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研究

2019-06-03李翠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应用型人才新时代

李翠梅

[提要] 新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民办高校在此背景下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体制灵活的优势,着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比较优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2月25日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较大,包括经费来源、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等。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实现自我突破的重大挑战。

一、新时代发展特征

(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将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构想变成了现实。高等教育工作者是科技进步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在科技进步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者从未缺失过,一直都在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提供基础科研工作的智力支持,参与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也在运用科技成果,包括硬件和软件,深耕教育工作。

科学技术带来的改变往往是颠覆性的,高等教育如何在颠覆性的科技变革中寻求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科学技术时刻为生产、生活提供新的便捷服务、更高质量的产品,高等教育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只会培养“明日黄花”。例如,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在快速地改变着生活,这是不可逆转的,是不以个人意志和意愿为转移的。跟上科技变革步伐的组织或个人就在竞争中获利,不能跟上科技变革步伐的组织或个人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是明显而又残酷的现实。以往是以连续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来适应较为稳定的生产力水平,现在是以不断变革的生产关系来适应快速提升的生产力水平。所以,每次科技变革都意味着机遇和挑战,甚至是机遇和灾难同时到来。从教育部不断更新的专业目录就能看出,很多被时代淘汰的专业已一去不返,同时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层出不穷。

(二)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伴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必然趋势,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在这种原动力的驱使下,产品和服务数量更丰富、品种更多样、质量更高端。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势必需要更专业的人才,更具有“工匠”精神的精英。

如何培养提供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人才是困扰高校的难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以往人们的需要是“拥有”,社会主要矛盾是解决供给数量短缺的问题;现在人们的需要是“高质量拥有”,社会主要矛盾是解决供给质量短缺的问题。那么,人才培养也要随之而变,以往是让学生“拥有知识”,解决从“不会”到“会”的问题;现在要让学生“高质量拥有知识”,解决从“不会”到“精尖”的问题。很显然,高校的挑战更大,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更多,需要付出的成本也会更高。教师必须从“教会了”到“教透了”转变,这一个转变是高校系统变革的最终端的体现,这需要高校全方位改革,否则缺少硬件和软件支撑的教师,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创新成为发展核心动力。创新的本质是“变”。在简单稳定的环境下,组织或个人都可以以重复性的活动维持长期的增长,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组织或个人必须以变革来实现短期的增长,然后再变革。创新成为发展核心动力是必然趋势,因为人们所面临的环境愈趋复杂多变,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世界各种事物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创造了数不尽的新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使相关联的事物产生了连锁反应。所以,一切都在快速的变化之中。唯有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产生才能将原本较多的旧事物替换掉,一轮接着一轮,兴衰更替,永不停歇。

创新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以点带面的全面革新。当今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个小的创新点,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连锁效应。每个组织或个人都要积极应对可能的创新,要不断学习,即使不是创新的推动者,也要能适应创新,成为创新的受益者,而不是创新的淘汰者。这就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无尽的挑战,现在所教的知识是否很快被新事物取代,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现在所教的知识与未来的创新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此背景下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的机遇

新时代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但也有机遇,特别是为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充分发挥体制灵活优势,适应社会变革需求。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是体制灵活,要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所谓体制灵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市场更贴近;二是决策更高效;三是管理更灵活。与市场更贴近,体现在民办高校是民营资本投资,自身带有市场经营主体自负盈亏特征,与依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运行机制与其他市场主体相似,必须经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配备等都需要与市场紧密相连,才能得到良好的市場反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依靠财政经费的公办院校有着本质区别。民办高校更应顺应市场规律,否则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决策更高效,体现在审批程序少、自主性强,受体制框架约束少,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效益性,抓住市场重大机遇,向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强烈、公办院校反应较慢的领域多投资,科学制定市场定位,确定发展目标,选择高效市场策略,培养与市场无缝衔接的高校毕业生。管理灵活性,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可以体现民办院校不同于公办院校的体制特征,“不拘一格选人才”,可以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课题”的选人机制,而是真正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切以经得住市场检验为准则,选拔有能力、会教授、高精尖的人才队伍,这是民办高校最大的也是最具有操作性的优势。

(二)实事求是地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精尖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重点抓教学和科研两大工作。论文、课题是教师评职称、晋级的必要条件。所以,无论是否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各个高校都在强调科研,而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评职称和晋级,对于没有科研优势的民办高校,在科研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会造成目前很多公办院校存在的问题,即重科研、轻教学。这是职称、晋级唯论文、唯课题指挥棒导致的必然结果,一批一批低质重复的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对学术和实践的作用微乎其微,不仅不能推动社会发展,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最后只有获得政府支持的高校才能够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而缺少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民办高校若也走同样的发展道路,结果将是既竞争不过公办院校,又不能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后还会遭到市场的淘汰。所以,民办高校应抓住顺应市场规律这个硬道理,实事求是发展应用型教育,着力抓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深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补齐市场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短板,切实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精尖应用型人才,在市场中打拼本就是民办高校生存机制的本元,这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

(三)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解决实际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有种超凡脱俗之感,高校常被称为“象牙塔”,与实践需要,与社会发展脱节越来越严重。高校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纵向课题,这属于间接参与,且不论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就课题被运用于实践的比例而言,是微乎其微的,最后产生的效果也是少之又少。高校中的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教室中接受老师的口传式教育,很难形成实践问题导向的教育,这必然导致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强的弊病。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痛点,也是个难点。这些痛点和难点的解决并不一定需要太高的经济成本,而是需要很强的战略胆识和改革魄力。与市场主体、与社会实践主动对接,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教育体系,这对高校领导和老师都是巨大的挑战。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真才实学,需要真本领,这是教育和实践结合的产物,也是检验高校教育成果的最佳方式。民办高校具备体制优势,可以先行改革尝试,成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创新的方向。

(四)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拓展发展机会和视野。对外合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合作,特别是与市场经营主体合作,这是民办高校走市场化道路的必经之路;二是与国外高校或其他单位合作,拓展国际化视野。民办高校不能关起门办学,要与社会其他组织展开交流合作,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市场发展走势,这样才能明确办学方向,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才能实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全球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要主动拥抱世界,积极汲取国外高校教育的新经验、新模式,特别是国外民办高校的成功办学经验。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体制灵活的优势,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力量发展符合市场规律、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在教学、对外合作方面加大投入,深入社会实践,与市场经营主体加强合作,探索能解決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寻求自身发展。

民办高校能否抓住新机遇,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一是民办高校是否具有突破体制的魄力;二是民办高校能否找准定位;三是高校改革是否给民办高校更大的自由度;四是公办高校是否会对民办高校形成竞争威胁。可对这些问题跟踪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6.5.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应用型人才新时代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