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新吾穴联合鼻鼽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2019-06-05张乃楠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5期
关键词:变应性神经节鼻炎

张乃楠 马 莉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多表现为鼻塞、流清涕、鼻痒等症状,甚至伴见咽痒、眼痒、皮肤丘疹等症状[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全球发病率高达10%~25%,中国的发病率高于35%[2]。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3]。2010年最新版的ARIA指南将短期口服抗组胺药联合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推荐用药[4]。中医学将其归属于“鼻鼽”范畴,临床以肺脾气虚证较为常见。中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滴鼻法、塞鼻法、中药、针刺、灸法、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嗅法、穴位注射或针刀等[5]。笔者临床上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鼻鼽汤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8版[6]及《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天津)[7]标准;中医辨证符合《中医耳鼻咽喉科学》[8]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关于鼻鼽(肺脾气虚型)的诊断标准;男女不限,年龄17~65岁;治疗前14 d均未通过其他方式或口服抗过敏药物;鼻炎症状总积分≥6分者;可清楚叙述本人意愿,接受针灸治疗;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先天性鼻畸形或鼻中隔明显偏曲患者;合并心理疾病者,精神类疾病者;变应性鼻炎合并鼻窦炎、哮喘、分泌性中耳炎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耳鼻喉科门诊马莉教授诊治的符合鼻鼽(肺脾气虚证)患者80例,根据入组的先后顺序编号、分配选取的随机数字,并对这些随机数字进行处理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17~63 岁,平均(41.31±12.32)岁;病程 8~35 d,平均(18.67±5.24)d。 对照组男性 22例,女性 18例;年龄19~62 岁,平均(43.12±13.21)岁;病程 5~37 d,平均(19.23±5.78)d。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鼻鼽汤:黄芪20 g,防风 20 g,白术(炒)15 g,茯苓 15 g,五味子 15 g,辛夷15 g,苍耳子(炒)10 g,党参 10 g,蝉蜕 10 g,僵蚕 10 g,诃子肉10 g,炙甘草6 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煎药室统一煎煮,每日1剂300 mL分2次餐后温服,15 d为1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患者坐位,靠在椅背上,目的为防止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医生位于其前方,一手持针(用40 mm×70 mm安迪无菌针灸针),针刺新吾穴,即蝶腭神经节[10]。 定位:颧骨弓下,“下关穴”前1.5 cm处[11]。在定位新吾穴体表进针点后,向下按压约1~2 mm,使其离开颧骨弓下沿,针尖从此缝隙刺入皮肤,调整针刺方向,使针尖朝向对侧眼角的方向,大致沿前上方同侧蝶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缓慢进针。当进针深度达到55~60 mm到达穴位时,针刺者针下有进入骨缝的紧束感,同时患者有放射至鼻腔或牙齿的电流感,这便是针尖触碰到蝶腭神经节的反应,即为针刺得气[12]。有针感后即出针,不留针。每3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5次。

1.4 观察指标 1)鼻部症状评分。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13]。 鼻塞:无为正常,0 分;有意识吸气时感觉鼻塞为轻度,1分;间歇性或交互性鼻塞为中度,2分;几乎全天用口呼吸为重度,3分。流清涕:无为正常,0分;流清涕每日擤鼻次数≤5为轻度,1分;流清涕每日擤鼻次数5~9次为中度,2分;流清涕每日擤鼻次数≥10次为重度,3分。鼻痒:无为正常,0分;间断鼻痒为轻度,1分;蚁行感,但可忍受为中度,2分;蚁行感,难以忍受为重度,3分。喷嚏:无为正常,0分;一次连续喷嚏个数:3~9为轻度,1分;一次连续喷嚏个数:10~14为中度,2分;一次连续喷嚏个数:≥15为重度,3分。2)中医证候评分。面色苍白无记为0分,有记为1分;恶风怕冷无记为0分,有记为1分;神疲乏力无记为0分,有记为1分;食少纳呆无记为0分,有记为1分;气短懒言无记为0分,有记为1分。3)血清学检查。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IFN-γ 水平。4)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 (RQLQ)。具体评分由受到鼻眼症状影响程度决定,按0~6分计数如下:0分为7 d内无影响;1分为几乎不受影响;2分为有点影响;3分为轻度影响;4分为中度影响;5分为重度影响;6分为极重度影响。其中包括活动、非鼻-结膜炎症状、睡眠、情感反应、鼻部症状、眼部症状以及鼻炎相关行为等[14]。

1.5 疗效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13]。 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诊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诊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65%。有效:诊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疗效指数≥25%,<65%。无效:诊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25%。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鼻部局部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表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鼻部局部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鼻部局部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鼻部局部证候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 间 鼻塞 鼻痒 喷嚏 流涕治疗组 治疗前(n=40)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2.39±1.59 2.79±1.63 2.42±1.75 2.59±1.65 0.59±0.22*△ 0.67±0.23*△ 0.70±0.28*△ 0.67±0.33*△2.52±1.69 2.85±1.57 2.38±1.69 2.53±1.54(n=40) 治疗后0.87±0.39* 0.69±0.25* 0.85±0.24* 0.73±0.3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组 别 时 间 面色苍白 恶风怕冷 神疲乏力 食少纳呆 气短懒言治疗组治疗前(n=40)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0.94±0.56 0.92±0.56 0.95±0.53 0.38±0.19*△ 0.26±0.15*△ 0.63±0.23*△0.93±0.59 0.89±0.47 0.96±0.48 0.89±0.51 0.97±0.43 0.31±0.18*△ 0.34±0.15*△0.88±0.48 0.94±0.52(n=40)治疗后0.57±0.21*0.38±0.14*0.54±0.23*0.45±0.27*0.46±0.16*

2.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IFN-γ、IL-1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4、IgE水平较治疗前降低 (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表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组 别 时 间IgE(U/mL) IL-4(pg/mL) IL-12(pg/mL)IFN-γ(pg/mL)治疗组治疗前(n=40)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148.79±33.69 134.53±33.27 1.69±0.91 11.96±1.46 69.83±10.09*△ 48.79±20.99*△ 5.01±0.59*△ 16.44±1.37*△147.77±28.77 131.26±29.32 1.79±0.93 11.87±1.32(n=40)治疗后77.23±11.72*89.78±23.87* 2.76±0.87* 15.13±1.41*

2.3 两组RQLQ鼻黏膜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见表4。治疗后两组患者7个方面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RQLQ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RQLQ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时 间 活动 睡眠 非结膜炎症状 相关行为 鼻部症状 眼部症状 情感治疗组 治疗前 11.43±3.72 5.53±1.45 11.59±3.95 10.13±2.98 13.47±3.48 4.65±1.22 7.32±1.45(n=40)治疗后 5.97±1.32*△ 2.79±0.97*△ 6.43±1.87*△ 4.54±1.02*△ 4.32±1.24*△ 1.78±0.57*△ 3.78±1.04*△对照组 治疗前 11.20±4.13 5.42±1.43 11.77±4.23 9.75±3.24 13.56±3.54 4.87±1.32 7.76±1.65(n=49)治疗后 6.11±1.71*3.12±1.12* 7.19±2.12* 4.97±1.33* 4.97±1.53*2.01±0.78*4.23±1.32*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鼻鼽中肺脾气虚型为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则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邪聚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宣,津液停聚而发为鼻鼽;脾为后天之本,化生不足,鼻窍失养,外邪或异气从口鼻侵袭,停聚鼻窍而发为鼻鼽。此外,在古代文献中尚有鼽水、鼽嚏、鼽鼻、鼻流清水等别称[15]。 《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谓“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本研究采用通信作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莉教授自拟方“鼻鼽汤”中药汤剂。全方旨在温肺健脾,益气固表。方中黄芪为君,功为益气固表、健脾补肺;防风为君,可解表并驱散风邪;二者相配伍,既可固表,又可祛邪,并能达到既不留邪又不伤正的目的[16]。 茯苓、白术(炒)、五味子、僵蚕为臣,四药相辅相成,增强健脾益气,补肺固表,通鼻窍,止痒之功;党参、诃子肉、辛夷 、苍耳子(炒)为佐,功为健脾益气,补肺敛气止涕;炙甘草为使,健脾益气,调和诸药。西医认为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据统计全球范围内AR患者约超过6亿人[17]。其基本病理改变是:以组胺为主的多种介质的释放,引起鼻黏膜明显的组织反应[18]。

新吾穴由近代耳鼻喉医生李新吾发现提出,位于双侧蝶腭神经节内,针刺能有效缓解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各种症状[10]。蝶腭神经节是头颈部最大的副交感神经节。主要神经纤维来源于三叉神经的上颌支、面神经的岩大浅神经、颈内动脉交感丛所形成的岩深神经。蝶腭神经节有3条较小的分支,其中细小的眶支携带副交感神经纤维,通过前、后筛管抵达鼻黏膜。针刺“新吾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主要有:可减少P物质的释放,改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19];引起血管收缩,使海绵体及鼻黏膜内血流量变小,鼻道变宽,腺体分泌减少,鼻甲缩小。脑啡肽分布在蝶腭神经节,参与内脏调节,对局部黏膜免疫系统也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其中含有血管活性肠肽,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可调节鼻黏膜内血流量,缓解患者鼻塞症状。在变应性鼻炎致病过程中,除了炎性介质的作用外,免疫反应失衡(ATh1/Th2细胞)也发挥了作用。其中IL-4和IL-5优势表达及Th2细胞因子的过度极化占主要地位。Th1活化后可分泌 IFN-γ、IL-12 等细胞因子[20]。 IFN-γ 能抑制IL-4诱导的IgE合成,具有抗病毒活性及免疫调节功能。IL-12能减少嗜酸性粒细胞个数和细胞因子(气道高反应性)浸润。而Th2分泌IL-4,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反应。IL-4能抑制Thl细胞活化,促进IgE产生,引起黏膜水肿[21]。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鼻鼽汤治疗可降低血清中IgE、IL-4的释放,增加IL-12、IFN-γ的释放,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鼻鼽汤治疗肺脾气虚型鼻鼽疗效优于对照组。本疗法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变应性神经节鼻炎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