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吊运动训练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2019-06-04程先宽孙迎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步行偏瘫康复

程先宽 孙迎春

(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 100068)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趋势,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由此引起的其他系统的功能改变,易导致平衡失调[1]。良好的平衡功能是人们完成各项日常生活、动作的保证。因此,帮助患者恢复其良好的平衡功能至关重要。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高位神经中枢丧失了对低位神经系统的支配,常出现肌紧张反射亢进,平衡反射减弱和肌群间相互协调能力丧失,表现为躯干重心向健侧偏移、身体失衡,从而影响平衡功能。研究表明运动再学习法和易化技术均可使偏瘫患者的功能得到良好改善[2]。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术躯干训练模式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3]。此外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如针灸、推拿,针对中风偏瘫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运动模式,采用不同的针刺、推拿方法,同时配合现代康复技术能更好地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4-5]。国内外正在传统平衡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着新的改进和尝试。悬吊运动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的理念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已成为康复治疗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近几年也已用于脑卒中患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6]。我科从2012年开展进行脑卒中悬吊运动训练以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并进行实验设计,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尤其是对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患者60例,均为初次脑血管病患者,符合试验纳入标准,本研究得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入选的病例性别、年龄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经头颅CT及MRI确诊的初次脑卒中偏瘫患者;(2)病程 1~6个月,年龄20~70岁;(3)简明精神量表(MMSE)高于22分且能配合训练者;(4)偏瘫下肢Brunnstrom分期3期。

1.3 排除标准 (1)既往有脑卒中、脑肿瘤、脑外伤及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病史;(2)下肢有骨关节疾病而不能进行训练;(3)病情恶化,出现新的脑梗死灶或脑出血灶;(4)近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发作,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5)存在严重认知及交谈障碍,如视理解、听理解障碍而不能进行训练。

1.4 研究方法 参考脑卒中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悬吊运动训练康复临床研究数据,结合我院康复临床经验及住院患者康复实际,进行样本量估计,确定2组各3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制成随机数字卡片,装入信封密封,由专人分配;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卡片序号进入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患者病情康复评定,进行坐位、跪位、立位平衡等康复训练。治疗组:治疗组在进行坐位、跪位、立位平衡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SET,分别进行(1)躯干、腰背肌稳定性训练(训练竖脊肌、臀中肌等肌群为主,在仰卧、侧卧、俯卧等体位下,患者仰卧单腿悬挂并维持及动态训练;俯卧双腿悬挂并维持等);(2)下肢训练(患者仰卧位,悬吊髋、臀部、膝关节等,加强下肢训练;然后侧卧位,进行患侧下肢训练);(3)上肢训练(仰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仰卧位骨盆上抬、侧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进行患侧上肢训练)等,每天1次,时间为40 min,40次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安全性观测 安全性观测指标包括一般体检项目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每次治疗前后各观测1次,观察治疗过程中和治疗过程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每次治疗观测1次。

1.5.2 简式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 评定平衡功能,包括患健侧的展翅反应、有无支持的站立等 7项,分别给予0~2分,总分14分。

1.5.3 Holden功能步行分类(FAC) 分级评分。步行功能使用0~5级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 评定,0~5级分别对应0~5分。1.5.4改良巴氏指数评分(ADL) 包括进食、洗澡 、修饰、大小便控制、行走等10项内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越好。

1.5.5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 评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1.5.6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评定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得数据以()表示,进行组内方差分析,2组组间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治疗后MMSE相对平稳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25.77±3.11 27.5±2.55治疗组 30 27.14±2.88 28.0±2.82 t值 P值0.62 0.64

SET系主动训练为主,需要患者理解正常,能够配合完成相应治疗动作,因此该研究纳入标准MMSE>22分,基本系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因此,患者治疗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SET提高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 改善平衡功能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7.59±3.85 8.95±2.96治疗组 30 8.36±3.34 10.73±2.14▲t值 P值2.27 0.028

2.3 SET改善患者步行能力 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Holden评分比较 ()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Holden评分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2.05±1.86 2.59±1.22治疗组 30 1.95±1.58 3.41±1.09▲t值 P值2.34 0.024

2.4 2组治疗前、后NIHSS有所改善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5.64±3.33 3.86±3.09治疗组 30 5.36±3.52 4.23±2.63 t值 P值0.42 0.677

NIHSS作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尤其用于急性期脑卒中病情轻重程度判定具有重要意义,但作为脑卒中康复患者一般病情平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对稳定,这也说明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不容易、大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需要一个较长康复过程。因此,这也是需要重视脑卒中预防的重要原因。

2.5 2组治疗前、后ADL有部分提高 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比较 ()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比较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54.09±19.79 70.45±17.31治疗组 30 59.32±21.72 70.23±20.02 t值 P值-0.04 0.968

虽然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系统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会大幅提高,但是脑卒中康复需要长期性,需要患者学会康复,回归社区、回归家庭后继续康复,才能不断的维持提高康复疗效。

本研究针对我院脑卒中患者偏瘫功能障碍为对象,结合我科开展SET临床经验,进行研究表明SET具有较好的疗效。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且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步行能力也是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患者回归社会的信心,与诸多临床康复方法一样,SET可以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无疑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提高对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但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患者有足够的信心与坚持。

3 讨论

悬吊运动训练是运用悬吊训练装置汇集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肌肉力量训练技术、本体感觉输入技术等,进行主动、被动运动或助力运动治疗,是康复功能训练的一种新兴治疗技术,可提高肌肉力量及其机体自身的耐受力,增强躯体核心力量的稳定性,提高感觉运动控制统合能力[7]。脑卒中患者多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产生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平衡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问题是由于躯干肌肉活动的减少,导致更多的左右不对称,降低了平衡和步行的质量。所以躯干肌肉的激活对于恢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至关重要。而悬吊运动训练通过改善躯干深层稳定肌群的薄弱环节,提高患者躯干的控制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脑卒中患者腰腹部肌肉力量不足,缺乏抗重力的活动能力,同时躯干肌相反神经控制障碍,导致两侧的活动不产生。由此,难以形成稳定的支撑期和摆动期,影响患者的姿势控制,从而引起瘫痪侧下肢的联合反应,导致平衡和步行能力的下降。悬吊训练将患者吊起在不稳定的支撑面上进行运动,人体可以募集更多的深层肌肉和非随意性肌群,提高了神经对这些肌肉的支配能力,也有利于患者本体感觉的恢复,从而使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大大提高。悬吊训练通过训练人体核心区域的肌肉力量,达到稳定核心区域的能力,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提高人体动作的稳定性,同时,在悬吊训练的过程中,由于对不恰当运动进行了限制,避免异常运动模式因误用或废用而强化,使正常运动模式易于在没有异常模式下建立。而且,瘫痪肢体反复进行随意运动训练,可引起接受训练的身体部位在皮质的支配区扩大,传导兴奋的神经回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有利于新的神经回路和正常运动程序的建立,从而改善运动功能。SET向大脑不断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抑制异常肌张力,提高躯干的随意性,促进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因此,悬吊运动训练非常适合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8]。悬吊训练可以改善核心肌群的肌肉力量,在不稳定状态下激发躯干肌肉和躯体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增加核心稳定性及躯干控制能力,因此使用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

悬吊运动训练不仅可以使核心区(腰部和骨盆带)表层肌肉得到较好锻炼,而且能够激活核心区深层小肌群,使该区域结构更加稳定[10]。而核心区结构的稳定是肢体正常运动功能的基础,对人体姿势维持、站立、行走、平衡和协调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11]。悬吊运动训练需要调动患者的主动运动,要求患者具备较好的心肺功能和体力[12]。悬吊训练能够激发患者的主动运动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康复[13]。

悬吊运动和姿势控制训练在脑卒中康复的应用,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方式,值得推广,但不能取代常规康复的作用,仍需要更为严谨的试验设计以及更科学和更大样本的后续研究[14]。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脑卒中患者康复周期长,大多患者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本研究只对首次脑卒中、病程小于半年的患者进行了小样本、短期治疗观察,未能观察悬吊训练对复发脑卒中、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等的临床疗效,也未进行随访观察。今后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延长治疗疗程,有助于深入认识脑卒中康复深层次问题。

猜你喜欢

步行偏瘫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步行回家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