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库兹涅茨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基于山东与江苏经济的供给侧视角
2019-06-04盖骁敏
李 爱 盖骁敏
(山东工商学院 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自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人们把经济增长的关键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单纯依靠投入要素的增加转向经济效率的提高。改善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培养技能劳动力,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增长的“正确打开方式”。当前,山东经济也面临诸多难题,2017年山东省人均GDP为7.29万元,低于江苏(10.72万元);山东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同时又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全省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10多万人,远高于江苏省,但经济总量和经济活力却不及江苏省。从GDP总量的全国排名看,山东居于第三,江苏第二。从工业基础看,山东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比重高于江苏。无论是GDP总量、人口总量还是工业基础,山东都优于江苏。但从地理区位来看,江苏比山东更具优越性,江苏地处长三角经济区,承接上海、浙江等产业梯度转移,能够带动整个江苏特别是苏南经济发展[注]李燚、丁生喜、任海静:《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江苏省产业结构》,《中国市场》2017年第10期。。2018年初,山东省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以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和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经济质量,形成产业优势。因此,以江苏经济为参照,借鉴江苏经济的区位效应和城市效率,研究山东经济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摆脱增长困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分析
(一)理论背景
在理论研究方面,由Galor和Weil(2000)[注]Galor O, Weil D N,“Popul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 From Malthusian Stagnation to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beyond”,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4):806-828.共同创立的统一增长理论将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口与技术低增长且人均收入低水平的马尔萨斯式增长时期、人口与人均收入高增长的后马尔萨斯式增长时期、人口增速与人均收入负相关但技术高增长的现代经济增长时期。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之后,经济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主导,伴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城市化过程中对资本和技能的再分配效应,后工业化到来。Galor等提出,随着对人力资本需求的增加、以及女性、老人加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将为经济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家庭的优生优育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来促进经济增长。统一增长理论运用无限离散期间的世代交替模型解释了国家在长期发展中由于人口变化、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转型等问题出现的增长差异,对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刘易斯拐点、技术偏向性进步、环境问题有很大借鉴意义。
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昌彦(2011)[注]Aoki, Masahiko,“The Five-Phas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in China and Japan”,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340,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1.借鉴上述理论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析,通过研究东北亚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认为后马尔萨斯阶段包括两个子阶段:国家工业化初期阶段和库兹涅茨阶段。前者为“G阶段”,指的是政府通过投资驱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工业化初期阶段;定义后者为“K阶段”,主要特征是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一个城市化过程。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进而转到第三产业。库兹涅茨运用统计方法明确了农业就业比重的下降在任何国家都是共通的“增长的定量观点”(Kuznets,1957年)。因此,青木昌彦将后一阶段称为库兹涅茨阶段,将这种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经济增长称为库兹涅茨效应(简称K效应)。2015年,青木昌彦受邀在“中日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上演讲,进一步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人口红利、劳动参与率、库兹涅茨效应(即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城市部门转移的劳动力效应)及城市劳动生产率。在后面的模型推导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城市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产值比。
本文依据这一理论脉络,从人口红利、劳动参与率、库兹涅茨效应和城市劳动生产率四个供给侧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这符合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的结论也将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模型推导
按照上述理论,本文借鉴青木昌彦(2015)、Ding Lu(2017)、周健等(2017)的研究[注]青木昌彦:《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比较经济学观察》,《比较》2015年第2期。[注]Ding Lu,“China’s Growth Slowdown and Prospects for Becoming a High-Income Developed Economy”,in Asian Economic Papers,2017.[注]周健、邵珠琼:《辽宁省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分析》,《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10期。,对经济增长(GDP)进行分解。
设Y=国内生产总值(GDP),N =总人口,L =15-64岁劳动年龄段人口,E=就业人口, Yi=i部门的产值,Ei=i部门的就业人口,y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其中i=R(指第一产业,对应农村部门)或者U(包括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应城市部门),则有:
Y=YR+YU,E=ER+EU,
(三)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其中,城市部门人均生产率可以进一步分解,
下面,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将从人口红利、劳动参与率、库兹涅茨效应、城市人均生产率,即供给侧视角,分析山东与江苏经济增长的区块经济特征与解决之道。所用数据均来源于《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山东统计年鉴》和《2017年江苏统计年鉴》。其中,GDP以2000年为基期,L根据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E 为年末就业人口。
二、山东经济增长供给侧因素分解
(一)2001—2016年计算结果分析
表1山东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分解结果
注: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7年山东统计年鉴》整理计算;人均GDP增长率*=人口红利增长率+劳动参与率增长率+库兹涅茨效应增长率+城市人均生产率增长率。
图1山东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分解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1—2016年山东年均13.01%的人均GDP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四个来源:
1.人口红利增长率的贡献最小,为负0.46。其中,统计的2016年中有9年的贡献为负值,特别是2011年以来连续下降为负值,这表明从2011年起山东的人口红利已衰竭。2016年,全国的人口红利为72.5,而山东为7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人口红利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自然低于全国水平。
2.劳动参与率的增长率年均为0.71,贡献占比5.46%。山东的人口红利已然衰竭,那么能否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加快山东经济的增长?2016年,山东省劳动参与率达到95.0%,全国劳动参与率为77.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劳动参与率的空间已是非常困难。另外,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视,将对短期劳动参与率产生不利影响,当然长期看来,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必将提升经济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溢出效应。
3.库兹涅茨效应的增长率年均为1.94,贡献占比14.91,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山东省内东部沿海地区和鲁西南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较为显著。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GDP为31386.5亿元,而西部经济隆起带GDP为19600.2亿元。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差距为劳动力长期而稳定的流动提供了驱动力。库兹涅茨效应衡量的是劳动力从低效率地区流向高效率地区(包括从农村进入城市),山东省内从西部到东部这种劳动力的省内跨区流动既是主流,又是稳定的。
4.城市部门人均生产率的增长率贡献最大,年均为10.42,贡献占比80.10%。说明城市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对山东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2016年,山东省城市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为1893.2,农村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为2010.2,但第一产业仅占到GDP总量的7.2%,二、三产业占到了92.8%。因此,提高山东省城市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2001-2008年和2009-2016年的分段比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我国经济下行,在《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我们以这个节点为界,将表1结果进行分段比较,如表2所示。
由表2和图2可见,山东人均GDP的年增长率由2001—2008年16.70%下降为2009—2016年9.29%,四个分解因子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
表2山东经济增长供给侧因素分解结果分段比较
注:根据表1整理计算;人均GDP增长率*同上。
图2山东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分解的分段比较
1.与2001-2008年相比,2009-2016年,人口红利平均增长率由0.52下降到负0.64,对人均GDP增长率的贡献占比由 3.11%下降到负6.58%,下降了9.69个百分点。主要是跟山东老龄化人口增多、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截至 2016年,山东65岁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99%,比全国(10.8%)高出3.19个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山东实施了“最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降至9.31‰,而同时人口死亡率保持在6.70‰左右。因此,近几年山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缓慢,如何增加就业人口成为一个难题。
2.与 2001-2008年相比,2009-2016年,劳动参与率平均增长率由0.53提高到0.86,对人均GDP增长率的贡献占比由3.17%上升到9.24%,上升了6.07个百分点。其原因,一是在2002年前后出现较大负增长,使得平均化得到的贡献占比变低;二是2009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缓慢,因此山东省各地市大力推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就业促进政策,以此来提高就业水平。
3.与 2001-2008年相比,2009-2016年,库兹涅茨效应平均增长率由2.88下降到0.99,对人均GDP增长率的贡献占比从17.25%下降到10.66%,下降了6.59个百分点。近年来,库兹涅茨效应偏低的原因,从理论来看,是农业部门的人均GDP无论从规模还是变化率都远低于城市部门的人均GDP造成的;从实际来看,山东是农业大省,平均约4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部门就业人口比重过高,拉低了库兹涅茨效应。库兹涅茨效应的高低反映了该地区农业部门向城市部门转移的劳动力水平,国际经验表明,当农业就业比重降为20%左右时,库兹涅茨效应将消失,经济增长将放缓。2008年以前,山东经济库兹涅茨效应较明显,劳动力主要是省内跨区域流动,首选青岛,其次是济南。近几年,库兹涅茨效应在1.30左右,这说明山东特色农业和生态经济发展较好,农民越来越多的留在农业部门,另一方面,也说明山东城市部门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下降,省内城市拉力不足,越来越多的人口选择到更有吸引力的大城市发展。
4.与 2001-2008年相比,2009-2016年,城市部门人均生产率的贡献占比从76.47%提高到 86.98%,上升了10.51个百分点。这说明山东近几年在工业调结构、促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从表1可以看到,城市部门人均生产率的增长率从2011年12.37%快速下滑到2016年的7.70 %,说明山东的二、三产业发展潜力不足,人地矛盾、能耗污染、三产弱小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山东经济与江苏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比较研究
根据表1山东经济特征,我们选取2011-2016年作为时间跨度,对江苏和山东进行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比较研究。
表3山东与江苏经济增长供给侧因素分解结果比较
注: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江苏统计年鉴》和表1整理计算。
图3山东与江苏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比较
由表3和图3可见,江苏人均GDP的年增长率为10.43,高出山东(8.58)1.85个百分点。两省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分解因子亦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
(一)与江苏相比,山东人口红利增长率的贡献明显更低。人口红利贡献均呈现负值,无论是山东还是江苏,这跟全国的情况一致[注]王少波、黄桂然:《山东、江苏两省人力资本水平评估及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2期。。但是自2011年以来,山东作为人口大省,人口红利增长率始终是负值。一方面,山东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较快;另一方面,山东重工业比重过高,主要是资源依赖型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过剩的产能,过高的能耗以及严峻的环境问题,在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山东经济也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开局之际,这不仅会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对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形成冲击。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的缓慢增长和老龄化会拉低就业结构和水平,影响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人口红利包括两个层次:人口数量红利和人口质量红利。在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知识、技能,积累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经济效率,获得人口质量红利。
(二)与江苏相比,山东劳动参与率的增长率贡献明显更高。山东无论是总人口还是总就业人口,都占有规模上的绝对优势,因此劳动参与率自然更高。2011-2016六年间,山东平均总人口是9773万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是7072.66万人,总就业人口是6584.83万人;而江苏平均总人口是7948.87万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是5941.62万人,总就业人口是4758.87万人,仅分别相当于山东的81%、84%、72%。
(三)与江苏相比,山东库兹涅茨效应增长率的贡献更高。虽然山东和江苏经济增长的库兹涅茨效应的增长率从数据上均不高 ,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山东相对较高。原因在于,山东农业人口规模大,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较多,2011-2016年间,山东农业就业人口平均每年减少约46.1万人,而江苏每年减少30.2万人。更为关键的是,山东的人口流动接近80%都是在省内流动,以青岛、济南、烟台等为主;江苏与浙江、上海接壤,地处长三角,人口更多的是流向省外发达地区,因此江苏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部门的库兹涅茨效应在省内发挥作用较小。
(四)与江苏相比,山东城市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贡献相对较低。城市人均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山东与江苏经济都面临省内块状经济发展不平衡、关联效应弱、政策效果不强等问题,但山东更甚。江苏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扩散效应的作用下,能够依附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加快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江苏城市部门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比山东高出近6个百分点。2016年,山东的三次产业首次由“二三一”结构转向“三二一”结构。山东是国资大省,国有企业数量多、比重高,以煤炭、石油、化工等产业为主,过去是山东经济的优势,现在能耗高、污染重,成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自2012年以来,山东城市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急速下降,山东经济的僵化、落后,使得资本和人口更快地流向高效率地区。
我们要学习江苏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积极走出去,借鉴、承接浙江、上海等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企业投资,只要是对山东经济有利的,全国皆可合作、分享;用心引进来,山东要为他们的发展提高良好的软环境,进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制度改革,这对山东又是一个挑战。
四、促进山东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建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2018年以来,山东成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首个综合试验区,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动能,以期能够尽快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为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上述研究表明,自2011年以来,山东人口红利下降,增长率更是连年下降为负,迫切需要找到应对措施来缓解人口红利枯竭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全国普遍面临的大问题[注]李建民:《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人口研究》2015年第1期。。山东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江苏,且近年来比重在不断上升。除了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就业率,更要关注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注]邹薇、楠玉:《阻碍中国经济加速增长之源:1960-2012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4期。。山东库兹涅茨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江苏高,这表明山东农业部门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效果更强。随着80后、90后农民工成长起来,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对城市和职业的要求更高,对未来的规划更清晰,因此城市部门要做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不光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山东城市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急速下降趋势,但毫不疑问,它的贡献仍然是最大和最重要的,对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山东城市部门人均劳动生产率对于山东经济的转型升级十分重要,起到拉动经济和稳定社会的双重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和结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要求下,在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总体布局下,政府、企业、劳动者均需转变思维,积极谋求发展。
1.提高人口数量,延长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最终要靠就业来实现,既要通过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安顿好化解过剩产能分流出来的职工,又要积极创造新的劳动力就业。国家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从计生部门统计看,山东成为“最敢生”的四个省份之一,提高人口出生率,既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又可以为经济储备劳动人口,提高劳动参与率,延伸数量型人口红利[注]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人口学刊》2010年第5期。。
2.增强人口质量,提高劳动技能。重视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劳动者技能,既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缓解人口红利困境,形成一个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力大军,形成一个保障发展的人力智力支撑,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3.加快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扩大库兹涅茨效应。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进入城市部门,这是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城乡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教育差距等进一步固化了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注]高帆:《我国城乡消费差距变动:特征、成因及转折点分析》,《学术研究》2013年第10期。。山东要统筹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一方面要强化法制保障,要求城市相关部门有序、快速推动山东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维护并规范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包括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各项保障工作的配套进行。另一方面,要发挥山东农业优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供绿色优质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发展。
4.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城市部门生产效率。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唯一路径,无论是劳动节约型创新还是资本节约型创新,都将带来产业的优化升级。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探索多种创新模式,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形成产业集聚,完成经济转型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