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2019-06-04龚秀英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4期
关键词:阻型肩周炎肩关节

龚秀英

(湖南省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 株洲412007)

肩周炎为骨科常见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1]。肩周炎病因与劳损过度、退行性病变、治疗不当等因素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不便等。肩周炎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压迫血管,使手肩部血流不畅,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肩关节活动障碍,甚至造成肌肉萎缩,丧失患者劳动力,降低其生活质量[2]。本研究旨在观察温针灸与关节松动术联合用于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不同分成A组与B组各32例。A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3.15±2.79)岁;病程 2~13个月,平均病程(7.06±1.94)个月。B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3.17±2.82)岁;病程 3~14个月,平均病程(7.09±1.9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中医辨证属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近1个月内接受风湿病治疗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合并造血系统疾病者;合并其他类型风湿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肩关节半脱位者;合并骨肿瘤者;临床资料丢失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有治疗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

1.3.1 B组 行温针灸治疗。取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连线的中点)、肩髃、肩髎“肩三针”穴位,并随证加减配穴。风邪盛者,可配合风池、合谷等穴位;湿邪盛者,可配合阴陵泉、丰隆等穴位;寒邪盛者,可配合关元、肾俞等穴位。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患肩,常规消毒局部穴位,以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1.5寸,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将2 cm长的艾条段插于穴位针柄上点燃,底端距皮肤2~3 cm,中间垫纸隔热,避免皮肤灼伤。艾条燃尽后,更换艾条段,共炙2段艾条。1次/d,持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间隔2 d后开始下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 A组 在B组基础上行关节松动术。采用Maitland手法治疗。Ⅰ级:关节活动起始端,小范围、规律性松动;Ⅱ级:关节允许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松动,不达到关节最大活动度,不接触关节活动起始、终末两端;Ⅲ级:与Ⅱ级一样,但每次均与关节活动终末端接触;Ⅳ级:于关节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松动,每次均与终末端接触。注意手法操作时,应不超过疼痛点,超过僵硬点,保持手法节奏平衡,每秒振动2~3下,时间15 min左右。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程度,分值范围0~10分,分数越低提示疼痛越轻。(2)采用Constant-Murley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量表包括疼痛(15分)、关节活动度(40分)、肌力(25分)、日常生活活动(20分)四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肩关节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5]:治疗后,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完全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为治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提升,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A组B组32 32 tP 6.89±1.35 6.92±1.38 0.088 0.930 2.25±0.71 3.53±0.87 6.448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A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前 治疗后A组B组关节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后肌力治疗前 治疗后32 32 tP 8.35±1.51 8.31±1.49 0.107 0.917 11.62±1.49 9.86±1.62 4.523 0.000 23.12±1.34 23.08±1.29 0.122 0.904 32.36±3.94 26.58±2.29 7.175 0.000 15.36±0.51 15.32±0.48 0.323 0.748 21.65±1.97 18.47±1.36 7.515 0.000 11.02±0.45 10.96±0.43 0.545 0.587 16.08±2.18 13.06±1.51 6.442 0.000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肩周炎为骨科常见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女性,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生活质量、关节活动造成严重影响[3~5]。中医理论认为,肩周炎属“痹症”范畴,发病机制与气血虚衰、肝肾亏虚、内伤七情等因素相关。患者年龄增长,筋脉失养,气血亏虚,导致气滞血瘀、淤阻经脉、经络阻塞,不通则痛,进而引发肩周炎。寒湿痹阻型为肩周炎主要证型,为机体虚弱、外感风寒湿邪气,导致肩部气血不畅、邪气淤阻而引发肩部疼痛,寒冷阴雨天可加重疼痛症状,温热可有效缓解疼痛[6]。因此针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的治疗原则应为散寒祛风、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温针灸具有活血散瘀、温经通络之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肩部凝滞的血液畅通,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症状,期间加上艾条燃烧,可起到温阳固本行气活血、疏通筋脉之效,祛除机体肩部寒、湿等邪气,使邪气祛、经络通。此外,温针灸还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肩周炎治疗效果显著。

李燕[7]研究表示,在温针灸基础上配合关节松动术,可促进患者关节功能尽早恢复,增强其日常活动能力,提高关节活动度,提升生活质量。关节松动术为临床治疗肩周炎常见手段,其将关节生理活动、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于关节面行微小活动,可有效对关节力学感受器进行刺激,进而起到改善关节周边血供的作用[8]。关节松动术可对机体脊髓、脑干止痛物质释放进行有效抑制,提高其疼痛阀,有效缓解关节疼痛。通常初期对患者实施Ⅰ、Ⅱ级活血止痛手法治疗,后期采用Ⅲ、Ⅳ级手法治疗,可起到松懈粘连、扩大关节活动度的作用,且不会引发剧烈疼痛,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各项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各项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A组降低及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说明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实施温针灸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提升关节活动度、日常活动能力,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尽快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阻型肩周炎肩关节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肩关节生物力学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