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盆景传承人培养初探
2019-06-05谢兰曼
谢兰曼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苏州是中国盆景技艺起源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自唐以来,历代名家辈出。1990年以后,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中庭院式房形锐减,陈设放置盆景的环境减少,从事盆景人员大幅减少,苏派盆景逐渐走向衰落。鉴于苏派盆景面临的困境及苏派盆景的艺术成就和造型技艺等的独特性,2011年6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盆景技艺(项目编号Ⅶ-94)”扩展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遗产名录。苏派盆景的代表人物有周瘦娟、朱子安等,造型以“圆片”、“六台三托一顶”为典型树形,常采用粗扎细剪技法,继承了历史上苏州盆景文人化的特质,作品具有清秀古雅的艺术风格。
1 苏派盆景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面临的问题
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中,校、企单方培养时,多见虎头蛇尾、重形式,持续时间短,还有的理论强、轻实践或者重操作赚取眼前利益,难以遵循传承规律,不关注培养中的人文素质等问题,真正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循环的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较少,目前的传承人培养中常见如下4个方面的问题。
1.1 非遗传承人培养尚未遵循传承规律 源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变革,在非遗技能传承日渐衰微的情况下,开设非遗专业或者课程的职业院校,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变性,社会人传承技能往往以经济利润为最大追求目标,有些培养过程并没有遵循非遗传承人成长规律,没有关注人文素养、政治意识等的培养,人才培养工作严重脱离技能传承实际,培养的非遗人才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和保护的责任[3]。
1.2 缺乏系统化的非遗课程和教材资源 全国职业院校非遗项目传承人培养多以专家讲座、知识传播为主,鲜有系统化开设盆景技能传承实践课程和编写专门的盆景教材的院校。苏派盆景非遗传承人培养缺乏系统化的非遗课程和教材资源,不能由浅入深、理实一体、有序组织技能教授。
1.3 缺乏支撑起非遗教学的专业师资 源于经济利益、养管的场地特殊性、技能交流互通的氛围等,苏派盆景非遗传承人很少进入职业院校参与系统化的非遗教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缺乏过硬的实践技能,无法胜任苏派盆景的技艺性教学指导。
1.4 缺乏与市场接轨的非遗实践教学平台 开设非遗专业或课程的职业院校,很少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建设与市场有机融合的非遗实践教学平台。苏派盆景非遗传承项目的传承中,基本没有关注、依托研发、创新载体。因此,苏派盆景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要另辟路径,现有传统的小作坊式的方式培养,传承人难以全面掌握理论和技能,有的缺乏爱好、难以长久从事本职业,又因为盆景行业产品的运作经营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个体经营者很难支付徒弟较高经费,少有形成良好带徒循环。总之,苏派盆景项目中,社会上培养的会技艺、高素质的传承人较少。
2 苏派盆景技艺传承中的做法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2004年五校合并初,园林类专业开始尝试苏派盆景传承人培养的探索工作。
2.1 引进社会行业中的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 经过前期的商讨,2004年9月,学校在开设的园林绿化三年制中职专业中,开始逐步引进社会上的苏派盆景大师沈柏平作为工作室核心成员入驻校园,选择校内盆景专业教师与大师组成工作室双导师成员,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突出苏派盆景技能教学,学校出台了《关于成立沈柏平大师工作室的决定》,决定指出了工作室主要是以苏派盆景的实践教学为主要任务,还要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苏派盆景专业人才,共同研发盆景产品。
2.2 修订了苏派盆景项目教学,以兴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作室试运行1年后,根据课程要求和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体会,开始着手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嵌入苏派盆景项目的教学,盆景教学主要是在园林类专业中,及时修订了三年制中职课《植物造景与盆景制作教学计划》,随着专业的发展,后来陆续修订了五年一贯制《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还为来校学习经验的高职院校修订了三年制中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修订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以“非遗兴趣培养”为切入点的五年一贯制高职“2+2+1”和三年制中职“1+1+1”的“双导师”分段递进式教学模式、系统化的苏派盆景项目“嵌入式”课程,以五年制为例,如下简图(1)即:一、二年级导入非遗文化普及性课程,由学校工作室成员中的专业教师普及非遗基本知识,并定期请苏派盆景大师开展讲座,激发学生对苏派盆景的认知和兴趣;三、四年级按大的专业方向嵌入苏派盆景特色课程,非遗大师每学期传授技能方向一半课时以上,学校专业教师讲解非遗项目知识和辅助教授非遗技能,旨在对那些已经对非遗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传授基本技能和专门知识;五年级进入顶岗实习,在具备非遗基本制作技艺基础上,非遗大师考核选拔那些愿意以后致力于非遗工作的可造之材,进行“师徒结对”,通过紧密的师徒关系传授苏派盆景非遗技艺,实现了“非遗传承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结合”。
简图1
2.3 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本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培养学生对苏派盆景制作的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构建基于生产过程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首先,制定融合职业标准的项目化课程标准,建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其次,在课程定位上,确立课程与专业、职业岗位之间关系;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探索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等相融通的课程体系,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习者个人发展目标相融通的目标。
在课程设置中,以园林技术主要专业课程为基础,适当添加苏派盆景专业理论与技能实践课程,在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上,把原来的课程以某一本书教授为主要内容的框架结构,进行打破,按项目重新组成,以不同的技能项目进行教学,把苏派盆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在项目化中体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项目内容,更加体现了园林技术专业学生重实践、强技能的特点。
2.4 编制了苏派盆景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在大师工作室运行过程中,逐渐编制了苏派盆景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在编辑过程中,汇集了大师工作室成员的从教体会、盆景知名企业、个人爱好者的意见,还考虑到盆景行业的发展和受众面,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制,还是从盆景制作的广度出发,苏派盆景作为五大流派之一来讲授。编制出了三年制和五年一贯制的《盆景课程标准》,还出版了《盆景制作》教材。
2.5 搭建与市场接轨的非遗教学平台,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 学校在建设园林类专业实训基地时,建立了苏派盆景研发基地,配置了苏派盆景研发中心、学校盆景展示园、大师园、盆景苗木培育场圃等实景化教学实践基地。在现代化的实践基地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数字化手段,录制转化为类型多样的影像制品,可以录制影像制品推向市场,或者摄制成视频、微课,上传互联网,成为大众化的,集教育、科普、娱乐为一体的影像文化产品[3],进一步融入人们生活。在苏州古城的留园校区又规划建设了“文化旅游产教园-苏派盆景体验中心”,借助历史名园留园近距离的辐射功能,推广苏派盆景技艺的体验活动,重点推进苏派盆景的非遗教学、产品创新和市场开发的有效融合。还通过节假日的技能展演,激发参与者对苏派盆景产品的消费偏向[4],逐渐培植市场活力。
2.6 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加快年青教师盆景技能水平提高 成立由优秀技能苏派盆景大师领衔的非遗大师工作室,同时选拔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年青教师进入工作室,与非遗大师一起组建成“双导师”苏派盆景教学团队,共同研制非遗传承人培养方案、设计“嵌入式”非遗课程、编写非遗教材、承担非遗课程教学、推进非遗产品研发和创新等,年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到教学辅助和讲授理论课程的任务,得到了较好盆景实践教学的学习。
总之,苏派盆景技能传承人培养要抓住关键目标,即掌握苏派盆景的材料与工具,掌握苏派盆景制作的技能,掌握苏派盆景的养护和管理,体现苏州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苏派盆景培养的周期和工作性质来看,适合提倡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发扬吃苦耐劳、回归本真的作风,弘扬苏派盆景文化和加大吴地诗画、园林文化浸润,激发学生对苏派盆景的学习兴趣和从业自信,在教学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关爱和激发,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5],同时,也注意在苏式生活中,培育苏派盆景受众群体。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派盆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的传承做法,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双导师制模式为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非遗传人培养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现代教学的优势,实现了学校与非遗产业的合作,设立了非遗传承基地,拓展研发非遗项目,逐渐形成了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师传承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相结合”、“专业教学与非遗产业相结合”、“实训基地与非遗传承基地相结合”;课程内容编排的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做出有价值的实践与探索,供其他非遗项目传承工作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