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与理论贡献

2019-06-04姚聪聪罗红杰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姚聪聪 罗红杰

摘要: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和谐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有着厚重的理论溯源和深刻的实践底蕴,它既是对马克恩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物的依赖关系的“虚幻的共同体”的发展,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这一理论预设的过渡实践。这一厚创性理论成果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智慧,对破解世界性难题和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溯源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9)02-0012-06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当前,世界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急剧变革和社会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因此各国要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家共同利益,应对各种挑战。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方针,是马克思着眼于全人类解放的深刻体现,也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探索和创造性应用。

一、批判发展:“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就是指在某种共同生存条件下人们基于某种共同利益所组成的集体,或是指国家之间基于共同利益或共同价值追求,在特定领域所形成的集体组织或类组织形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其思想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共同体和近代启蒙运动国家观。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曾用原子偏斜运动所具有的意义来肯定人所具有的自我意志,将国家和城邦视为共同体,说明人的自由是国家和城邦的本质思想。马克思在吸取城邦共同体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形态的发展形式,提出了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到物的依赖关系的“真正的共同体”的过渡形态。

马克思指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即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由人的依赖关系所形成的自然共同体,这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初形态。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和自然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解决一些问题的,人们的活动范围只限于孤立的地点和狭隘的范围,因而人们互相依赖,并以此为基础组成一个集体,这样的集体就是一种为人类提供雏形的自然选择的原始共同体,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开展自然形成的一种共同体,马克思称其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自然共同体主要存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是以血缘、氏族部落、婚姻家庭为基础,在共同劳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类歷史活动的自然产物,在劳动实践中逐渐成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在自然共同体中,人们共同享有物质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并共同分配劳动产品,土地使自然共同体成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每个人都是共同体中的一员,且依赖于共同体,实现个人利益与共同体利益的统一。为此,马克思先研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随后分析了原始共同体的解体和形式,最后对共同体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研究,说明原始共同体会随着外界环境和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自然共同体可分为三种形式: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和日耳曼共同体。在亚细亚共同体中,将土地作为共同体内成员进行生产的前提,共同体内成员共同劳动来维持共同体的存在,但由于劳动者只是单纯占有物质生产资料,所有权依旧属于最高统治者,且城市与农村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因此个人必须依附于共同体,个人要依赖共同体和最高统治者来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在古典古代共同体中,耕地逐渐成为一种城市的附属品和资料来源,土地在农村的相对功能逐渐弱化,城市成为共同体的核心,并成为人们抵御外来入侵的保障。共同体内成员的私有财产都是以其作为共同体成员的公社身份为前提的,在公有财产的前提下保障了私人财产的来源,个人要生产自己和共同体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因此个体还是未能脱离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在日耳曼共同体中,血缘与共同体的关系日渐淡化,在城市与农村对立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联合形式,并表现为“乡村的城市化”,出现了市民社会的萌芽。日耳曼共同体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共同体,劳动者逐渐脱离了共同体并成为公有财产真正的主人,个体不再淹没于共同体中,个体利益在共同体中脱离出来,为“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典型雏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共同体形态。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曾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指出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第一次对普鲁士国家共同体进行了自己的思考。这里的普鲁士国家共同体就是马克思在分析国家和法的自由本质基础上发现个人利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现实的难题使得这种表面虚假的理论并不能说服人心,出现了虚假共同体。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分析市民社会和国家政体时,曾多次提出“共同体”,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对虚假共同体的批判基于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二者关系的错误评判。黑格尔认为,国家比市民社会具有逻辑优先性,“在现实中国家本身倒是最初的东西,在国家内部家庭才发展为市民社会而且也是国家的理念本身才划分自身为两个环节的。”换言之,国家对市民社会起决定作用,是解决市民社会中所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了相反的驳议,他指出:“正因为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和‘不依赖于他们的,即仍旧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普遍利益。”因此,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虚假的共同体既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要批判的主要对象。在资本化的社会里,市民社会是虚假共同体的基础,个人在共同体中的独立性已明显表现出来,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劳动者和资产者之间的联系在虚假共同体的掩盖下以一种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个体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限制,从而在资本的统治下出现了异化劳动。私有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分工导致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下,出现了异化劳动,处于异化劳动下的劳动者与自己生产的产品属于一种异己的形式,其劳动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并以异己的力量存在着,使得人们更依赖于资本、商品。因此,个人在虚假共同体的掩盖下其独立性也只是一种虚假表现,并没有实现自身真正的独立性。这种共同体的实质是为了保障极少数人的发展去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人们让渡的部分利益所构成的“共同利益”其实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表现,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都是一种虚幻的形式,最终导致了人和共同体二者之间的异化。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这表明,国家只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为了达到维护个人“特殊利益”虚假说法下使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关系合理化,从而实现全体成员“普遍利益”并消除阶级对抗的目的。由此可见,虚假共同体只是一种纯粹的金钱交易和利益往来,被统治阶级不会实现真正的独立,只是一种更高程度的新的桎梏。

二、扬弃预设: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通过对“虚幻的共同体”现实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虚幻的共同体”进行了扬弃预设,从而形成了“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论证。马克思所批判的“虚幻的共同体”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独立于个人且与个人相异己的力量存在着,由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所决定,并受到统治阶级虚假意识形态的影响。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软”手段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实质是它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并以抽象的、普遍的形式存在着,通过披上普世的外衣来掩盖和扭曲真实的社会关系,声称其是为了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虚假的意识形态为虚假共同体提供了论证,因此,处于虚假共同体背景下的被统治阶级只能被异化,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被强迫的、不幸的,从而很难进行自己的精神生产,他们只能被强迫接受统治阶级所拥有的那套意识形态,受统治阶级虚假意识形态的统治。

“真正的共同体”是对“虚幻的共同体”的历史超越和理论预设,随着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的发展,马克思意识到只有真正地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同体才是最理想的共同体形态。马克思虽然没有真正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但在他的文本里却用“联合体”“共同体”“共产主义”“公社”这样的词汇体现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而表达了他为实现全世界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价值诉求。马克思在1844年《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这一真正的共同体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人之为人的全部类本质与发展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通过消除异化劳动来达到理想共产主义这一“真正的共同体”,这也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高社会形态。1846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资产阶级国家这一“虚幻的共同体”进行批判时,提出建立人与共同体相统一以及将人从被奴役、被压迫和被剥削中解放出来的“真正的共同体”。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得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从而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认为个人与“共同体”的相统一消除了对立与异化关系,实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足以说明马克思对“共同体”的认识已比较成熟。随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由外在目的规定的劳动在自由王国终止的地方起了决定作用,从事物本性来看,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活领域的彼岸。这里的“自由王国”就是“真正的共同体”,真正共同体的实现需要借助劳动这一特殊实践活动来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从而使物质生活领域在社会生活里起决定作用。因此,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主要具有两个表现。

物质基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在实现“真正共同体”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私有制的消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再是一种空想表达,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在此基础上将空想“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变为科学,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由此可见,生产力是建立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共同体的发展与进步,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共同体的演变本身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得人们只能借助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生存和改造自然,共同体也难以满足自己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了自然经济,人们生产更多的商品去进行交换,但由于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人们无法满足自己的利益,没有摆脱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了“虚幻的共同体”;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不断创造自己所需的物质生活、生产资料,集中了大量社会财富,当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也就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人们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追求美好生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需职业,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每个人在这个自由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展现自己的个性,这就是马克思主张的“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将共同体作为第一个伟大的生产力,这就是说共同体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随着共同体的发展能够使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关系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才能将生产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价值指向: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整个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提出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現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换言之,对共产主义的设定是具有原则性的,是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应在这种社会历史发展推动的基础上自由自觉地利用和发挥,从而使共产主义向往变为科学,这也标志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形成。在《共产党宣言》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阐明的“真正的共同体”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资本论》中他也提到,“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而这里的自由王国就是真正的共同体,人们在这个共同体里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而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共同体的对象是一切人、每个人,不仅要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而且还要促进个人自由个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人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中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在这种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拥有自主选择某事的权利和自由平等创造生活的理想,人们摆脱了资本剥削和压抑的劳动异化,个人可以进行平等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利并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实现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超越“虚幻的共同体”的局限,使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干自己想做的事。同时,这样的一个联合体也是无产阶级的联合,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去改变旧的社会关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物质和精神二者统一。在这样的联合体内,物质资料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人可以自由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从而改变个人所有制和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旧式分工和私有制被消灭,社会财富按需分配,个人也变为普通抽象的历史性质的人和自由个性的人,从而获得真正解放。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建人类的美好生活。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也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探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逻辑和党的几代领导人国际外交方针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与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演变,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新秩序的认识和深化,以丰厚的理论修养和宽广的时代眼光高度呼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都是在关注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体现了“人类”这一整体属性,二者是“源”与“流”的继承关系。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关乎世界人类命运的时代理念,并不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机械继承,他既总结历史又立足现实,既立足现实又关乎未来,既统筹国内又兼顾国际,通过超越“虚幻的共同体”,融合“真正的共同体”,从而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国际新秩序思想进行了理论超越,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建构渊源。马克思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资料生产出发,将人的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与共同体发展的三种类型一一对应,指出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真正的共同体”实现的前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抽象继承,而是立足于当前世界局势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深刻把握,要以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为基础,以世界一体化为前提。在当今仍然以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都受到了影响,很难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使得各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机制问题,坚持在世界一体化的前提下开放创新,寻求利益交汇点,从而消除贸易壁垒,维护世界各国利益,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继承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理想诉求,成为马克思真正共同体起始和过渡阶段的当代实践探索。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消除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联合体,通过“助产术”来缩减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虚幻的共同体”的“阵痛”,使得劳动者不再仅仅将劳动作为其谋生的手段,而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第一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追求各国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使人们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这一理想诉求,并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有着一样的价值旨归。由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是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完善,描绘的是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其实现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根源于当今现实,又着眼于未来壮景,秉持超越“冷战思维”、抛弃“零和博弈”,坚持正确义利观,始终以自身行动践行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理念。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論述最关键的就是要勇于实践,开辟“真正的共同体”的新路径,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诉求变为实践行动,有力地回击了“乌托邦”谬论,成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路径。习近平不仅倡导整个世界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且强调“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主张“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州马克思建立的自由人联合体只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描绘,体现了全世界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诉求;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重要的是需要全世界共同践行,共同完成这场世界接力赛,通过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国际政治观、新型文明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等进行构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深化。

结语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再到“真正的共同体”,无不体现着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联合体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战略思维,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实践的深刻体现,也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套完整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当代中国对于构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方略”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