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先写”还是“先拍”?

2019-06-05方原

关键词:现场采访文字

方原

纪录片先写还是先拍?这是一个业内有所争议的话题。其实,在前些年的“线编”时代,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另一个问题:让领导先审文字稿还是直接审片子?因为“线编”修改片子比较麻烦,如果先制片,领导对成片不满意,就要从头来过;而如果领导对文字稿审过后并经过针对性修改,再进行制片,片子出来后容易让领导认可。但“非线编”出现以后,情况就有所改变,修改片子容易多了,这个问题提出的相对少了。就目前根据纪录片制作的实际过程来看,有的片子需要先写脚本,有的片子则需要先拍镜头。

什么片子可以“先写”

什么题材的片子应该先写?答案是规定性内容较多,挖掘、发见性内容较少的题材。制片单位常常会接到这样的任务:某个先进人物被表彰以后,需将其事迹搬上荧屏。而这些事迹都是基本上已成形的东西,很难更改,更几近没有发挥余地。对这样的题材,最好是先写出文字脚本,再“按文索画”。这样,画面与采访设计的方向好确定,拍摄画面的长度好把握,即使搞文字的人不跟摄制组,需要的画面和人物采访同期声也能采回来。

当年我们拍摄《沈泉庄传奇》时,片中主人公王廷江将600多万元的个人资产捐献给村集体,成为轰动全国的人物,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扬,纸媒已有报道,电视新闻也播过,还需要制一个完整的纪录片。这时,我们就是先写好了解说词,把必须要表现的他个人基本情况、思想转变的过程、具体事迹等写好,再去拍摄。其中部分文字和画面设计是这样的:

他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把企业交给集体,让自己成为集体的一员,和大家一起为沈泉庄的共同富裕大干一场!但是,这意味着他将失去20年奋斗的心血和600万元个人财产。个人和集体的利益,金钱和人生的价值,在这位农民企业家心中翻腾着。他带着这个沉甸甸的问号,去问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去问熟悉的车间和心爱的瓷窑。妻子报以顺从的微笑,儿女报以似懂非懂的天真;车间回应他机器的轰鸣,瓷窑回应他通红的火苗。(画面以人物的主观镜头为主;为画面连贯妻子和儿女可不拍。)

手执事先写好的解说词,我们基本没做什么改动,按照既定计划,终于顺利把《沈泉庄传奇》拍完了,最终播出效果证明:“先写”做到胸有成竹,再拍做到“按图索骥”,在一定条件下是可取的。

先写的时候必须统筹考虑到对其他手段的运用。一位好撰稿应当也是一位好编导,对那些要先写出基本文字再去拍的片子,写的时候同时要考虑对画面、现场采访的人物同期声、现场效果声的设计和使用。因为电视是视听艺术,观众先满足眼睛才会去听声音。撰稿人形成文字时,应当根据拍摄地的地域、风俗、片子的思想内容需要等,尽量考虑便于拍摄,拍摄的图像将来容易编辑,能形成流畅的画面轨迹。尤其对采访,问些什么样的问题,希望被采访对象怎样回答,都应有大体的设计。否则,采访回来的人物同期声可能无法使用。如果撰稿人不具备编导对片子综合考虑的能力,只是用书面文字创作的方式撰写初稿,稿子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

什么片子可以“先拍”

什么题材的片子应该先拍?答案是规定性内容不多,挖掘、发见空间较大的题材。我们经常会接到这样的任务:资料不多,线索甚少,需要大量的补充和挖掘,才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或者虽然已经有了制片思路,甚至脚本都写好了,但在采访拍摄现场却发现和预想有较大出入,有更出彩的方案,这时就需要对既定计划“推到重来”,此时也只能先拍了。

我们在拍摄“中国芯片”专家吴汉明时,事先已经掌握了以下内容:“他从海外回国14年来,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了我国0.13微米至22纳米6代技术研发,使我国芯片制造技术与世界先进的水平差距从六代以上缩小到一代半,其中有四代技术成果转化产值50多亿美元。”除此之外,这些内容背后深层次的信息,我们却还不了解,比如这些成果形成的过程、中间有哪些情节以及个人心路变化等等,都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深挖”。于是,我们执行“先拍”,在完成拍摄后,除获得了生动的现场采访声外,还写出了这样的解说词:

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亞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该书的中文译者,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蒲以康。这本1994年出版的教科书引用了一位中国人的研究成果,他就是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芯国际技术研发副总裁吴汉明博士。

芯片上的纳米精度,相当于地球上的厘米精度。在一个头发丝般的截面上,要做上30万个晶体管,差一个纳米就是10%的误差。它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电子、计算机诸多领域。吴汉明用完美的技术流程运转,实践着自己经常说的一句话:集成电路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集体英雄主义。而对接触过他的人来说,最钦佩的是如此繁忙的他却有着那份平和、淡定和从容……

对拍来画面和现场采访才知道如何解说的题材,比如风光片、动物片、无现场解说的事件片等等,也应“先拍”。拍摄后,要通过解说把画面串连起来,放大画面的张力,引导观众的审美。如下面这段风光片,根据拍摄完画面就写出了这样的解说:

如今,船上的白帆已变为船顶的无线电天线,艄公的号子被隆隆的马达声所代替。伫立在歧江河上的芙蓉大桥,挺起纤细的腰身腾让过往船只,目送它们远去。江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伴着朝阳和晚霞为她梳妆。华灯初上,芙蓉盛妆浓抹,迎接劳作了一天的人来这儿休闲纳凉。

再如,这样一段现场采访和随后的解说:

哭诉:“这么大水,人家都到家来看你也不来了。他的话来,人家公家不撵我我也不能来。他说我把梯子给你搬好吧,来了大水把两个孩子送到屋顶上去吧。我说你别走了!他说,要死也得死在站上也不能死在家里。他连车子都没顾得下,就走了。”

解说:牺牲者是嘉祥县王古堆乡人,33岁,名叫段连军。大水袭来之时,他坚守岗位四个昼夜没有合眼,终于因疲劳过度栽入水中。

先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对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编辑时画面的流畅。所谓先拍后写的片子,并非拍摄前不需要做案头工作。拍摄选题的报审起码会有一个策划方案,有时也可能会有一个更详细的拍摄提纲。这样,在拍摄时起码能保证不遗漏表现重要思想内容的画面和关键的情节、衔接画面。有时拍一部片子很是耗时费力,如果拍回来之后遗忘了重要的内容,再回去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次,拍摄时要考虑后期编辑时画面的流畅,敏锐地抓住现场发生的可用的画面,有时好的画面的表现力是文字所不能及的。如我们在拍《孔繁森和他身后的人们》中,在新疆托里孔繁森遇难地为纪念碑奠基的画面,奠基结束时,摄像及时抓住了这样一组镜头:为奠基石倒下最后一锨土(特写,后期被做成慢动作)——烧花圈——摇向天空翻飞的纸灰——叠化为散场后雪地上杂乱的脚印——叠化为雪地上奔跑的马群。在后期编辑时,这组画面没有配任何解说,只是在舒缓的音乐中展现,体现了在一个宏大场面结束后的转场,诉说着“英雄逝去转头空,世间万物依旧周而复始”的意境,让人看后感慨万千,播出后这组镜头颇受好评。

猜你喜欢

现场采访文字
电视新闻报道中对现场采访细节的把握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打乱的文字
浅谈现场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016年南京生活用纸年会现场采访系列报道之一
浅谈现场采访
浅析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