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消费增长趋势及其影响

2019-06-03余茂军窦瑾张淑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内外安徽影响

余茂军 窦瑾 张淑娟

关键词:国内外;消费趋势;安徽;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5日

一、国外消费增长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并随着工业规模化、批量化,消费产品日新月异、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概念日渐丰满,消费领域持续拓展、消费方式持续创新。总体来看,美国、日本消费发展受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家庭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共同推动,呈现出较为相似的演化特征,都经历了“大众消费、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消费、理性简约消费”三个阶段,遵循从大众到个性、到理性。受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口变化、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各国消费在“内在动力、消费内容、消费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美国百年消费。美国消费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经历“大众消费时期、品质化消费时期、理性消费时期”三个阶段,完成从“禁欲主义”到“消费主义”的彻底转变,收入水平、信贷条件成为影响消费增长核心因素。工业革命以后,美国居民消费率快速提升,20世纪50年代已达到60%,并长期维持在60%~70%,2008年金融危机前达到70%水平。

1、大众消费时期(1920~1960年)。1920年美国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社会商品高度繁荣、居民收入显著改善、消费信贷广泛普及,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收音机和电视机快速普及,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从1920年87辆提高到1967年500辆,电影成为十大主要行业之一。消费逐渐成为全社会一种时尚观念,由上层社会逐渐向大众化发展,消费领域呈现高度繁荣景象。

2、品质化消费时期(1970~1980年)。这一时期,美国富有家庭物质财富大幅增加,品牌和艺术收藏品消费快速上升。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知识技能的“雅皮士”消费群体诞生。女性就业人数和比例显著增加,带动服装、珠宝为主的品质消费需求爆发。

3、理性消费时期(1990年至今)。1988年美国基尼系数突破警戒线(0.4)并持续攀升,90年代初20%高家庭收入户占全美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5%,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消费预期下降,传统高端奢侈品消费向轻奢品牌转化,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群体,更加看重商品的性价比。

(二)日本消費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面恢复,日本大众消费全面崛起,之后经历了从大众到个性、从奢侈到理性,形成“大众消费崛起、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消费、理性简约消费”三个阶段。

1、大众消费崛起阶段(1950~1960年)。这一阶段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1968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10,735国际元,“人口稠密一代”开始涌入城市就业,“新中产阶级”崛起,以家庭为中心的大众消费时代到来,1972年家庭“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阶段(1970~2004年)。1971年以后,“新人类”逐渐成为消费主体,消费率呈现持续提升态势,直到2000年前后稳定在60%左右。随着教育水平提高、社会制度健全,女性进入职场,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消费由家庭为主向个人为主转变,收入增长带动高品质消费,消费呈现个性化,进入“标志迷恋”时代。

3、理性、简约消费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日本首次出现总人口负增长,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经济持续疲软,消费呈现出理性、简约、回归自然等特征。随着“人口稠密一代”逐渐老去,“新新人类”成为消费主体,消费表现出对简约风格的追求,同时对自然、环保、去工业化的重视程度也日渐增强,无印良品、优衣库作为日式消费风格的代表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我国消费增长趋势

就现代意义上的消费而言,我国与美国、日本比较,虽然社会制度、历史人文等不同,但消费阶段特征和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978~2011年,国内大众消费崛起。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收入显著改善;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国家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扩大内需,拉动消费,随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三大刺激政策直接推动消费爆发式增长,电视、洗衣机、冰箱保有量大幅增加。至此,以家电为代表的批量化生产的耐用消费品得到普及,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97.2%、135.2%、97.1%,接近美国、日本第一消费阶段末期水平(90%),大众消费基本完成。2012年至今,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消费阶段。这一阶段消费群体更迭,第一阶段消费主力步入中老年,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体,消费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等特点,制造能力跃升、电商发展等进一步满足消费欲望,消费升级逐步呈现,对品质的要求高于以往,奢侈品普遍进入三四线城市、健康环保产品受到追捧。总体来看,我国消费处于美国、日本第二消费阶段初期,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趋势明显,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转变。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引领下,“理性、共享、简约”等反映国外第三消费阶段特征的消费也在加速发展。

(一)人口结构改变,消费市场更加细分

1、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65岁及以上人口持续增多,社会老龄化加速到来。2017年,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1.4%,老年抚养比达到15.9%,上升势头均持续加快。此外,高出生率的50后、60后逐步步入中老年时期,未来老龄化增长势头不减。老龄化催生老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老龄人口在消费心理、消费倾向等方面有着与其他年龄群的显著差异,追求安全性和实用性,消费以实用、方便、安全为主,食品、医疗、保健等需求较大。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老年人群在文娱活动、旅游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在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逐渐增加,需求结构细化,需求层次提高。

2、新生消费者加速崛起。目前,80后、90后、00后逐步成为消费主体,他们出生、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物质条件大幅改善,具有比父辈更高的消费倾向,对信用卡、消费信贷的接受程度也远高于长辈,消费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一方面更加追求个性化、自我的消费方式,出现了更多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这些个性化需求通过互联网工具的连接,群体的圈层化更加明显、圈层“规模”越来越小,形成了一个个基于兴趣爱好等划分的小圈层;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生产组织效率提升,有效满足了这些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3、家庭人口结构小型化。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人口从1981年的4.2人减少到2017年的不到2.5人左右,平均每户就业人数从2.4人减少到1.49人;农村家庭从1980年的5.5人降至2017年3人以下。同时,空巢家庭、单身贵族、丁克族等现象已经较为普遍,传统家庭结构不断受到颠覆式冲击。家庭结构的典型性变化,带来家庭消费模式的巨大变化,从“大众消费”走向“个性消费”,传统的大众消费必须走向精准消费,以更好地服务细分家庭目标市场,针对不同的家庭类型和家庭结构的需求进行消费品的准确定位。

(二)加强技术创新,新兴消费层出不穷

1、信息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国内新兴消费热点。2018年,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印发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在消费领域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到15万亿元。未来,一方面基于个人的信息消费空间巨大,包括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传统领域产品,可穿戴、AR/VR、无人机等新兴领域产品,智能健康养老服务,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具有较大市场;另一方面基于企业的信息消费空间有待挖掘,包括工业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企业上云等领域。

2、网络进步带动新模式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网络应用得到大幅普及,互联网普及率从2002年的4.6%快速提升至2017年的55.8%,网民规模从0.59亿人激增至7.7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亿人。目前,互联网技术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以电商为代表的消费新模式快速成长。2017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29.2万亿元,其中,网络购物达到7.2亿元;快递业务量从1990年的300万件增至2017年的400.6亿件;工农中建四大行手机银行用户达到8.69亿用户,其中支付宝用户达到5.2亿人,移动支付占比达82%。

3、融合共享催生新业态涌现。随着技术创新、消费升级持续推进,融合与共享理念将深入变革消费方式,催生消费新业态的出现。融合既包括消费模式的融合,也包括消费业态的融合,传统消费模式与新兴消费模式融合,传统消费业态与新兴消费业态融合。以商业综合体为例,从第一代满足生活必需品的百货商场,到第二代以吃喝玩乐一站式服务为主的MALL,再到第三代体验式新型商业综合体模式,以往消费模式只有融入新业态、满足新需求才能持续发展。共享属于第三消费阶段的消费理念,近年来,国内共享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为代表的新业态迅速扩大,共享的消费理念得到推广并被接受,无人超市、无人商店等新业态有望持续出现。

(三)统筹区域发展,多种消费阶段并存

1、一、二线城市引领消费升级。得益于技术创新、居民收入、人口规模等方面优势,一二线城市基本处于发达国家消费第二阶段的中后期,并出现部分第三消费阶段的部分特征。目前,一二线城市引领着国内消费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升级,逐步向更高层次消费需求拓展;西安、重庆、成都、南京、厦门等地均提出,以推动消费升级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国内消费升级;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消费也由一二线城市向中小城镇地区扩散传播。此外,近年来,共享、理性、简约的第三消费阶段的特征在一线城市出现,并在二线城市得到快速传播,引领着新兴消费理念的形成与普及。

2、中小城镇升级需求加速扩容。目前,广大中小城镇消费处在第二消费阶段初期,消费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需求持续释放,整体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商品消费向中高档升级、服务消费向提质增效升级。服务消费开始进入居民生活中,如旅游消费被广大中小城镇居民接受,旅游出行成为较为普遍的风潮,持续催生节假日旅游火暴;对健康环保等消费需求增加,大健康产业规模仍然不能满足群体需求;在电商的快速推动下,对高品质商品消费的需求较以往增多,海淘熱、代购潮不断拓宽商品消费升级范围;交通方式的优化为境外消费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境外抢购潮等消费持续扩大。

3、乡村地区商品消费日趋繁荣。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处在第一消费阶段末期,面临着大众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有着广阔的大众消费品市场。2018年,前8个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645亿元,增长10.4%,比城镇快1.3个百分点;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带动下,农村网上消费加快发展,网上零售额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乡村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也为乡村消费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保障,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能力不足、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广大农村消费市场将得到充分挖掘,乡村将成为消费新的重要增长点。

三、国内外消费增长趋势对安徽的影响

2013年,安徽省人均GDP达到5,116美元,超过美国、日本进入第二消费阶段标准;同时,彩电、洗衣机、冰箱普及率为122.2%、89.1%和91.2%,超过日本第二消费阶段初期水平,进入美国品质化阶段、日本个性化与高端化阶段。当前,发达国家理性、简约、共享消费趋于明显,国内总体进入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时期,国际国内趋势叠加影响安徽省消费升级。

(一)引领消费新理念形成。经济水平是消费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理念的形成。国内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等趋势在发达省份起步早、层次高,引领着安徽省消费新理念的形成发展;发达省份个性消费理念率先形成并通过媒体、人员交流等多途径传播扩散,对推动安徽省个性化消费理念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消费水平差距明显,新消费理念多由发达省份引领、传播、扩展形成。此外,共享、简约等新理念也多由发达地区传播扩散形成。

(二)带动消费新业态涌现。消费新理念的形成催生消费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并持续推动新兴消费领域的壮大。国内发达省份率先发展的消费新业态通过互联网、媒体等多渠道向外扩展,拓展国内市场、抢占市场渠道、率先形成品牌。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电商由发达省份兴起,引领国内电商的快速发展,对安徽省相关业态发展产生带动作用;目前,线上线下融合化发展的趋势又在不断催生安徽省更多新业态的形成。近几年来,由一线发达城市率先发展的城市马拉松成为安徽省消费新业态,2018年,合肥、池州、亳州、六安、肥东、界首、大圩等多地均举办马拉松赛事,形成市县乡多级层面马拉松赛事。

(三)激发消费新供给发展。消费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对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份额,对安徽省消费品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激发创新消费品的供给。一方面传统市场迎来新晋品牌的竞争,老品牌面临挑战,需要顺应消费升级,对产品进行创新,满足消费需求,安徽省美的、海尔等传统品牌家电,只有不断升级消费产品才能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兴品牌需要“高度细分、专注极致、有流行度”,通过极致专业方式切割大品牌的市场,省内以三只松鼠为代表的新兴品牌需要继续专注极致、创新模式,才能抢占消费供给细分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雪鸿.20世纪50-60年代郊区化影响下的美国大众消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日本)三浦展.第四消費时代[M].马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

[4]郑震.大众消费中的实践理性——兼论社会学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8(1).

[5]曹虹剑,罗能生.个性化消费与模块化生产[J].消费经济,2007.23(1).

[6]刘长庚,张磊.新时代消费发展需推动消费量质齐升[J].消费经济,2018.34(4).

[7]依绍华.从发达国家消费发展规律看中国消费变化走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0).

猜你喜欢

国内外安徽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国内外眼视光学对比研究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国内外教师教育网站建设与应用比较研究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