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初探
2019-06-04梁湖聪
梁湖聪
广东省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广东中山 528437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全身性动脉系统血管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动脉[2]。而不稳定性斑块甚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梗死或血管性痴呆[3]。所以,需要选择有效地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本文主要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供合理的治疗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 例。对照组中,男13 例,女12 例,年龄51~74 岁,平均(56.7±5.7)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5 例,非腔隙性脑梗死10例。单侧病变 4 例,双侧病变21 例。合并高血压病史 5 例,吸烟史、糖尿病史各4 例,高血脂症病史 、酗酒史各 2 例;观察组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龄50~73 岁,平均(55.6±4.8)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6 例,非腔隙性脑梗死9 例。单侧病变5 例,双侧病变20 例。合并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各5 例、糖尿病史、高血脂症病史各3 例 、酗酒史 2 例。此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比较(±s,分)
组别 入院时 治疗1月后 治疗3月后 治疗6月后对照组(n=25) 1.42±0.15 1.43±0.14 1.45±0.18 1.50±0.17观察组(n=25) 1.39±0.13 1.40±0.16 1.22±0.11 1.15±0.21 t 0.591 0.916 3.491 4.785 P>0.05 >0.05 <0.05 <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方式,肠溶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mg/d;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进行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d, 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同时,两组患者均进行饮食控制等常规治疗措施。
1.2.2 检查方式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 EPIQ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0MHz 线阵探头,专人操作[4]。患者平卧头部向检查者外侧轻度外展, 探头置于颈部作纵横扫描[5]。分别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部(BIF)、颈内动脉(ICA)起始部有无斑块,并测定各斑块的最长径和斑块厚度[6-7]。局部动脉硬化区域或者内膜中膜厚度>1.0mm 时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评估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时采用斑块积分法:计算颈总、 颈内、 颈外动脉各斑块6 处粥样硬化斑块最大 IMT,取其平均值[9-10]。
1.3 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 IMT 的变化情况[11]。(2)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12]。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使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所搜集的资料以及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通过()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比较
入院时,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增加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增加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3、6 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3、6 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
入院时,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 个月后,两组患者TC、 TG、 HDL-C、 LDL-C 水平均优于入院时,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TC、 TG、 HDL-C、 LDL-C 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5,t=5.586,t=5.123,t=5.123,P<0.05)。见表2。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全身性动脉系统血管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动脉。而不稳定性斑块甚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梗死或血管性痴呆[13]。阿托伐他汀钙片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A 还原酶及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血清脂蛋白浓度,井通过增加肝脏细胞表面的LDL 受体以增强LDL 的摄取和代谢。阿托伐他汀钙片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活性显著和持久性增加,进而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颗粒质量发生有益变化[14]。脑梗死的发生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使动脉管腔变得狭窄,减少血流量,继而引起脑梗死。在脑梗死临床治疗的研究中发现他汀类药物可有效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新型调脂药,可抑制胆固醇形成,减少指纹面积和泡沫细胞,对于平滑肌细胞、炎性细胞以及泡沫细胞基质金属相关蛋白酶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避免斑块破裂,经临床实践证明在脑梗死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所获疗效显著[15]。阿司匹林所具抗血小板凝聚效果较好,能预防血栓形成[16]。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组别 时间 TC TG HDL-C LDL-C对照组 入院时 4.73±1.21 2.03±0.84 1.31±0.34 2.32±1.04治疗1个月后 4.21±0.85 1.72±0.65 1.58±0.44 2.09±0.66治疗3个月后 4.25±0.87 1.73±0.69 1.51±0.36 2.05±0.65治疗6个月后 4.77±0.74 1.78±0.59 1.53±0.24 2.17±0.67 F 8.365 6.535 7.623 6.821 P<0.05 <0.05 <0.05 <0.05观察组 入院时 4.97±1.41 1.97±0.75 1.36±0.44 2.43±0.14治疗1个月后 4.21±0.83 1.67±0.54 1.56±0.47 2.03±0.86治疗3个月后 4.16±0.54 1.66±0.55 1.57±0.43 2.02±0.83治疗6个月后 4.16±0.66 1.64±0.55 1.63±0.44 2.03±0.74 F 5.368 6.824 8.268 7.625 P<0.05 <0.05 <0.05 <0.05
本次研究表明,入院时以及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 IMT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3、6 个月后颈动脉斑块 IMT 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3、6 个月后颈动脉斑块 IMT 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需坚持长期用药的原则。入院时,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个月后,两组患者TC、 TG、 HDL-C、 LDL-C 水平均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TC、 TG、 HDL-C、 LDL-C 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预防脑梗死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降低患者血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