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虑渠道势力和研发溢出的竞争制造商研发决策研究

2019-06-04伟,李

中国管理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势力零售商制造商

李 伟,李 凯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2.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1 引言

零售产业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具有竞争关系的制造商往往通过共同的零售商来销售其产品。例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通过相同的社区超市、便利店进行销售;宝洁和联合利华也都通过沃尔玛超市销售其日化产品,格力和美的都通过苏宁电器销售其家电产品;还有很多竞争性的小型制造商也都通过沃尔玛、乐购等大型超市销售其产品。这种不同制造商通过相同零售商销售产品的供应链结构可以称为共同代理[1]。零售产业中,共同代理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纵向结构安排,在共同代理结构下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渠道关系具有相似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当考虑到上下游企业的纵向渠道势力时,共同代理结构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渠道势力结构。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与超市、便利店的交易中,制造商相对于零售商具有优势地位和较强的渠道势力,表现出“强-弱”的渠道势力结构;在宝洁、联合利华与沃尔玛的案例以及格力、美的与苏宁的案例中,制造商和零售商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渠道势力都较强,表现出“强-强”的渠道势力结构;在小型制造商与沃尔玛的交易中,小型制造商相对于沃尔玛来说市场地位较弱,几乎没有渠道势力,因而表现出“弱-强”的渠道势力结构[2-3]。

可见,同样是共同代理的供应链结构,在考虑到渠道势力时,也会发生很多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纵向渠道势力结构。那么,不同的渠道势力结构会对供应链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的渠道势力结构下,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决策?当渠道势力结构从一种形式演化为另外一种形式时,最优决策会发生哪些变化?企业利润又会发生哪些变化?本文即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由于企业研发决策是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企业获得和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4]。现实经济中,不管是可口可乐、宝洁、格力等大型制造商,还是一些小型制造商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研发活动。所以,本文引入制造商的研发行为,构造不同渠道势力结构下的供应链研发决策模型,考察渠道势力变化对供应链研发决策以及企业利润的影响。

从已有研究来看,与上述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供应链渠道势力的研究;另一类是企业研发问题的研究。随着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大型零售商在供应链中地位的上升,供应链的渠道势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5]。传统制造商在供应链具有较强势力的渠道关系逐渐转变为零售商具有较强势力渠道,或制造商零售商渠道势力相当的多种渠道势力共存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者开始考察零售商渠道势力增强对供应链的影响。Choi[6]构造了上游竞争制造商,下游垄断零售商的市场结构模型,发现不同形式需求函数下,渠道势力变化对价格决策以及均衡利润的影响不同。Lee和Staelin[7]对Choi进行了扩展,发现纵向策略性相互作用决定了不同渠道势力下的价格决策和利润关系。Chen Zhiqi[8]探讨了零售商渠道势力增强对零售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零售商渠道势力增强会降低零售价格。Luo Zheng等[9]则考察了上游制造商存在差异化条件下,渠道势力对零售价以及均衡利润的影响。Shi Ruixia等[10]则引入需求不确定性,研究了不确定需求函数下渠道势力的对企业决策以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Wei Jie等[11]分析了渠道势力结构对互补产品定价决策的影响。与这些文献重点关注供应链定价决策不同,张廷龙与梁樑[12]重点研究了渠道势力对零售商销售努力的影响。Choi和Fredj[13]引入了强势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决策,探讨了不同渠道势力结构下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和均衡利润关系。鄢仁秀和汪贤裕[14]考察了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的赊销契约机制。以上这些文献都是在传统供应链背景下展开的,还有一些学者将渠道势力问题引入闭环供应链[15-16]和双渠道供应链中[17-18],进而在这些新型供应链背景下探讨渠道势力的影响。除了上述渠道势力影响的研究外,企业如何应对渠道势力变化以及不同渠道势力条件下供应链的协调问题也是既有研究关注的重点。Geylani等[19]考察了制造商应对强势零售商的策略选择,认为制造商可以通过改变小型零售商的批发价格、服务水平等手段来应对大型零售商渠道势力的增强。Chen Xi等[20]和但斌等[21]认为制造商可以通过开通直销渠道的方式来应对零售商渠道势力。Pan等[22]比较了不同渠道势力条件下批发价格合约和收益共享合约对供应链协调作用的差异。

通过对既有研究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不管渠道势力影响的研究,还是零售商具有较强势力条件下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大都假设企业进行价格决策,较少关注研发、服务、促销等非价格决策。正如引言所述,研发决策是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探讨不同渠道势力下的研发决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此外,研发决策与企业的价格决策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例如,制造商工艺创新研发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可能会导致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下降。所以,忽略研发决策可能会导致企业价格决策不完整,同时也会使得渠道势力对价格决策的影响不准确。综上,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引入制造商的研发决策,以进一步考察渠道势力对企业决策的作用。

在企业研发方面,自Schumpeter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学术界对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与本文相关性最高的是企业最优研发决策以及影响最优研发决策的因素研究。Booyens[23]以及张西征等[24]发现企业自身规模会影响企业的研发决策,Lin Ping和Saggi[25]考察了市场竞争环境对研发水平的影响,发现企业在古诺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研发水平更高。张西征[26]和Vives[27]则分别探讨了企业所有权结构以及产品替代特性对研发的作用。上述研究多借用古典假设,将企业看作利润最大化的黑箱子,与此不同,陈守明和胡媛媛[28],高扬志和冉茂盛[29]则深入探讨了企业内部组织,从组织治理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研发的因素。随着大型零售商在供应链中势力的增强,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零售商势力对制造商研发决策的影响。这些文献多将零售商的渠道势力称作买方势力,并通过批发价格折扣、利润分成等衡量其大小,进而考察零售商买方势力对制造商研发的影响。例如,Battigalli等[30]考察了买方势力对制造商质量创新研发决策的影响,Inderst和Wey[31]通过外部选择价值大小来衡量买方势力,进而研究了买方势力对制造商过程创新研发决策的影响。孙晓华和郑辉[32]的研究发现买方势力对产品研发和工艺研发的影响存在差异。Chen Zhiqi[33]区分了买方势力的表现形式(买方谈判地位、买方谈判地位和谈判能力),发现买方势力对研发的影响取决于研发的类型、买方势力的表现形式等因素。李凯等[34]构建了双寡头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的市场结构模型,发现买方势力对不同类型制造商研发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

虽然这些文献都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供应链渠道势力对研发决策的影响,但是总结起来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出于研究目的需要,这些文献多假设上游是垄断的市场结构。实际上,现实经济中更为常见的是共同代理市场结构(如引言中列举的共同代理案例)。也就是说,上游市场是存在竞争的。竞争本身会影响研发决策,还可能通过渠道势力影响研发决策,所以有必要在上游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探讨买方势力对研发的影响。目前,只有少数文献突破了上游垄断的市场结构假设,比如孙晓华和郑辉[32]和李凯等[34]。但是和以往研究一样,这些文献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以下两点。第二,在上游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已有研究无法引入制造商之间的研发溢出效应。实际上,由于研发人员的流动、有形产品信息渗透等原因,企业的研发往往存在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会对企业的研发行为产生影响。那么,在不同的渠道势力结构下,这种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已有文献没有进行探讨。第三,已有文献多通过价格折扣、谈判势力等方式来对渠道势力进行模型化,这种模型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但是,现实商业实践中,企业除了通过折扣等方式行使其渠道势力外,还会通过主导供应链的决策来体现其渠道势力[6-7, 10]。这是因为具有较强渠道势力的企业往往可以进行优先决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那么,当供应链渠道势力表现为供应链决策领导与跟随时,渠道势力会对供应链研发产生哪些影响呢?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构建共同代理形式的供应链结构模型,并引入研发溢出效应,通过不同决策模式来衡量渠道势力的变化,进而考察渠道势力变化和研发溢出对供应链研发决策以及企业利润的影响。

2 基本模型

假设供应链中存在两家竞争制造商M1和M2,以相同边际成本c生产两种差异化产品y1和y2,并由下游一家零售商R进行销售。现实经济中不同制造商的边际生产成本应该存在差异,本文假设二者边际生产成本相同是为了剔除其他因素对制造商研发决策的影响,重点考察渠道势力和研发溢出的作用。值得说明的是,当制造商边际生产成本不同时,本文的基本结论不会改变。以上所描述的模型结构是对上文共同代理关系的简化,上游两家制造商可以扩展到多家制造商的情况,不影响基本结论。假设制造商和零售商交易时,需要支付固定的单位产品批发价格。除此之外,零售商还需要付出其他的销售成本,如库存成本、管理成本等,假设零售商销售每单位产品需要付出的销售成本为cR。不失一般性,将cR标准化为0。

在市场需求方面,假设产品yi的需求函数为

qi=αi-pi+βpj

(1)

其中i=1,2,j=3-i。pi,qi分别是产品yi的零售价格和需求数量;αi表示产品yi的潜在市场需求规模,且αi>c(按边际成本销售产品时的市场需求大于0);β衡量了制造商之间的价格竞争程度,且β∈(0,1)。从式可以看出β表示制造商j的价格上升一单位,制造商i的需求增加数量。β越大,制造商i的需求增加越多,相应地制造商之间的价格竞争越激烈。

本文考察不同渠道势力结构下,制造商的最优研发决策,为此还需要处理渠道势力的模型化问题。由于企业的渠道势力决定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决策地位,具有较强渠道势力的企业可以主导供应链,进行优先决策;渠道势力较弱的企业,只能进行跟随决策。所以,本文通过以下三种不同决策模型来刻画渠道势力:

1)制造商领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型(记为MS决策模型)

在MS模型中,制造商的渠道势力较强,零售商的渠道势力较弱,制造商是供应链决策的领导者,而零售商只能跟随制造商进行决策。现实经济中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国际大品牌制造商与小型零售商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这种决策模型。

2)纵向Nash决策模型(记为VN决策模型)

在VN模型中,零售商和制造商的渠道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能主导供应链的决策。此时,制造商和零售商同时进行决策。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国际大品牌与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大型零售商的关系就类似于此。

3)零售商领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型(记为RS决策模型)

在RS模型中,零售商的渠道势力很强,而制造商的卖方渠道较弱。零售商可以主导供应链,成为供应链决策的领导者,制造商只能跟随零售商进行决策。现实经济中小型制造商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之间的关系类似于RS决策模型关系。

从MS决策模型,到VN决策模型,再到RS决策模型的转变,体现了供应链中零售商渠道势力的增强。这种模型化渠道势力的方法在以往文献中较为常见,比如Lu等[35],张国兴等[36]。但是这些文献的研究问题与本文不同。

3 不同渠道势力下的研发决策模型

本节重点考察不同渠道势力下,制造商的最优研发决策。由于企业一般都是在财务年度的开始制定本年度的研发投入水平,而企业的价格往往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研发决策相对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契约决策以及下游零售商价格决策来说是一种长期决策。为此,本文假设无论上下游企业渠道势力如何变化,制造商Mi总是首先根据自身利润最大化制定最优研发水平xi。其决策可以表示为

(2)

其中πMi是制造商Mi与零售商交易时获得的利润,ΠMi表示除去研发成本C(xi)后,制造商Mi获得的净利润。

在研发决策以后,制造商制定批发价格wi,零售商决定产品yi的零售加价ρi,yi最终的市场零售价格则为pi=ρi+wi。但是,不同渠道势力下批发价格决策和零售加价决策顺序不同,所以以下分类进行讨论。

3.1 MS决策模型

在MS决策模型中,制造商具有较强的渠道势力,可以进行优先决策。而零售商的渠道势力较弱,只能跟随制造商进行决策。给定制造商Mi的批发价格wi,零售商R的决策可以表示为

(3)

(4)

制造商Mi预测到零售商的反应以后,根据自身利润最大化确定最优的批发价格wi, 其决策可以表示为

(5)

可以求得均衡时制造商Mi的利润为

(6)

将式代入式可以解得在MS决策模型中制造商Mi的最优研发水平为

(7)

其中Km=6+3βλ-β2-β2λ2-β3λ,Tm=2β+2λ-βλ2。

3.2 VN决策模型

在VN模型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渠道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能主导供应链的决策,所以制造商和零售商只能进行同时决策的纵向Nash博弈。

制造商Mi的决策可以表示为

(8)

零售商R的决策可以表示为

(9)

可以验证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都满足,进而可以解得均衡时制造商Mi的利润为

(10)

将式代入式可以得到VN决策模型下制造商Mi的最优研发水平为

(11)

其中Kn=21+10βλ-β2-4β2λ2-2β3λ,Tn=6λ+3β-4βλ2+2β2λ+β3。

3.3 RS决策模型

在RS决策模型中,零售商的渠道势力较强,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进行优先决策,而制造商只能对零售商的决策做出反应,进行跟随决策。给定零售商边际利润ρi的决策,制造商Mi的决策可以表示为

(12)

可以解得制造商Mi的反应函数为

wi(ρi,ρj)=2αi+βαj+(2+β)c-(2-β2)ρi+βρj-2(xi+λxj)-β(xj+λxi)/(2-β)(2+β)

(13)

零售商预测到制造商Mi的反应以后,根据自身利润最大化制定边际利润ρi,其决策可以表示为

(14)

解得RS决策模型中制造商Mi的利润为

(15)

将式代入式可以得到RS决策模型下制造商Mi的最优研发水平为

(16)

其中Kr=14+3βλ-3β2-β2λ2-β3λ,Tr=6β+2λ-βλ2-β3。

4 结果分析

本节对前一节中制造商的最优研发决策以及均衡时的利润进行分析,一方面比较不同势力条件下最优研发水平和均衡利润的大小;另一方面探讨不同渠道势力条件下溢出效应对企业最优研发决策的影响。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本部分假设α1=α2=α,即制造商M1和M2的潜在市场规模相同。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假设并不会影响基本结论,我们将在下一节的灵敏性分析中进行具体说明。

4.1 最优研发决策分析

比较不同渠道势力下制造商的最优研发水平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1表明,在MS决策模型中制造商的研发水平最高,在RS决策模型中的制造商研发水平最低,也就是说随着零售商渠道势力的增强(制造商渠道势力的减弱),制造商的最优研发水平降低。从直觉上来说,制造商的研发决策取决于研发的预期收益和研发成本,在不同的渠道势力下,给定任意的研发水平,制造商研发预期收益不同,研发预期收益高时,制造商愿意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反之亦然。在MS决策模型中,制造商具有较强的渠道势力,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获得更多的预期收益,从而研发水平较高。而在RS决策模型中,制造商的渠道势力较弱,只能跟随零售商进行决策,所以其预期收益相应较低,进而导致了研发水平较低。由此可见,下游零售商渠道势力的增强(即制造商渠道势力的减弱)降低了制造商的研发激励。

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结论有所不同,Inderst和Wey[31]认为零售商的兼并会增强其在供应链中的势力,进而会提高制造商的研发激励,其机理在于制造商通过提高研发水平可以降低零售商的外部选择价值。类似地,孙晓华和郑辉[32]也通过下游企业数量变化来衡量零售商的渠道势力,认为渠道势力的增强会降低制造商工艺创新水平。但是这些文献都假设零售商势力增强不会改变供应链决策模式,而实际上零售商渠道势力的增强往往表现为零售商能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可以进行优先决策。从这一角度来说,本文的结论是对已有研究的一个补充。

此外,这些文献都没有考虑研发的溢出效应。通过分析不同渠道势力下,研发溢出效应对制造商最优研发决策的影响,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2:存在临界值0<βΘ1<βΘ2<1,

图1 不同条件下溢出效应对研发水平的影响

命题2背后的机理可以进行如下解释。研发的溢出效应会对制造商研发决策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第一,由于溢出效应是双向的(制造商i的研发会对制造商j产生溢出,同时制造商j的研发也会对制造商i产生溢出),所以任一制造商都能从竞争对手的研发中获得额外收益(这里的额外收益定义为制造商从竞争对手研发中获得的收益),溢出的双向性导致了额外收益的双向性。从这一角度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制造商愿意提高研发水平,进而增强这种额外收益(对手研发水平越高,额外收益越大)。第二,溢出效应的存在也会使得竞争制造商的边际成本下降得更多,进而会增强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降低自身竞争优势,从这一角度来说,溢出效应的存在会降低制造商的研发激励。当市场中的竞争程度较弱时,第一种影响占主导地位,所以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强制造商的研发水平提高。考虑一种极端情况,假设市场竞争程度为零,制造商各自垄断市场。此时,溢出效应只有第一种影响,制造商的研发激励始终会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加而提高。当市场竞争程度较强时,第二种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所以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加,制造商的研发激励降低。当竞争程度取中间值时,这两种影响都会发挥作用,此时的研发水平则取决于溢出效应的大小。

关于研发溢出效应对企业研发决策的影响以往有很多文献进行了探讨,Spence[37]认为溢出效应使得新技术知识无偿地流入到竞争对手,进而会降低溢出方的研发激励。孙晓华和郑辉[38]则认为溢出效应对企业研发决策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本文的研究则表明,溢出效应对研发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程度,而且这一结论在不同渠道势力结构下都成立。

4.2 企业利润分析

比较不同渠道势力下制造商的利润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图2 制造商在不同渠道势力条件下的利润关系

关于不同渠道势力下企业的利润关系以往也有很多文献进行了研究。例如Choi[6]构造了在与本文类似的市场结构模型,发现制造商的利润与其渠道势力正相关。但是Choi假设制造商的成本是外生的,没有考虑其研发决策。本文的研究表明当内生制造商的研发决策时,这一结论只有在制造商竞争程度小于某一临界值才成立。Lu等[35]在Choi的基础之上,引入了制造商的服务决策,发现不同渠道势力下的利润关系与服务对需求的影响系数有关。本文可以看作是对Choi[6]和Lu等[35]的进一步扩展,如果考虑制造商研发水平,那么不同渠道势力下制造商的利润关系还与研发的溢出系数有关。

推论1表明:随着零售商渠道势力的增强制造商的利润降低,这一结论符合现实情况。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开始抱怨大型零售商对上游的压榨越来越强,导致上游制造商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降低了制造商的研发激励,恶化了制造业整体竞争力。那么,如何来应对这些问题呢?一方面制造商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降低对零售商的依赖程度,提高自身渠道势力。现实经济中很多规模较大的制造商(Nike、HP、李宁等)也都已经开始自建渠道[39-40],但是,小规模制造商开展自建渠道的能力依然较弱。互联网销售的发展为小型制造商开展直销渠道提供了基础,为此,小型制造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网上销售渠道,提高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增强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促使二者之间的交易模式由非合作转向合作也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

其次,比较不同渠道势力下零售商的利润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4:

图3 零售商在不同渠道势力条件下的利润关系

命题4的结论表明,虽然竞争程度和研发溢出系数决定了不同渠道势力下零售商的利润关系,但是二者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当竞争程度适中时,零售商的利润关系与研发溢出系数无关。只有在竞争程度较强和较弱的情况下,零售商的利润关系才取决于研发溢出系数。这一结论与以往的研究存在差别,Choi[6]认为在非线性需求的情况下,零售商在制造商具有较强渠道势力情况下的利润最高,在自身具有较强渠道势力下的利润次之,在渠道势力相当时的利润最低。这一结论恰好与图3中空白区域的结论相反。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本文使用了线性需求函数形式,而Choi使用非线性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可能在于Choi没有考虑制造商的研发决策问题。

从推论2可以发现,零售商在MS模型下的利润最低,这从理论上说明了为什么许多大型零售商都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势力。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推论1我们还可以发现制造商和零售商在VN模型下的利润都高于在RS模型下的利润,这说明制造商和零售商在不同势力条件下的利润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这一结论为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说明通过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促使零售商放弃在供应链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的提高。现实经济中,沃尔玛和宝洁之间的合作正体现了这一点。在沃尔玛和宝洁的早期合作中,沃尔玛并没有将宝洁当作合作者,而是作为竞争者,想尽方法迫使对方降低批发价格,要求宝洁服从自身的价格体系安排[41]。这实质上是沃尔玛在争夺供应链优先决策权,但是这种行为导致了二者合作关系的破裂,带来了供应链绩效损失。在后来的合作过程中,沃尔玛放弃了与宝洁的敌对,进而转向了合作,加强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宝洁同时制定最优的决策,进而使得二者的利润都得到了提高。

5 灵敏性分析

前文假设制造商的潜在市场份额相同,考察了不同渠道势力下制造商的研发决策以及均衡的利润关系。现实经济中,与零售商进行交易的制造商往往在自身规模、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上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不同制造商的潜在市场规模存在差异。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的制造商,拥有的消费者群体就越多,潜在市场份额就越大。反之,潜在市场份额则越小。那么,当制造商的潜在市场份额不同时,原有的结论还是否具有稳健性?本节就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

不妨假设制造商M1的潜在市场份额大于制造商M2的潜在市场份额,即制造商M1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都优于制造商M2。不失一般性,令α1=1.2,α2=1。此外,假设制造商的边际生产成本c=0.5,价格竞争程度β=0.4,进而可以模拟出不同渠道势力下,制造商M1和制造商M2的最优研发水平,参见图4。

图4 制造商最优研发水平

其次,考察潜在市场份额变化对命题2的影响。仍然令α1=1.2,α2=1,c=0.5,可以得到不同情况下溢出效应对研发决策的作用,如图5和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渠道势力下,研发溢出效应对研发水平的影响与竞争程度有关:当竞争程度小于某一临界值时,随着溢出系数的增大,制造商最优研发水平提高;当竞争程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随着溢出系数的增大,制造商最优研发水平降低;当竞争程度取中间值时,随着溢出系数的增大,制造商的最优研发水平先提高后降低。这一结论与命题1和图1所示的结论相同,也就是说制造商潜在市场份额的变化不会影响命题2的基本结论。

图5 溢出效应对制造商M1研发决策的影响

图6 溢出效应对制造商M2研发决策的影响

再次,分析制造商潜在市场份额变化对命题3的影响。图7和图8分别给出了α1=1.2,α2=1,c=0.5时,制造商在不同渠道势力下的利润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制造商潜在市场份额变化时,命题3的基本结论仍然稳健。

图7 α1=1.2,α2=1时制造商M1的利润关系

图8 α1=1.2,α2=1时制造商M2的利润关系

图9 α1=1.2,α2=1时零售商的利润关系

6 结语

本文在共同代理的供应链模型下研究了渠道势力和研发溢出效应对制造商研发决策以及供应链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商在MS决策模型下的研发水平最高,在VN决策模型下的研发水平次之,在RS决策模型下的研发水平最低,也就是说零售商渠道势力的增强降低了制造商的研发水平。研发溢出效应对研发决策的影响取决于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程度:当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程度较弱时,随着研发溢出效应的增强,最优研发水平上升;当制造商之间的竞争较强时,随着研发溢出效应的增强,最优研发水平下降;当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程度取中间值时,随着研发溢出效应的增强,最优研发水平呈倒U形变化。不同渠道势力结构下,溢出效应对研发决策的影响类似。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不同渠道势力结构下,供应链企业的利润关系主要取决于制造商竞争程度和研发溢出系数。

猜你喜欢

势力零售商制造商
UP!00后新势力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欧亚篇)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美国篇)
完形填空两篇
LINE FRIENDS:从“卖萌”的零售商转型IP创意公司
受挫的汽车制造商在通向全新未来的十字路口止步不前
批评新势力 桫椤
批评新势力 张定浩
零售商都在做自有品牌化妆品,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高通24亿美元收购芯片制造商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