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贵州省中职专业布局研究
2019-06-05李业明李俊华李蓉陈婷
李业明 李俊华 李蓉 陈婷
摘要:“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将以七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对贵州省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统计数据与调研结果,结合贵州省新兴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适应情况,提出贵州省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贵州省;新兴产业;中职教育;专业布局;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5-0033-04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地方政府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布局,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将重点培育七大新兴产业,贵州省中职教育专业布局能否适应贵州省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本文基于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结合贵州省新兴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适应情况。
一、贵州省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诞生并应用而出现的新的经济部门或行业。“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9.0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34%,占贵州全省工业经济的比重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为核心,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为支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为新动力的新兴产业基础。2016年,全省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 096.13亿元,同比增长39.03%,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71.36亿,比2015年增长34.34%;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占比19.35%,大健康医药产业占比33.7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占比21.63%[1]。
“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将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坚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新兴产业作为促增长的着力点,将以七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大健康医药产业,做强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将贵州建设成为西部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到2020年,全省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3 500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23%左右,工业增加值8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3%以上[2]。
贵州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将对贵州省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贵州省中职教育基本情况
(一)贵州省中职教育规模与结构
2016—2017学年,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共195所(包括普通中专65所,职业高中62所,成人中专3所,其他65所),其中,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4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5所,省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3所。
(二)贵州省中职教育学生规模与结构
2016年,贵州省中职教育在校生602 491人,其中,普通中专238 123人,职业高中268 727人,成人中专95 073人。2017年,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共550 922人,其中,普通中专224 468人,职业高中247 854人,成人中专78 437人。详见表1。
(三)贵州省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7年,贵州省中职教育毕(结)业生总数为173 046万人,其中,全日制学生144 775人,非全日制学生28 271人,就业140 369万人,就业率96.96%,对口就业率64.36%。就业学生平均起薪1 950元/月,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与全省产业发展基本吻合。详见表2。
2017年,贵州省中职教育毕业生直接就业人员中,就业满意的学生91 543人,占直接就业学生总数的65.22%;非常满意的53 607人,占直接就业学生数的38.19%。详见表3。
(四)贵州省中职教育专业布局情况
2017年,贵州省中职教育专业布点涵盖19个大类,其中信息技术类、教育类、医药卫生类在校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前三位,接近50%。详见表4。
三、贵州中职教育专业布局对接新兴产业情况分析
(一)专业布局与新兴产业发展基本保持一致,但存在一定滞后性
2017年,贵州省中职教育服务于贵州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产业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在校生占比分别为16.59%、14.05%、7.83%、13.13%和1.23%,占全省中职在校生數的52.84%,与2016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83%、0.20%、-0.45%、1.82%、-0.52%,占比提升了1.88%,总体呈上升趋势(见下页表5)。可知,当前贵州省中职教育专业布局的调整方向是对接贵州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增加贵州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产业类相关专业,与贵州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基本保持一致。
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与产业发展相比存在滞后性[3]。贵州省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与之相比,贵州省中职教育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与新兴产业发展并没有完全同步,部分新兴专业在校生比例不高,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与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如贵州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发展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与之对应的休闲保健类专业2017年在校生只有7 192人,占全省中职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31%;积极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与之对应的新能源/新材料类专业2017年在校生只有6 801人,占全省中职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23%,比例偏低,培养能力还没有充分释放。
(二)专业布点比较分散,部分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比较突出
以2017年度统计数据为例。贵州省195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办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校达到82个,开办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校57个,开办教育类专业的学校48个,开办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学校46个,就是专业集中度应该比较高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开办学校也达到24个。可见,贵州省中职教育专业布点比较分散,专业集中度低,部分专业在不同学校间重复设置,导致各学校专业趋同度高,单专业在校生少,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各学校形成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不利于各学校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招生形势比较好的热门专业学生跟风扎堆,很多学校在师资和硬件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上马,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短期内数量迅速扩张,人才培养质量也难以保证。2017年全省中职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只有64.36%,从侧面说明贵州省中职毕业生存在结构性过剩,将近40%的毕业生不能在本专业就业。
(三)传统普通专业多,新兴特色专业少,专业设置精细对接产业水平待提高
贵州省中职教育专业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传统的普通专业扎堆,新兴特色专业较少,针对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如医药卫生类专业中护理专业布点最多,而眼视光与配镜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护理专业的康复护理方向、口腔护理方向等开办情况并不理想;教育类专业则集中在学前教育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则集中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信息技术类专业集中在计算机应用。真正服务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特色型的民族传承类专业,如刺绣、银饰制作、民族歌舞等开办形势也不乐观。
(四)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提高,但与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统计显示,贵州省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一是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7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96%;二是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数取得突破;三是毕业生双证率不断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差距依然明显,提升空间很大。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大赛中,贵州省中职学校参赛选手只获得3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2017年,贵州省中职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只占毕业生总数的81.17%;2017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96%,但对口就业率却只有64.36%,说明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适应性还需提高。
四、提高贵州省中职教育专业布局与新兴产业适应度的策略
(一)整合中职办学资源,调整中职教育空间分布
从省级层面加快调整中职学校的空间布局,按照“一体两翼多节点”的总体要求,构建以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以毕节、黔东南、遵义、铜仁等市(州)职教园区为两翼,以其他市(州)和调整保留的多个县级职业学校为节点的中职教育空间布局。整合中职办学资源,缩减全省中职学校数量,在2020年前将全省中职学校数调整优化到130所左右;扩大单个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调整后保留的中职学校确保在校生规模3 000人以上;合理设置专业,每校大类专业控制在3个左右。
(二)紧扣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中职教育专业结构
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推动中职教育专业布点的地市州级统筹;积极引导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设置专业,建立和完善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配置教学资源,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建设贵州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发展的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对口的专业,努力形成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
(三)搭建校企交流平台,促进校企信息交流
作为协调社会发展各要素的管理部门,政府有责任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使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若干省级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公布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公布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与就业相关性程度和薪资情况,及时反映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及意见等方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进一步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四)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紧密融合
建立灵活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制定校企合作办学规章,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人才物资的自由流动;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推进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抓好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委托职业院校开展用工人员在职培训,鼓励企业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业学校和产业园区企业的厂房、教室、宿舍、设备、场地以及技術人才等软硬件资源共享。
(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教育“9+3”计划,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尚未全面完成中职“百校大战”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学校,采取有力举措加快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校园相关附属设施和教学生活设施,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补充和更新实训教学仪器设备。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完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为更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贵州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2017-03-28).http://www.gzjxw.gov.cn/jxdt/tzgg/201703/t20170328_2047386.html.
[3]徐莉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3):5-8.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