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爱与小我共存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2019-06-04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电波舞剧舞蹈

袁 梦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罗斌说:“冷静生命”,这样的生命有着本体独特的形态,刚毅、洒脱、率真、豪侠、友善、纯粹等不同的“活法”里,或许表面上各式各样,内里却是心烈如火,一心一意的坚持与拷问,内心澎湃但外表平静。他们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梅兰芳如此,江姐如此,舞剧里的李侠、兰芬等亦是如此。

一、极具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格的舞蹈形态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下文简称《电波》)是以解放时期为时间背景,发生在上海的革命故事,剧中运用了大量的上海标志性元素,例如弄堂、石库门等,而剧中有两段经典的女子群舞,在紧张而又急促的谍战情节之中则更显其别样的海派风情。

编导极其巧妙的在弄堂的背景之中安排了一段朴实而又优美的蒲扇舞,这是一种对鲜活生命细节的描写,在市井民俗的恬淡气息中,运用交叉散点的舞台构图,展现了上海女子的温柔多情,具有丰富的意象内涵。这一段的步调的是缓慢而悠长婉转的,伴着优雅绵长的《渔光曲》,女子们身穿素色旗袍,一手挽着小矮凳,一手拿着蒲扇,或坐或倚,或行或停,暖黄的灯光下,动静之中的造型感立现。

在舞扇的动作中,有转扇:并腿坐于矮凳上,一手轻放腿上,另一只手将扇顶立于地面握着扇柄指尖转动,倾头垂眸,随着扇面的转动展现出一派悠然或静待的景象;有摇扇:上身前倾,半立脚尖,右手轻搭左肩,左手执扇左右摇动,随着扇子的扇动上身微微上下起伏,口中做吹气状,展现的是上海家庭女子生火做饭之景。随着将扇子贴近腰间,划扇于身前,呈现出舞蹈“花鼓灯”中“端针匾”的舞蹈形态。 印象深刻的是夹扇行走的一幕:行走时腹部和胯部微微前顶,肩膀和后背向后靠,夹扇于腋窝下,脚步轻挪,在动态中呈现出纤长的斜线与曲线的线条美。这些舞蹈形态透露出细腻而富有生活化的景象,表现出上海底层女子在生活不够富足的情况下却又不失精致的生活态度。

下半场在“裁缝店”里出现了一段女子群舞——“旗袍舞”,是由来裁缝店试旗袍的十多位女子来呈现。这时的服装颜色是丰富艳丽的,相较于“蒲扇舞”更多了一抹妩媚风情。舞台构图用大三角的舞蹈队形,开始部分女子们背对观众齐定造型:左手托腰,胯部右顶,肩腰左靠,这一舞蹈造型展现出女子性感妩媚的身段。而在齐舞的定型之中有两人穿插其间的双人舞,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交代了掩护情报,与人周旋的剧情。其中有两横排对相而行的队形,与“蒲扇舞”中夹扇行走的舞姿相似,并且更显其“摇曳生姿”之态,大齐舞部分节奏稍显明快,舞蹈动态在“服装秀”和“生活态”之间,带有拉丁舞和探戈的意味,体现出彼时上海表面上的繁华时尚,以反衬其背后的风谲云诡。

二、舞蹈与舞台空间、时间“三维一体”恰合而精妙的艺术表现

舞蹈的本质是抒发情感,它在叙述具体事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舞剧需要舞蹈具备一定的叙事能力来表现戏剧内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则将这种矛盾巧妙的化为统一,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巧妙的安排与融合。

舞剧开始,灯光变暗后,入眼的是一字排开的九个人,不同的衣饰、神态、动作用以整合为舞蹈的身体进行短暂的演示,呈现出他们的“社会表演”,身份各异、敌我难分的谍战特征轻易地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年代和时局当中。剧中出现了几段“伞舞”,在第一段中撑着黑伞的行人着统一的黑色服装,在舞台上来回交叉穿梭,渲染出阴冷肃杀的氛围。人群穿梭行走时,兰芬和李侠在其间形成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李侠和兰芬穿梭行走时,“伞舞”者们则呈现出时空凝滞的状态,两相间形成动与静的衬托对比,描绘出李侠、兰芬在茫茫人海中于明面上身份的转换和掩护的情景。从“伞舞”的外部环境来到作为“地下工作”地点的重要场景——编辑部,众多男女记者和编辑们围绕各自的办公桌,伏案是这里工作的常态,编导根据这种工作特性,展现了一段坐在桌前相互工作交流的群舞,将这些日常的工作动态:审稿、改稿、校样,送审等动作提炼整理成有节律性的舞蹈语汇,使那些“戏剧性”的人物具有舞蹈叙事的特征。

主人公李侠在摆脱暗探的跟踪回到与兰芬的居住地后,沉浸在大勇、小光、方掌柜被杀害的极度悲痛之中,兰芬轻轻搂过他,此时的情景必然是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外部的戏剧情节,这一段运用了倒叙、插叙的表现手法,以及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方式,将整个舞台空间随着人物的舞动与造型分为三个区域构图,在“现实”中男女主人公的回忆里衍生出另外三对,这是他们曾经的自己,也是他们一路走过来的革命历程,以三对男女主的“衍生体”演绎着李侠和兰芬相处的不同阶段。从最初因革命而假扮夫妻住在一起的局促到二人发生小矛盾的互相磨合,再到李侠因执行任务满身伤痕而归,兰芬心疼不已,两人的相互支撑,体现出二人情感升华的迹痕。

“现实”中的二人本体在整个情节中呈现的是流动的双人舞,随着不同阶段的演绎和静止起着串联引领和协同强化的作用,在投影的背景幕片上,先后出现党徽和“喜”字,这是二人在理性与感性、信仰与情感层面上共鸣的表现。四对“李侠夫妇”在台上同时跳起相同的双人舞,此时的空间相叠、时间压缩,将不同阶段的身心变化完整而又精炼地呈现出来。

三、红色革命与谍战题材艺术的审美价值

《电波》的故事取材和时代背景决定了它独特的文化和艺术视角,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审美价值观,而该剧能在解放时期的历史语境中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和震撼反响,源于其内在的红色革命精神和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核,因为我们深知——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同志在风雨如晦的年岁里历经艰险、付出青春和生命而取得的,无论何时这种精神都能激起人们的共情感。“《电波》从中国传统艺术意象化的传统理念到现代多媒体构成的舞台心理流动空间,再到以生活动作演绎出来的情节舞之丝丝入扣的编织和推进,辅之以东方人希望听到的动人的主题旋律,以及西方现代音乐所擅长的场面音效,证明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实现了‘现代性转化’之时,就会焕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电波》的整体色调以素色为主,冷灰、暗黄等色系区别于其它舞剧鲜艳华丽的场景,大量的留白如充满意境的中国画,背景幕片的粗粝质感使其携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用以简代繁的方式描绘上海大都市的复杂和庞大,更能给予观众充足的想象空间。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剧情中自然环境的仿真再现直入人心,记忆尤深的是在整部舞剧过程中,共出现了五次雨幕,第一次开场时的“雨幕”,纷繁而下的是如蝌蚪如蜉蝣般的摩斯密码,快速的消失和闪现是电波的外化,更像是无数为革命而奋斗牺牲的英雄们。其后的每次雨幕都伴随着鲜血和牺牲,例如在共产党站点被捣毁和革命同志被杀害后,李侠的悲痛和怀念,更渲染出残酷悲凉的气氛。记得当时坐于身后的一个孩子看见雨幕时疑惑问道:下雨了,是他们的心里下雨了吗?我当时内心一震,小小稚童都能从舞者的肢体表演和情节环境中感受到其中的某层含义,虽然是很浅显的意会和表达,但是体现出该剧无论在表演者还是观赏者中都能引起的内在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激活与震动以及其审美意识的广度和深度,并连接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的审美共感。

四、结语

我们不过是血肉之躯,有自己所爱,有自己万般不舍之人,正是这心中的小爱累积延伸至大爱,所以甘愿以平凡之身去踏入荆棘丛生的惊险之中,甘愿为了不一定能亲眼看到的明天,万死不辞!只为了明天,我们,他们,她们,能与爱一生安稳。

舞剧《电波》是细腻而朴实的,因为有爱作灵魂;是崇高又伟大的,因为有信仰作指引,结局李侠的牺牲映照出“黎明之前分外黑”,而在黎明到来后漫天的“解放”喜报中,怀抱着孩子的兰芬静静伫立于人群,生命,就这样消失,转而以另一个生命的存在延续,永不间断的生命血脉正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生生不息,永记于心!

猜你喜欢

电波舞剧舞蹈
百科全书舞剧
永远的红色电波
The Speed of Light
舞剧《瑞鹤图》剧照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瞌睡电波
舞蹈课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电波卫士”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