与感。例如,环球网记者制作的《凭实力圈粉的王毅国委,处处彰显大国风范》Vlog,展现了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记者会上妙语连珠,从容应对,离场时还被记者不断追问的现场场景。中青在线制作的Vlog《我看见·两会中的女记者》,则为用户展现全国两会中女记者的风采。此外,陕西传媒网、《湖北日报》《扬子晚报》等都采用了Vlog形式,给用户提供了代表委员现场内容。

Vlog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Vlog已经在国内落地生根,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多以模仿国外Vlog为主,缺乏本土的创新。更重要的是Vlog的初步发展,已经表现出一些问题苗头,需要及时予以关注,避免这些问题放大,影响网络空间生态净化。

个人隐私存在隐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已经把个人曝光于网中,大数据技术更是可以捕捉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Vlog以记录日常生活为主,Vlogger所拍摄的作品,经常会有周边环境及朋友,无形中暴露了其地理位置、朋友圈、行为习惯等私人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就会带来隐私泄露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同时,一些Vlogger为了博取关注度,也会采用一些猎奇、曝光方式拍摄视频,从而威胁到他人隐私。在新闻报道中运用Vlog形式,应注意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内容低俗化趋向。日常生活多以平淡为主,值得记录的又能引起网友关注的事件毕竟是少数。但是,作为Vlogger来说,需要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需要想方设法博取眼球。为此,难免就会促使一些Vlogger误入歧途,生产带有暴力、色情、负能量的视频,出现低俗化倾向。因此,有人指出,随着业余Vlogger数量增加以及对于“博取眼球”的渴望,这类低俗化Vlog的出现在所难免。

内容质量有待提升。在低俗化倾向的同时,还有另一种现象,即Vlogger不在乎流量和眼球,旁若无人自说自话,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发布视频。这就会导致Vlog陷入庸俗化。事实上,一条成熟的高质量的Vlog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从制作时间到视频拍摄,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而目前的Vlogger在团队上力量不足,内容质量难以保证,使得多数内容质量还处于低水平状态。

Vlog创作门槛偏高。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低门槛不同,Vlog有较高的门槛。从拍摄团队来看,Vlog拍摄需要有创意,有主题,因此团队的作用更为重要。从拍摄技术看,拍摄时需要考虑拍摄设备技术、拍摄的原理等,并非简单的手机录制可以实现。从视频剪辑来看,Vlog视频需要大量素材的融合和剪辑,并非简单的手机软件加工就可以形成。因此,如果媒体要介入Vlog领域,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就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

推动Vlog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媒体融合时代,一切新技术新平台都可以被运用到传播之中。Vlog凭借其自身优势,使其在两会上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微博“两会Vlog”话题的阅读量达近7000万。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在起步阶段就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推动Vlog的健康发展。

加强Vlog监管治理。自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之后,监管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影响了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对于Vlog这种新传播形态,一方面,可以参考引用短视频的相关规定。2019年1月9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和《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列出了21个方面,100条短视频不得出现的具体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为Vlog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处于发展上升期的Vlog有着与短视频不一样的特点,有关监管部门应及时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Vlog平台建设。传播平台是Vlog发展的基础。尽管B站上有众多优秀的Vlogger和Vlog,但其受众群体毕竟是以青少年为主。因此,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赋予Vlog更广阔的商业模式空间,让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视频网站巨头,能够参与到Vlog平台建设之中。除此之外,平台自身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平台内容审核,保护好用户隐私。

加强Vlogger人才培养。提升Vlog视频内容创作水平,需要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因为Vlog创作需要时间而且不一定都能盈利,因此很多为记录生活的人尝鲜使用之后,就可能会放弃使用。这就需要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激励更多人参与到Vlog之中,而对于媒体来说,则应该培养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在关键时刻发挥出Vlog的传播优势。创作者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要求,鼓励多创作既有吸引力又是正能量的视频作品。

加强Vlog用户媒介素养。对于Vlog的用户来说,他们长期沉浸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之下,已经养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面对Vlog这种有一定时长又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内容时,用户以什么心态去看、怎么去看、看的效果如何,都取决于用户的媒介素养乃至文化素养。因此,面对Vlog浪潮,需要用户树立自身正确的媒介观,善于解读视频背后的意义,辨别内容真假好坏,对他人隐私予以尊重。

猜你喜欢

两会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