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019-06-05崔凌霄魏立娟韩相鹏杨成德张俊莲

西北农业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噻唑黑痣菌肥

崔凌霄,魏立娟, 韩相鹏,杨成德,薛 莉,张俊莲

(1.甘肃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兰州 730070;2.定西市植保植检站,甘肃定西 743000;3.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70)

马铃薯为继玉米、小麦和水稻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1],种植便捷,产量高,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粮饲兼用作物之一。

甘肃省是国内马铃薯种植大省,尤其定西马铃薯更是世界闻名。但是,随着种植面积扩大,重茬现象普遍,致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特别是黑痣病近年来成为甘肃省薯块主要病害之一。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和黑色粗皮病等,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2],该病原菌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及块茎,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整株死亡,使薯块商品性大大降低[2-4]。

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药剂较少,中国获得防治黑痣病登记的品种仅有嘧菌酯、咯菌腈及噻呋酰胺[5]。据报道,吡唑醚菌酯和氟唑环菌胺[6]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也很理想。

因此,本研究通过田间药剂防治试验,以期筛选出马铃薯黑痣病的良好防治药剂,为马铃薯黑痣病的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试验地设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马铃薯种植区,该区域海拔2 180 m左右,年平均气温6.2 ℃,年均降雨量430 mm。播种地块地势及肥力均一致,前茬种植马铃薯,正常田间管理,自然发病。

供试品种:‘陇薯5号’。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400 g/L克菌·戊唑醇(悬浮剂,安道麦马克西姆有限公司)、30%噻呋·嘧菌酯(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1.9%辛菌胺醋酸盐(水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4%噻呋酰胺(悬浮剂,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250 g/L戊唑醇(水乳剂,安道麦马克西姆有限公司)、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巴斯夫欧洲公司)、300 g/L醚菌·啶酰菌(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墨西哥英吉利工业公司)和1,2-苯并噻唑-3-铜(乳油剂,先正达公司),菌液A1、菌液A2、菌液3、混合菌肥(262AG6+262XY2+263XY3)和菌肥ZA1均由甘肃农业大学研制。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2017年4月24日(播种期)对晾晒后的马铃薯种子进行拌种试验处理,2种菌肥采用干拌方式,其他药剂及菌液均为湿拌,具体用量见表1。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共19个处理,以无药剂拌种为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表1),每个小区面积2.4 m×10 m,共57个小区。

1.3.2 调查时间及方法 在出苗期(约播种后40 d)调查出苗率,每小区随机选取20株测量株高。播种后100 d,每小区随机挖取5株调查茎基部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治效果。收获期,每小区随机选取2.4 m2测产。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马铃薯黑痣病茎基部分级标准[7]为:

0级,茎部无任何病斑;1级,茎部病斑面积占地下茎面积的1%~5%;2级,茎部病斑面积占地下茎面积的6%~25%;3级,茎部病斑面积占地下茎面积的26%~50%;4级,茎部病斑面积占地下茎面积的51%~75%;5级,茎部病斑面积占地下茎面积的76%~100%。

出苗率=(出苗数/播种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薯数) ×各级代表值]/(调查总薯数×最高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4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Excel 2007,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黑痣病田间症状

黑痣病在马铃薯的不同生长期均可发生。苗期侵染顶芽和茎基部,顶芽被侵染后引起死亡;茎基部感病形成褐色水渍状病斑;生长期主要侵染地下茎和匍匐茎产生褐色溃疡型病斑(图1-a);成熟期主要侵染块茎,感病严重导致匍匐茎顶端不能膨大结实,感病较轻导致块茎畸形生长,变小,块茎上形成黑色土颗粒状附着物,即病原菌的菌核(图1-b)。

a.茎基部症状 Stem base symptoms;b.块茎症状 Tuberous symptoms

2.2 药剂防治试验

2.2.1 药剂处理对马铃薯出苗率及株高的影响 2017年6月7日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表1),对照出苗率为96%,唑醚·氟环唑处理有药害,出苗率为0%,混合菌肥处理出苗率低于对照,戊唑醇、醚菌·啶酰菌和1,2-苯并噻唑-3-铜(20 mL/667m2)处理与对照相等,噻呋酰胺(25 mL/667m2)处理略高于对照,其余处理100%出苗。从苗期平均株高可见,戊唑醇处理株高显著低于对照,其余(除唑醚·氟环唑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均没有抑制作用,且辛菌胺醋酸盐、1,2-苯并噻唑-3-铜(30 mL/667m2)和1,2-苯并噻唑-3-铜(40 mL/667m2)处理平均株高达24.36 cm、 21.74 cm和25.04 cm,显著高于对照。该结果说明唑醚·氟环唑对马铃薯有药害,不能用于拌种,戊唑醇对马铃薯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辛菌胺醋酸盐和1,2-苯并噻唑-3-铜对马铃薯前期促生作用明显。

2.2.2 药剂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 马铃薯生长期茎基部黑痣病调查结果表明(表1),除唑醚·氟环唑、菌液A2、菌液复3和混合菌肥4种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对其均有一定防治效果,相对防效为3.4%~62.4%,其中噻呋·嘧菌酯、戊唑醇和醚菌·啶酰菌处理防效均高于50%,噻呋·嘧菌酯防效高达62.4%,说明该药剂是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良好药剂;15 mL/667m2噻呋酰胺、25 mL/667m2噻呋酰胺和35 mL/667m2噻呋酰胺处理防效分别为 3.4%、 22.5%和33.1%,说明噻呋酰胺高浓度防效强于低浓度。菌液A1和菌肥ZA1处理的防效分别为37.6%和48.7%,且高于部分化学药剂处理,说明这两种菌肥可作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绿色农药。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Table 1 Control effect of potato black scurf by different drug treatments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Note:The data in the same column with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2.2.3 药剂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收获期测产结果显示(表2),除辛菌胺醋酸盐、噻呋酰胺(15 mL/667m2)和菌肥 ZA1处理外,其他15个处理均比对照增产,增幅为0.36%~42.54%; 1,2-苯并噻唑-3-铜(30 mL/667m2)处理总产量最高,为3 287.80 kg/667m2,比对照增产42.54%,其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的50.85%;其次为1,2-苯并噻唑-3-铜(40 mL/667m2)、戊唑醇和醚菌·啶酰菌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好,增产率分别为 37.54%、34.59%和33.56%,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的48.31%、66.56%和47.68%;噻呋·嘧菌酯处理增产率为15.06%,但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的比值达65.29%。1,2-苯并噻唑-3-铜(20 mL/667m2)处理增产最低,总产量为2 315.08 kg/667m2,比对照增产0.36%,其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的49.40%。从增产率和经济效益综合来看,1,2-苯并噻唑-3-铜(30 mL/667m2)和1,2-苯并噻唑-3-铜(40 mL/667m2)处理虽然增产效果明显,但其商品薯产量较低,经济效益差;噻呋·嘧菌酯处理增产率略低,但其商品薯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戊唑醇处理表现最好,使马铃薯既有较高增产效果,又能保证其较好的商品性。

表2 药剂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potato production by different drug treatments

3 结论与讨论

马铃薯黑痣病是种薯或土壤带菌传播的病害,控制难度较大且发生日益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该病害生产上通常采取综合防治方法,但主要种植区在难以进行有效轮作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相对简单易行的防治途径[8]。李乾坤等[4]在马铃薯播种前用0.1%多菌灵、0.1%福美双和0.5%福尔马林浸种,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的防病效果;刘宝玉等[9]用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病菌毒力及田间防效进行测定,发现嘧菌酯、噻氟菌胺、百菌清和抑霉唑沟施和拌种对地中茎防病效果均较好。但总体来看,防治该病害的药剂较少,可供选择的种类不多。本研究使用拌种法对防治马铃薯黑痣病药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用60 mL/667m2的17%唑醚·氟环唑处理后的马铃薯未出苗,说明该药剂对马铃薯有药害,因此建议不要用于拌种;本研究中24%噻呋酰胺35 mL/667m2拌种防效为33.1%,与陈爱昌等[10]的报道相比,防效略低,可能是由药剂用量、马铃薯品种和病原菌菌株差异等引起,但还需调整施药浓度继续进行试验;乔广行等[8]认为430 g/L戊唑醇5 mL/667m2对马铃薯黑痣病病原的抑菌活性较好,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250 g/L戊唑醇5 mL/667m2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达53.1%,增产率为34.59%,故该药可用于防治马铃薯黑痣病,但对马铃薯的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显示,30%噻呋·嘧菌酯30 mL/667m2药量拌种处理的防效最佳,达到 62.4%,增产率为15.06%,说明该药可用于控制马铃薯黑痣病。由于不同的栽培管理和环境条件等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影响,所以可能导致试验中药剂的防效和产量有一定差异,从经济、安全和有效方面综合考虑,30%噻呋·嘧菌酯和250 g/L戊唑醇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本研究中菌液A1和菌肥ZA1的防效高于部分化学药剂处理,但是菌液A1使马铃薯增产效果不明显,菌肥ZA1使其减产,说明菌液A1可抑制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的生长,其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噻唑黑痣菌肥
头孢噻肟钠中2-巯基苯并噻唑和二硫化二苯并噻唑测定
关于唑类骨架构建的进展研究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和应用策略探究
生物菌肥种类及用量对猕猴桃果实的品质影响
可爱的黑痣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菌肥施用注意四问题
三种药剂防控蔬菜根结线虫病试验分析
有痣不要随意“点”
头孢唑肟钠的生产工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