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油菜拌种对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

2019-06-05白云飞李继平惠娜娜

西北农业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药剂拌种噻虫嗪吡虫啉

郑 果,韩 宏,白云飞,王 立,李继平,惠娜娜,杜 蓉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 730070;2.农业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试验站,甘肃天水 741299;3.临夏州农业科学院,甘肃临夏 731100;4.张掖市甘州区环境保护局,甘肃张掖 734000)

油菜是中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种子含油量为33%~50%。目前中国油菜种植面积约700万hm2,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国[1]。油菜的生育期长,病虫害种类繁多,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disease)、油菜跳甲(油菜蚤跳甲,PsylliodespunctifronsBaly)、油菜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striolata(F.)]等危害比较普遍。其中油菜菌核病是由子囊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 de Bary]侵染油菜引起的茎杆腐烂坏死性病害,核盘菌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寄生400多种植物[2],对油菜造成的损失约占总病害损失的80%[3]。油菜跳甲是青海和甘肃高寒阴湿地区春油菜田常发性害虫,常造成春油菜田大面积受害,严重减产,甚至毁种重播[4]。2017年王丽慧[4]研究提出,甘肃油菜病虫害防控方面缺乏高效绿色的综合性技术,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拌磷等使用依然占有较大的比例。为此,本试验通过调整春油菜种植密度及低毒低残留杀菌剂和杀虫剂拌种技术,进行该类病虫害的防控效果研究,以期为春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油菜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技术 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供试作物:春油菜,品种为‘陇油10号’。

试验农药: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廊坊农药中试厂)、30%噻虫嗪种子处理剂(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廊坊农药中试厂)。

试验地块:试验设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镇方村,东径102°51.557′,北纬35°42.849′,海拔2 338 m,年平均气温5.2 ℃,年平均降水量 660.2 mm,日照时数2 323.4 h,无霜期133~168 d。地形特征为丘陵连绵、沟梁交错,属典型高寒阴湿山区,地下水丰富、雨量充足、气候寒冷阴湿、植被良好,土壤为山地黑麻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无灌溉条件,前茬作物为冬小麦。种植采用膜侧沟播,播种时每垄膜两侧各种1行,人工开沟进行撒播。

1.2 方 法

1.2.1 试验设计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不同的种植密度,分别为: ①28.5万株/hm2,②34.5万株/hm2,③40.5万株/hm2。副处理为不同的药剂拌种,分别为:①咯菌腈,②吡虫啉,③咯菌腈+吡虫啉,④噻虫嗪,⑤咯菌腈+噻虫嗪,⑥CK(未处理)。小区面积19.8 m2,3次重复,四周设有保护行(表1)。该试验于2018-04-16播种,4月26日-4月29日出苗,分别于4月27日、5月4日、5月11日调查跳甲;5月14-5月15日定苗, 8月11日成熟收获并调查菌核病。

表1 油菜拌种药剂Table 1 Seed dressing pesticides for rapeseed

1.2.2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出苗情况:每处理单独播种1 000粒油菜种子,记载出苗日期,统计各处理出苗数、出苗率和苗期长势。

跳甲防效调查:每个小区随机调查5点,每点调查50株。油菜出苗后每7 d调查1次。为害分级标准如下[5]:

0级,子叶、真叶上无被害;1级,子叶、真叶上有零星被害;3级,子叶、真叶上有1/3以下面积被害;5级,子叶、真叶上有1/3~1/2面积被害; 7级,子叶、真叶上有1/2~2/3面积被害;9级,子叶、真叶上有2/3以上面积被害。

被害指数=[ Σ(各级被害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 9)×100

防治效果=(CK1- PT1) /CK1× 100%

油菜菌核病调查:于成熟期,进行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调查计算。每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连续调查50株油菜,调查病株率,记录各级病株数,计算防效。油菜菌核病分级标准[6]:

0 级,无病;1 级,轻微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 5%以下;3级,轻度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 6%~15%;5级,中等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 16% ~30%;7级,高度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31%~50%;9级,严重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 50%以上。

用下式计算病指和防效: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 9)×100

防治效果=[1-(CK0×PT1)]/( CK1×PT0)×100%

式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或虫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或虫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或虫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或虫情指数。

1.2.3 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DPS 7.05软件并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DMRT)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拌种对春油菜出苗及长势的影响

不同药剂拌种对春油菜出苗率均有一定影响,其中CK和咯菌腈拌种处理平均出苗率分别为97.5%和96.9%,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出苗率(92.6%~93.8%),出苗率从高到低顺序为:CK>咯菌腈>噻虫嗪>吡虫啉>噻虫嗪+咯菌腈>咯菌腈+吡虫啉(表2),说明药剂拌种对油菜的出苗率有一定影响,杀虫剂对油菜出苗率的影响大于杀菌剂。

与空白对照比较,咯菌腈拌种对春油菜长势没有影响,其他处理均对春油菜长势略有影响,主要表现为叶色微黄,幼苗长势略弱。齐苗20 d后,与空白对照差异消失。

表2 不同药剂拌种的春油菜出苗及长势Table 2 Seed dressing on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spring rapeseed

注:表中‘+’标示叶色程度,‘+’越多表示叶色越深。

Note: The ‘+’ in the table indicates the degree of leaf color, and the more ‘+’ the deeper the leaf color.

2.2 药剂拌种对跳甲的防治效果

从不同药剂防治效果分析,咯菌腈+吡虫啉处理的平均防效最高,分别为65.80%、63.90%和66.80%,居第1位; 咯菌腈+噻虫嗪处理平均防效分别为61.31%、61.46%和64.38%,居第2位;吡虫啉处理、噻虫嗪处理平均防效较低,为50.24%~62.86%。以上处理均较咯菌腈处理、空白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咯菌腈处理防效最低,平均为17.49%~24.73%。不同药剂拌种处理对油菜跳甲的防效顺序为咯菌腈+吡虫啉>咯菌腈+噻虫嗪>噻虫嗪>吡虫啉>咯菌腈>CK,说明药剂拌种防治春油菜跳甲,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拌种防效大于单独杀虫剂拌种。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处理对油菜跳甲的平均防效没有规律性变化,说明油菜拌种防控跳甲与油菜种植密度没有明显相关性(表3)。

表3 不同处理对油菜跳甲的防效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rapeseed flea beetle

注: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大写)字母表示有显著(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下同。

Note:Data followed by different small and capital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orP<0.01).The same below.

2.3 药剂拌种对菌核病的防效

从春油菜种植密度分析,密度为28.5 万株/hm2、34.5万株/hm2、40.5万株/hm2,对应空白对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2%、19.48%和 25.48%,该结果表明,春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梯度式增加,不同种植密度病情指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防效分析可见,各处理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表4)。

从春油菜菌核病防效比较,咯菌腈+吡虫啉防效最高,分别为72.98%、58.73%和52.33%;其次为咯菌腈+噻虫嗪,防效分别达70.39%、56.64%和47.67%;咯菌腈防效分别达 64.78%、50.56%和43.60%;吡虫啉和噻虫嗪防效不理想(表4)。副处理间多重比较显示,咯菌腈+吡虫啉处理病情指数最低,较咯菌腈+噻虫嗪处理达显著水平,较其他处理达极显著水平。其次为咯菌腈+噻虫嗪处理,病情指数较低,较咯菌腈、吡虫啉、噻虫嗪和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咯菌腈、吡虫啉、噻虫嗪和对照病情指数依次升高,相互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5)。该结果表明,咯菌腈+吡虫啉处理和咯菌腈+噻虫嗪处理对春油菜菌核病防控效果最好,春油菜种植密度越低,防控效果越高。

表4 各处理春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及防效Table 4 Disease index and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Sclerotinia stem rot in spring rapeseed

注:采用裂区设计、Duncan’s新复极差法分析。下表同。

Note: Tables 4 is using Split design and Duncan LSR method analysis.The same below.

表5 不同药剂拌种水平间多重比较Table 5 Multiple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agentia of seed dressing

2.4 不同药剂拌种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主处理3种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产量比较可见,28.5、34.5、40.5万株/hm2产量依次为 1 970.68、2 021.21、1 852.78 kg/hm2,表明播种量以28.5~34.5 万株/hm2为宜。各种植密度下,种子处理区产量均高于相应的对照区,表明该试验各处理均不会造成减产。

副处理中,咯菌腈+吡虫啉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咯菌腈+噻虫嗪处理,咯菌腈处理产量位居第3,其他处理产量较低(表6)。副处理间多重比较显示,咯菌腈+吡虫啉处理与咯菌腈+噻虫嗪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咯菌腈+吡虫啉处理较其他处理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表7)。不同处理整体平均产量高低顺序为:咯菌腈+吡虫啉>咯菌腈+噻虫嗪>咯菌腈>噻虫嗪>吡虫啉,说明春油菜药剂拌种防治病虫害时,杀菌剂咯菌腈与杀虫剂(噻虫嗪或吡虫啉)混合拌种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咯菌腈、噻虫嗪、吡虫啉拌种。

表6 不同药剂拌种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Table 6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 dressings on spring rapeseed yield

表7 副处理间多重比较Table 7 Multiple comparisons between sub-processes

3 讨 论

甘肃春油菜病虫害主要有油菜菌核病、油菜跳甲,20世纪推广的高毒农药甲拌磷拌种防控油菜跳甲,因效果显著,便于操作,已在油菜种植区得到普及。目前,随着甲拌磷等高毒农药的禁用,需要探索具有同等防效的低毒拌种农药。采用咯菌腈、吡虫啉、噻虫嗪单独拌种已有大量报道[6-11],本试验结果与已有报道结果基本相符。为了提高油菜病虫害兼防效果,本试验设计咯菌腈+吡虫啉、咯菌腈+噻虫嗪混合拌种处理,从出苗率、虫害指数,病情指数、相对防效以及产量等因素综合对比分析,以期为生产提供更多参考 信息。

在对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杀虫剂对菌核病有一定防效,杀菌剂对跳甲也有一定防效,可能与田间试验小区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在生产实践中,部分地方存在盲目扩大种植密度现象。本试验结果显示,春油菜种植密度不宜过大,过大会加重油菜菌核病为害,并不能达到增产目的。

4 结 论

春油菜菌核病发病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梯度式增加,药剂拌种对菌核病的相对防效也随密度增加逐渐下降;咯菌腈与吡虫啉或噻虫嗪混合拌种对油菜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均高于单独拌种;杀菌剂和杀虫剂拌种对春油菜的出苗率有一定影响,其中杀虫剂拌种对春油菜出苗率的影响大于杀菌剂,该影响不造成减产;春油菜拌种最佳方案为咯菌腈+吡虫啉或咯菌腈+噻虫嗪,种植密度以28.5~34.5万株/hm2为宜。

猜你喜欢

药剂拌种噻虫嗪吡虫啉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4C-吡虫啉在苗期油菜中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竹醋对噻虫嗪防治紫薇长斑蚜的增效作用研究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洛南县马铃薯药剂拌种试验初探
药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