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曲特征与情绪诱发
——《炎黄风情》中喜乐悲愁的情绪感染力

2019-06-05陈毅文

中国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民歌风情民歌

○滕 帅 陈毅文

一、引 言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更是感情(情绪与情感的总称)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使其与情绪体验具有共同的先天属性和跨文化的普遍性,因而更能诱发人类感情中的情绪体验。

鲍元恺教授收集创作的《炎黄风情》,以华夏大地流传久远的汉族民歌旋律为主题,以各地民歌的歌词内容为背景,地跨东西南北,情及喜怒哀乐,用西方管弦乐的绚丽色彩讲中国故事,描绘炎黄子孙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春种秋收、悲欢离合的生活图景。其作为第一部展示中国民歌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的大型音乐画卷,近年来在国内外演出率居高不下。且从1995年起,《炎黄风情》陆续进入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教材。因此本文选择这部作品作为研究载体,具有典型意义,其中既有对中国文化的体悟与思考,更有对中国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悠悠情怀。

二、《炎黄风情》的创作背景及感情表达

自近代以来,中国有许多位音乐家都曾做过民歌的改编整理工作,但仅仅局限于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只是使用了一些西方作曲技法来改编,对民歌的推广似乎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直到鲍元恺教授《炎黄风情》的诞生,才真正实现了“中西交融”,第一次用西方人也能听懂的方式来创作中国民歌。

西方的符号学理论,把音乐叫作“非推理性符号”,它不是以考证、推理、逻辑、辩证作为它的特征,而是以直觉、想象、激情、灵感作为它的特征。中国古人把这个分得更清楚,只是没有用符号学来论述,在《毛诗序》①古代中国诗歌理论。著者一说为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说为汉人卫宏为《诗经》所作的序,分为大序和小序。一般而言《毛诗序》是指大序。里有一句话,叫“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追本溯源,音乐与感情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此所谓语言穷尽之时,音乐响起。《炎黄风情》这部作品的诞生基于中国民歌,而每一首民歌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喜乐或悲愁,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其中的感情也是丰富的、真实的。有学者曾评价《炎黄风情》:贵在创意,美在情真。②鲁琦:《贵在创意 美在情真——简论鲍元恺〈炎黄风情〉的艺术构想》,《黄河之声》,1999年,第1期,第14-17页。

关于作者的创作感情,在谈及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时,鲍元恺教授说,首先是他师哥施光南的突然离世,给他带来了极大冲击,他感觉到时间紧迫,一定要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做点实事;第二点原因就是他切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受重视程度不够高,许多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甚至高于对我们自己国家文化的了解,这是很可怕的。因此作者在创作《炎黄风情》时对祖国、对民歌满怀深情。我们中华民族包括民歌在内的传统音乐,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专业音乐的形态与背景,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音乐宝库的一部分。让当代青年人了解这些音乐的表现形态,了解产生这些音乐的历史背景,恢复一个民族的母语音乐记忆,是我们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以独立姿容走向世界的基础。

三、本研究基于的音乐心理学背景

近年来,音乐诱发情绪的研究层出不穷,王玉龙、姚明③王玉龙、姚明:《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情绪的影响:积极音乐的作用》,《心理研究》,2015年,第8卷,第3期,第86-90页。研究证明了积极音乐能够有效地缓解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弹性的大学生的情绪影响;解鸿雁、王健英和魏育林④解鸿雁、王健英、魏育林:《不同音乐作用下人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的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08-113页。通过观察统计自主神经生理反应,寻找出调节情绪情感的选曲规律,为音乐调节身心的治疗功能提供了有效地科学依据;侯建成、刘昌⑤侯建成、刘昌:《调式和速度组成的不同音乐形态诱发情绪活动的脑电研究——兼顾音乐训练经验和性别因素的表现特征》,《心理学探新》,2009年,第30卷,第6期,第87-94页。选取莫扎特创作的两段古典乐曲,通过对音乐听觉的脑生理活动的记录和对情绪调查问卷的统计,反映了正性情绪音乐促进了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和谐音乐有悖于人体生理规律,且在诱发主观情绪体验强度方面,大调音乐高于小调音乐,快速音乐高于中速和慢速音乐。此类音乐诱发情绪的大部分研究多采用西方音乐作为实验材料,中国音乐“宫、商、角、徵、羽”的民族调式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大、小调调式存在明显差异,而民歌作品作为中国音乐的宝库,其对感情的传递和情绪的诱发作用不容小视。

本文在鲍元恺教授的启发和指导下,从包含了31 首汉族民歌的《炎黄风情》中,选取传达喜、乐、悲、愁四种情感的典型乐曲《对花》《看秧歌》《蓝花花》和《走西口》,基于同构联觉理论⑥周海宏:《同构联觉——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转换的基本环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第59-64页。,采用听、视觉结合的情绪启动范式⑦Fazio,et al..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86,50(2),pp.229-238.,考察主题鲜明的中国民歌对大学生情绪的诱发效应,论证中国民歌所传达情绪类型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为避免回归效应影响实验的效度,实验前采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⑧Bagozzi.An examin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measures of negative affect in the panas-x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3,65(4),pp.836-851.进行情绪基线水平前测,实验后再基于“效价—唤起”二维情绪理论⑨Lang.The emotion probe: Studies of motivation and attention.Am Psychol,1995,50(5),pp.372-385.的自我情绪评定量表(SAM)⑩Bradley, Lang.Measuring emotion: the self-assessment manikin and the semantic differential.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1994,25(1),pp.49-59.进行主观指标采集。

四、中国民歌诱发情绪体验的实证研究

1.被试

选取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在校大学生60人(平均年龄20.3岁),男性24人,女性36人,听力正常,皆为右利手,经个人报告均未接受过音乐训练,日常没有聆听中国民歌作品的偏好。将所有被试随机分成4组,通过情绪基线水平自评后,每组参加实验的人数分别为15、14、15和14人(2人因情绪前测指标过高,不适宜参加实验,故实际参加实验人数为58人)。

2.实验材料

(1)音乐材料

经创作者鲍元恺教授推荐,从2016年4月9日由汤沐海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炎黄风情》中选取四首典型乐曲,分别播放传达喜、乐、悲、愁四种情绪的乐曲全曲,包括:根据河北沧州地区民歌改编的《对花》,以强烈的音色对置和丰富的力度变化,描绘对歌场上欢腾热烈的场面;根据山西晋中地区的太谷秧歌改编而成的《看秧歌》本身就是一首秧歌曲,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蓝花花》则是一首产生于陕北流传于全国的叙事歌曲,歌曲强烈控诉了旧时代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反叛封建礼教,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女子蓝花花,乐曲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留下了最后的微弱呼唤;采用山西小调旋律的《走西口》讲述的是过去年代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到口外谋生的故事。其详细情况见下表1:

表1 实验乐曲情况

(2)图片材料

图片材料均选自国际情绪图片库IAPS⑪Lang, P.J., Bradley, M.M., & Cuthbert, B.N.(1997).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IAPS):Technical manual and affective ratings.NIMH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motion and Attention,1,pp.39-58.(https://csea.phhp.ufl.edu/Media.html#topmedia),选择未参与实验的大学生20人,事先对图片的愉悦度和唤醒度进行7点评分。选出唤醒度中等,但愉悦度存在显著差异的60张图片(积极图片、消极图片各30张)、15张练习图片。

3.实验设计

采用4音乐情绪性(喜、乐、悲、愁)×2图片情绪性(积极、消极)的混合实验设计。音乐启动的四种情绪为被试间设计,两种情绪图片为被试内设计。四个实验组分别聆听代表喜、乐、悲、愁的一首乐曲,在乐曲播放3min时开始呈现图片,规定被试以第一反应对随机呈现的60 张图片进行情绪性判断。实验对音量水平进行控制,乐曲全部采用中音量播放,有利于被试注意力的提升和肌紧张的舒缓⑫胡媛、张德乾、仰和芝:《60BPM 音乐音量大小对脑电功率谱的影响》,《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年,第452页。,减小由于音量不同引起的误差。

4.实验步骤

选择具有HiVi 音响和电脑的多媒体教室,环境舒适,光线明亮,隔音良好。采用EPrime1.1软件编制并控制呈现图片。实验分为情绪前测、情绪启动的行为实验和情绪后测三个部分。四组被试分别接受测试。每组测试依照以下步骤展开:(1)用PANAS正负性情绪量表进行前测,测量被试的当前的情绪水平,确保参加实验的被试情绪中性、平稳;(2)首先呈现15个练习试次进行预实验,该材料不参与正式实验;(3)通过指导语,引导被试闭上双眼,调整呼吸,放松身体,选择舒适的坐姿,情绪进一步趋于平稳后睁开双眼;(4)向被试介绍实验步骤和答题方式。确认每名被试清楚后,开始播放实验乐曲,播放音量控制在人耳最舒适的65dB;(5)音乐播放3min 时,要求被试点击Enter 健,电脑屏幕中央首先呈现一个固定点“+”,持续800ms,一共60个试次,全部随机呈现,其中30个呈现正性情绪图片,30个呈现负性情绪图片。要求被试根据自身当前体验对呈现的情绪图片进行情感判定,若是积极按f 键,消极按j 键;按键位置左右平衡;(6)音乐播放完毕后,随即进行情绪后测,请被试根据主观情绪体验填写SAM 自评量表;(7)宣布实验完毕,发放答谢礼品。行为实验流程图见下图1:

图1 实验步骤流程图

5.实验测量工具

使用节拍器(德国品牌“Wittner”)复核乐曲速度。使用MP3Gain1.3.5 软件控制乐曲统一以中音量(65dB)播放。情绪前测采用PANAS正负性情绪量表(详见附录1);情绪后测采用SAM自评量表,情绪效价和情绪唤起程度均由低到高分9级(1分-9分)呈现由不愉悦到愉悦、由冷静到兴奋的状态,5分为中间水平(详见附录2)。

6.实验数据的处理

整理实验数据,排除情绪自评的无效答卷,删除行为测试中在三个标准差以外的反应时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简单统计分析。

7.结果与分析

(1)情绪前测的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量表数据统计,2人情绪前测指标过高,不能参加实验。有效被试前测情绪水平见下表2,说明有效被试情绪处于中性水平,具备实验条件。

表2 前测情绪水平的统计分析

(2)情绪启动后行为实验的简单统计分析结果(详见下表3)

表3 情绪图片反应时的统计分析

组一聆听《对花》,对正性情绪图片判断的反应时(466ms)最短,对负性图片判断的反应时(579 ms)最长;组三聆听《蓝花花》,对正性情绪图片的反应时(576 ms)最长,对负性情绪图片判断的反应时(498ms)最短;组二聆听《看秧歌》、组四聆听《走西口》,其对正负性图片判断的反应时接近练习时未接受音乐刺激的平均反应时(512 ms)。

(3)情绪后测的统计分析结果

聆听乐曲后,随即考察被试当前的情绪状态。经主观报告统计,情绪的效价(愉悦度)方面,组一、组二被试呈现愉悦情绪(5分以上),组一聆听的乐曲使人更愉悦;组三、组四被试呈现不愉悦情绪(5分以下),组三聆听的乐曲更不愉悦。情绪的唤醒(兴奋度)方面,组间差异不大,兴奋度依组二、组一、组四、组三依次降低。

8.小结

实验通过严谨的设计,进行听、视觉结合的客观反应时行为实验,先通过主题鲜明的中国民歌呈现听觉刺激,启动被试情绪后,同时呈现视觉图片刺激,要求被试对情绪图片的正负性进行判断,记录其反应时长。结果显示,节奏欢快、表达喜乐心情的民歌启动被试的愉悦情绪,对正性情绪图片的反应更快;节奏冗长、表达悲愁心情的民歌启动被试的不愉悦情绪,对负性情绪图片的反应更快。听觉刺激停止后,立即进行情绪主观测量,结果显示,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持续影响被试的情绪体验,欢快题材的乐曲诱发愉悦情绪,愁苦题材的乐曲诱发不愉悦情绪,所诱发情绪的兴奋度随乐曲速度降低而降低,论证了中国民歌主题作品带给听众情绪感受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

五、总 结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属于旋律性较强的音乐,熟悉、易记的曲调和旋律更容易唤醒听众对情感的认同。血脉的延续,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人都有着共同的情感根基,因此对于乐曲情绪的把控也较为敏感。从节奏上来看,节奏较为明快、规整的乐曲往往更容易引发欢快的情绪;节奏缓慢、冗长的乐曲对情绪唤醒度往往不高。从速度上来看,速度较快的乐曲诱发情绪效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即节奏明快的乐曲更容易使人心情愉悦,而节奏缓慢的乐曲,情绪唤醒度往往低于节奏明快的乐曲。

本文通过对《炎黄风情》中这四首代表喜、乐、悲、愁四种典型情绪乐曲的实验研究发现,乐曲本身的风格与听者的情绪体验是统一的,情绪体验不因地域差异而不同,且代代传承的中国古老民歌,依然可以影响当代青年一代的情绪情感体验。这与白学军、马谐和陶云⑬白学军、马谐、陶云:《中—西方音乐对情绪的诱发效应》,《心理学报》,2016年,第48卷,第7期,第757-769页。在中—西方音乐对情绪诱发效应的研究中,基于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调性规则的异同,采用主观评定指标和生理指标,所证明的“调性对情绪的诱发效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普遍性,其诱发的情绪成分具有领域一般化特征”结果一致。《炎黄风情》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以“宫、商、角、徵、羽”五种基本调式为基础,通过“多元的调性发展、多样的和弦结构、多彩的线性和声运动、多变的和声节奏”⑭朱培宾:《〈炎黄风情〉和声技法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88-101页。,完成了与西方管弦乐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中国民歌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本研究在经典理论的指引下,采用主客观测量、听视觉刺激相结合的实验方式,考察了中国民歌所传达情绪体验的一致性与持久性。但不同地域的听众对情绪诱发的强度细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美育素质的提升,在中国民歌对情绪的启动和调节的应用实践研究中尚有很多工作值得探索。

附言:本研究得到了鲍元恺教授的指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503480)的支持。

猜你喜欢

中国民歌风情民歌
追往以自鉴——中国民歌演唱的教育传承
风情之旅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Xu Qixiong: Master in Gongbi Style
西部风情
穿花衣 唱民歌
唐时风情诗为伴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