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粽子香
2019-06-03李德勇
李德勇
端午佳节粽子香
我国民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相传春秋时代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这天佩香袋、吃粽子、赛龙舟。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一般人都认为粽子出现于这个时期。实际上,粽子在春秋时代之前就已经有了。古时不但端午吃,夏至吃,春节也吃。在炊具发明之前,已经有粽子了。到了春秋时,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在当时称“角黍”。东汉时粽子不过是一种普通食品。晋代,粽子被正式作为端午节的食品。并开始出现米之外的加料粽。南北朝时出现有 “杂粽”,说明粽子品种增多。唐朝的粽子,已经成为了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上的美味食品,而且有了专卖店。至宋代,有了 “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粽子有馅,也始于宋代,以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为馅。明代粽馅更为丰富,到清乾隆年间,又有了火腿粽子。
粽子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其品种之多,花式之繁,风味之异,不胜枚举。按风味分,有南味粽,北味粽。按用料分,有纯米粽、包馅粽、夹果粽、豆粽、荤料粽等。
粽子,是一种多滋味的美食。不仅是端午节的名餐美食,而且早已作为独具风味的常年方便食品而应市。今天的粽子流派众多,风味各异。著名的如:浙江嘉兴五芳斋粽,米糯而不烂、肉肥而不腻,素有“江南粽子王”之称;湖州诸老大粽子享有“粽子大状元”之誉,其甜粽香甜软糯,肉粽入口鲜美;广州潮州的“双拼”粽子,一头用甜料,一头用咸料,一粽两味,独具特色;苏州粽子因配料讲究,制作精细而久负盛名。我国各地还有许多在国内外知名的粽子店,如嘉兴五芳斋、湖州诸老大、上海绵乔家棚和万鑫斋,号称中国“四大粽王”。
粽子还是对人体有益的食补佳品。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B1、A、E及纤维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的功能。粽子瓤馅用料中的莲子、红枣、栗、柿干、银杏、赤豆、火腿等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日本人也有过端午节的风俗,过节时人们也吃粽子,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米粉做成的,形状是长圆形的,像是一个锤子,粽子上缠以兰草,节日里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墨西哥人也很喜欢吃粽子,他们的粽子叫“达玛尔”,其做法和形状都与我国的很相似。“达玛尔”以粗颗粒的玉米面为原料,用玉米叶或芭蕉叶包成,里面放入肉片和辣椒,墨西哥人常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人们也爱吃粽子。他们吃的粽子很像我国广东粽子,特点是个头大,品种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椰蓉粽等。
端午习俗饶有趣
端午节人们吃粽子、佩带香包以示屈原的品德节操流芳千古。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信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流传下来的习俗颇多,撷来饶有趣。
● 避五毒
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滋生,古称“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所以这天父母多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至外婆家躲藏,以避不祥,俗称躲午。在豫北地区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避五毒”、防疾病的民间风俗,那就是,豆蔻年华的姑娘们和那些刚做了新娘的妇女,在端午节之前巧手献艺,用五彩丝线和花布做出各色各样的“香囊”(俗称香囊袋儿),作为礼品来赠送给自已的亲友、邻里,以及意中人。豫北人认为“老年人在腰间佩带香囊,能延年益寿;幼儿们把香囊挂在脖颈上,可健壮成长;青壮年将香囊系在衣襟上,则消灾免祸、鹏程万里。”总之带香囊以取吉祥,是一種增福添寿的吉愿。
还有些老年人,在院中把艾蒿向着未升出太阳的东方,翻滚七十二遍,传言此艾蒿可治百病。另外妇女们把艾叶插在鬓角和后髻子上,俗语说:“五月端午不戴艾,死了变个老太太。”此外,要用五彩丝线给儿童系手腕,把雄黄酒点在小儿眉额之间,中午饮雄黄酒等。以上这些都是“避五毒”防病的习俗。
按汾河下游一带的风俗,要用绸缎和布料制作小老虎,以及蛇、蝎、蜈蚣等所谓的“五毒”,然后穿起来,佩戴在孩童身上,认为可以避邪除秽。同时,也有希望孩童如小老虎一样勇猛之意。端午之际,百虫活跃,有毒的动物也出来伤人。俗传,让孩子戴上“五毒”,即可不受这些毒物侵害,又可提高儿童对毒虫的识别能力,并借取“以毒攻毒”之说,为子孙消灾免祸。
● 进山采药
在小凉山地区,端午节这一天,各族人民纷纷进山采药。成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肩扛药锄,身背药筐,天蒙蒙亮就出动,这些当代“神龙”,出没于高山、峡谷、河边,遍尝百草、辛勤采集,构成一幅“佳节添茱萸,男女采药忙”的生动画面。如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端午节中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已不再盛行,但像龙舟竞渡、包米粽这些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活动仍沿袭不断,广为流传。
● 石战比赛
每年端午节这天,台湾屏东、云林、彰化、台中等县部分地方,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石战比赛,即以石子为赛具,划定区域和界限,参赛双方持石对击,以攻占对方守区者为胜。
比赛分单人、双人、集体等几种形式。比赛开始,双方战斗激烈,各以自己有利的地形和掩蔽体为据地,顽强拼搏,特别是集体石战,为取得胜利,各自设有指挥和参谋部,看热闹的人,可依据斗打形势的发展,自愿参加到队伍中助威,一旦谁方获胜,就毫不客气地涌进败方的村子,将准备好的粽子、酒、菜吃个痛快。
历史上福建仙游、惠安,广东佛山各地,均流行端午石战习俗。据考证,目前这些地方的石战习俗,是闽粤移民传到那里的。
● 踏青郊游
这是河北唐山、秦皇岛一带的端午习俗。五月五日这天,全家出动,郊外踏青游览或野炊,或自带干粮,好生自乐。《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踢百草”。可见由于北方河湖少,没条件进行龙舟竞渡,于是踏青郊游成了当地久传不衰的民间习俗。清代诗:“一带裾腰绣早春,踏青时节小园频,斗他远志还惆怅,惟有宜男最可人。”诗中远志、宜男,都是当地的草名。
《镜花缘》第77回《斗百草全除旧套,对群花别出心裁》,写的就是端午“百女郊外踏青”的真实场景,十分感人。
● 绕岩洞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云南兰坪、维西一带的普米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前往深山“绕岩洞”。人们在岩洞的石坑上点酥油灯,燃烧树枝,熏走鬼邪病痛,大人小孩都要喝几口泡有菖蒲、雄黄的药酒,吃蜂蜜粑粑,然后到瀑布下洗澡、歌舞。有的男子则持枪带犬,邀伴骑马赛跑,进行围猎。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