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量这二十六位上海大师

2019-06-05徐雁华

博览群书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俗学海派匠心

2016 年 3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鼓励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提出的更高要求。获得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中华杰出工匠大工程系列(第一辑)之《上海匠心》的策划与出版,就旨在凸显和阐释卓越的海派文化,书中选择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皆为行业的领军人物,田兆元教授领衔的采编团队,对非遗传承人所属行业进行了深入采访和高度挖掘,获取了上海美术类、技艺类、曲艺类、医药类等行业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书中体现出的卓越人物、卓越文化、卓越精神,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相称,有利于构建海派文化和海派精神,更有利于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

非遺传承人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上海这片沃土上,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能工巧匠孜孜不倦、坚守磨砺,创造了传统工艺的极致之美,或成为“大师”,或跻身“国宝”。他们以细致入微的专注、巧夺天工的技艺、精益求精的匠心,震撼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上海匠心》精选了上海2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传主,以他们之口讲述他们的从艺历程,以及他们对待工作、生活和人生的挚爱与感悟。通过整理口述资料,精选代表性作品资料,并配以说明,展示了上海工匠的精湛技艺和非遗项目的文化影响力。其中,口述史是基础,也是精髓。如顾绣传承人戴明教复原和创新了传统技法,将刺绣技艺与书画艺术高度统一,凸显海派文化特色和江南文化特色,她年近六十临危受命,保护性传承顾绣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康新琴将濒临失传的脚踏三锭纺车的纺线技术传承下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薪火相传;独角戏传承人王汝刚突破地域之限、舞台之限、国界之限,将独角戏、滑稽戏的传承范围不断扩大,为海派文化注入了鲜活的力量;“朱氏推拿”传承人朱鼎成通过著书立说、岗位传承、社区传承等形式,将复杂的传统医技通俗化,致力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书中的这些传承人,他们是工匠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创新者、引领者,更是中国杰出工匠的缩影。

正如本书主编田兆元教授所说:

工匠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态度,它不仅仅是属于工匠的,而且是属于全社会的一种禀赋。所以我们选择上海工匠,也就突破了传统的工匠概念,将杰出的非遗传承人都视为工匠,因为他们无论是手工艺人、美术家,还是医生、表演艺术家,无不匠心独运,体现出上海的理性与精益求精的城市品格。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了传承人的努力与坚持,他们用一腔热忱,用追求创新、追求极致的信念,将弥足珍贵的精湛技艺传承至今,成为城市发展取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他们的精神应当广为传颂,他们的匠心值得全民致敬。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大事,而弘扬工匠精神则是当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路和国家战略。2017 年3月,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上海匠心》策划组就以此为出发点,邀请民俗学专家田兆元教授担纲本书主编。在这一领域,民俗学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民俗学既重视传统文献的阅读钻研,又关注现实进行田野资料采集,因此可以获得立体的、详实的资料,这在学科上是极其专业的。在《上海匠心》中,就运用到了民俗学的三种叙事话语,即口头叙事、行为与仪式表演的叙事、图像和景观叙事,以此来弥补口述史的不足。书中精选的图片,既展现了传承人杰出的成就,也以可感知的视觉形象讲述着上海匠心的精彩。所以,本书的编撰过程,就是民俗学的一次学术理论实践,也是揭示上海匠心独特内涵的有力证据,更对完善口述史的方法和提升口述史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匠心》的出版,也提升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美誉度,更向世人传达这样一个理念:上海独特的工匠精神为城市工业制造转型奠定了技术传统。书中提到的相关系列品牌如曹素功墨锭、功德林素餐、上海民族乐器厂、上海雷允上药业等,会因其精湛的工艺技术而获得肯定和重视。更重要的是,工匠精神需要脚踏实地的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工匠精神也需要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心无旁骛。没有工匠精神,大国无以崛起;没有工匠精神,个体亦很难发展。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拥有最顶尖工匠的地方,恰恰是拥有活力、创造力的所在。

可以说,本书为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时代楷模,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精神模范,同时为艺术的、高雅的生活提供了鲜活的样式。这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属于上海的,也是属于中国的、世界的。现在关于国家级大工匠的口述史还没有形成很好的集成性文献,本书的出版或许也可以为带动中国各地富有地域特色的工匠口述史的采集与出版工作提供一点经验和借鉴。

(作者简介:徐雁华,上海大学出版社社科编辑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民俗学海派匠心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老艺人的匠心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仓颉造字”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