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影响
2019-06-03苏琳戴万亮王乐李大庆
苏琳 戴万亮 王 乐 李大庆
[提要] 能否真正实现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将决定着辽宁省“十三五”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20年远景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质量。如何提高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转型升级的根本原因。从创新网络的构建与维护、构建知识转移的畅通渠道与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落实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以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辽宁沿海经济带转型升级研究”(编号:L16AGL001);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编号:L16AJY001)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8日
一、引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再次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他多次强调新常态下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历史经验表明,创新从来都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的关键。能否真正实现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将决定着辽宁省“十三五”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20年远景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质量。
《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辽宁国家级自贸区等与辽宁有关的战略布局,都把创新驱动作为基本要求。以“创新”思维统领政策规划,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部门经济管理的抓手。
二、创新驱动力不足是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转型升级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受限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企业面临着“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困扰;另一方面学研机构的创新只能“顶天”不能“立地”,只能是实验室里面的完美实验,不能转化为有效生产力。如何提高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转型升级的根本原因。
(一)创新驅动的紧迫意识不足,大众创新氛围不浓。全社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意识普遍增强,但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激励创新、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制约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企业对开展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认识不够,更多地习惯于粗放型外延扩张,敢闯、敢冒、敢拼的精神还不够强烈,新旧动能转换仍十分缓慢。
(二)现有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现行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和要求,一些问题、痼疾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充分释放,抑制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创新中的“肠梗阻”现象,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障碍。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条件还比较欠缺,还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平台不足、人才不足、成果不足的情况,科技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现行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在支撑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主要处于中低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链重复建设,创新链并未成形。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还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沿海城市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缺少互补性。精细化工产业、船舶及配套产业、港口早已遍布各个城市,每个城市的特色产业不够鲜明。沿海城市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各自为政,协同发展程度不足。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推动主体,各市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点”上,“重节点开发,轻一体发展”现象突出,一体化进程推进缓慢。
(四)区域互动有待加强,对外开放的维度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挖掘。一方面开放质量不高。引进外资的质量相对较差,很多项目投资额度小,企业生命周期短,科技含量不高;真正签约落地的大项目非常少,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强的世界顶尖企业并不多;走出去的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投资额度相对较低,驻外机构以贸易为主。另一方面区域互动缺乏实质性进展。虽然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东北腹地、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目前区域间的实质性合作还比较少,区域合作与互动主要表现在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上,在经济项目上的合作除了企业间正常商业关系外,政府层面之间操作并不多,大都处于概念和战略思维层面。
(五)产业技术路线不明确,创新重点不突出,技术标准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产业存在发展方向不明确、技术创新与市场脱轨,急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过于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也缺乏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由于劳动密集行业的企业在技术积累、技术选择能力、技术服务条件、资金积累能力等方面都极度缺乏,因而通过企业资本转投来实现产业升级、让出低技术产品市场空间的情况很少出现。由于工业各行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而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相应不高,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积累能力、投资能力和R&D的投入能力。很多企业在参与标准化活动中看重的只是署名,忽视了通过标准制订获得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的重要作用。在应用上,思路还比较狭窄,更多的还局限于生产技术领域,而在公共决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还不习惯于用标准的手段来解决程序性和规范性问题。
三、以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增强紧迫意识,培育创新氛围。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成为驱动辽宁沿海经济带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持续升温、升级的动力不仅仅是政府,还有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人才,只有燃起政产学研发动机,以创新为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无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是驱动辽宁沿海经济带转型升级的实践途径,刻不容缓。
(一)基于关系嵌入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与维护。第一,整合协同创新各方利益诉求,特别是引导学研机构对市场导向的关注,真正做到技术为经济与社会服务;第二,更新各方的知识结构,加强双方交流,组织学研机构人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并邀请企业高管进入学校讲学;第三,树立正确的协同创新观念,实现协同创新主体间价值观的融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往更为高级的阶段发展;第四,搭建沟通平台,大力开展溝通交流,使得商业文化与学术文化更多的碰撞、磨合与渗透,实现协同创新文化的融合。
(二)加大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奖励力度,构建知识转移的畅通渠道与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存在的关键意义在于各主体间的知识转移与知识扩散,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在运行机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质在于知识转移、扩散与创新。基于价值链模型,知识转移可细分为知识选择与溢出、知识获取、知识挖掘、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等五个维度。应该从这五个阶段加大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奖励力度,构建知识转移的畅通渠道与激励机制,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合作意愿与创新意识。从企业一方来看,要树立长远的战略意识,积极投资高精尖技术而非过分追求短平快;从学研机构一方来看,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引导科研人员关注地方经济对技术的迫切需求,积极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氛围。产学研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力量很难维系。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战,严重限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与效率。在这样的情境下,迫切需要政府能够从法律法规、利益分配、协调保障等领域提供帮助与支持,实现由“产学研协同创新”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转变。第一,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各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出台有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的法律法规;第二,地方政府可以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降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风险;第三,地方政府可以从税负减免、直接研发投入、商业银行贷款等构建资金保障和风险控制,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落实国家、辽宁省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以沈阳、大连和锦州三个中心城市的学研机构为主体,面向产业技术需求,通过协议创新、联盟创新、合资建厂、科研成果出售、教师创业等多种形式切实为地主方经济发展服务。鼓励高校在企业内部建立研发机构,形成由企业出题,高校科技人员与企业共同解题,再由企业进行检验的科技创新模式。鼓励学研机构联合在沿海6市的产业园区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针对园区内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
[2]曹福毅,孙勇,李智.辽宁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3).
[3]夏丹.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