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
2019-06-03刘平芳
刘平芳
摘 要:情景模式教授是指講师在认真分析教学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对课文中出现的场景进行还原,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本文以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创作的短片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为教学案例,对情景模式教授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景描述性很强的短篇故事,讲述了父亲在地震后进行38小时的挖掘最后成功就出自己儿子的故事。该文对于人物的动作、形态都有很多细致性的描述,符合情景模式教授的内容要求。本文论述了该文的教学案例,并展开对情景式教学的思考,以期为行业内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作为父亲的责任感与坚韧以及作为孩子对于父亲的信任与顽强。
(2)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对学生进行情绪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部分细节描写的重点讲述,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情感表达能力,培养细节描写的写作思路模式。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体悟父爱的伟大,感受父亲为了营救孩子不顾他人劝阻的坚韧意志。
(2)帮助学生树立细节感染的写作思维模式。
三、教学案例
(一)情景预设
老师采用问题的方式提出学习内容的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语文课上要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同学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可以让你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的事情呢?同学们可以先和前后左右附近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如果可以的话稍后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的妈妈每天都会帮我做好吃的。
生2:我爸爸会给我买我想要的玩具。
生3:每次我生病不舒服,爸爸妈妈都会很担心,他们会一直照顾我直到我恢复健康。
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父爱、母爱的具体事例进行讨论与分享,对于父爱、母爱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便于文章的理解。
(二)情景渲染
师:好的,从刚才的讨论结果来看,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的关爱,不过,我们这次要学习的课文并不是来源于日常生活,而是在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我们先看一下有关地震的视频,对文章发生的背景进行一下简单的了解。
使用多媒体播放设备,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向学生详细地描述地震的发生以及展示地震灾害的可怕性,让学生对于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基本的了解,渲染一种凝重的教学氛围[1]。
(三)学生默读全文
师: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地震是非常可怕的,首先遭遇地震的生还可能性不高,而且时间越长,人员生还的可能性也越低,人们经过一定时间以后常常会放弃救援。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父亲是怎么救出自己的儿子的呢?现在大家自己默读一下课文,同时,用铅笔勾出你自己认为可以体现细节的语句。
留出5至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并在默读时使用铅笔,对自己认为可以表现出父亲疲惫的语段进行勾画,同时锻炼学生对于细节描写语句的识别能力[2]。
(四)教师配合媒体展示通读课文
师:好了,现在大家想必已经了解了这位父亲是怎么就出自己的孩子的,接下来我带领大家阅读一下课文,对里面的一些要点讲解一下。
在学生默读以后,教师进行课文的朗读,同时配合播放相关文字描述情景的图片或者音频,时刻为学生展示课文情景。在阅读时对于细节描述的语句进行提示与重点解读。
(五)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充分的了解,现在,我想请大家谈一谈自己对于文中父亲的看法。
生:文章中的父亲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他信任自己的孩子一定还在等待自己的救援,他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失望。
引导学生思考父亲救援行为体现出的品格,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文章含义。
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对于细节的描写手法,对父亲的疲劳、坚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大家可以找出来然后分享一下么?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这一句是对文章中父亲面部情况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了父亲的疲惫与救援的辛劳,这都与父亲坚持救援的行为形成了对比,展现出了父亲的坚韧。
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寻找细节描写的语句,对其写作结构与思路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此类写作手法。
四、结束语
本文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小学课文为例,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案例描述,分析了情景模式教授的具体方法。在正式教学前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对文章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介绍,为课文内容的讲解营造氛围。在讲解过程中配合图片、音频资料对文章中的情景描述内容进行直观表述,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景,有利于学生情景感受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爱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8(20):62-64.
[2]樊亚萍,彭立.基于智慧课堂的协作能力培养研究——以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5(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