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唱出革命人的豪情壮志
2019-06-03李春发
李春发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好比大松树一般冬夏常青,他们不怕风吹雨打,也不怕天寒地冻;他们不摇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这一伟大的群体便是一代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百废待兴,亟需富有激情、永远年轻的革命人去开拓、去奋斗。它生动表现出要用革命者在战争年代那不屈不挠的昂扬战斗精神,去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战天斗地开创美好生活的崇高意境。
一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是歌剧《星星之火》 中的唱段。这部歌剧1950年12月由东北鲁迅文学院首演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侣朋编剧、导演,李劫夫作曲,苏扬、刘洙指挥。该剧以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背景,歌颂了抗联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星火必定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这首歌曲出自该剧第一幕二场。游击队交通员老李头和女主人公小凤在山林中相遇后,答应送小凤去游击队。这是两人的二重唱。在流传过程中,渐以独唱和多部重唱的形式出现。
李劫夫(1913-1976),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吉林省农安人,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延安晋察冀边区参加音乐活动,作有《歌唱二小放牛郎》 等;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团长,作有《坚决打他不留情》 等。1948年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副部长。1953年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音协辽宁分会主席。作品有《我们走在大路上》、为毛泽东诗词如《蝶恋花·答李淑一》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等谱曲。他还创作了歌剧《星星之火》 和几部小歌剧。著名音乐家傅庚辰曾评价说,李劫夫是中国少有的音乐家,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惊人的。他一生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绝大部分都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民族音乐,其中编入年表的就有500多首,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还广为传唱。1964年他亲自斟选了205首歌曲辑录成册,冠名《劫夫歌曲选》,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的创作最初源起于1948年。当时李劫夫由晋察冀调到东北哈尔滨,离开了农村,走进了大城市。但在战争烽烟中、劳苦大众中锤炼成的革命热情和工作激情,并未隨着大城市的惬意生活有丝毫改变,革命人艰苦奋斗、有作为乐奉献的优良作风与传统继续保持着并发扬光大。一天,他和著名剧作家侣朋在一起商量搞些文艺创作,二人不约而同地提议:“既然到了东北,咱们就应该用作品来表现东北的英雄事迹。”一拍即合后,两人便付诸行动了。
1949年,李劫夫等人赴白山黑水深入生活,寻访抗联英雄的足迹。他们走访中也体会到了当时的抗联战士们所处的环境到底有多艰苦:没有稳固的根据地,百八十里的山林范围内往往只有几户人家,斗争的方式只能是游击战;更没有固定住所,也就没有稳定的粮食供给,抗联战士们经常吃穿无着,遭遇断粮的困苦境地而要靠吃草根树皮、喝雪水来勉强维持生命;冬天斗严寒抗冰雪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夏天又时时处处遭受牤蚊蜱虫叮咬,与日本侵略军顽强苦斗了14年。由民族英雄李兆麟携革命战友于天放、陈雷等集体创作诞生于抗战炮火硝烟中的《露营之歌》,正是那段抗战烽烟、那些抗联将士的形象描绘,它曾激励无数抗联战士无论多么艰苦卓绝、流血牺牲,都英勇不屈地冲锋陷阵,抗击顽敌: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那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四)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灭。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李劫夫扑下身子,一门心思深入生活走访,并努力从一些当时的细节故事上寻找和捕捉创作灵感。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到了很多当年的抗联老战士,其中一位令他印象十分深刻,即东北抗联老交通员“老李头”李升。李升,1867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州一个贫苦的运河码头搬运工家庭,28岁时闯关东开荒种地、赶大马车为生。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军攻占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放大火烧了半条街,李升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无一幸免地遇害了。带着满腔家国仇、民族恨,孤身一人的李升1932年参加了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的汤原反日游击队,次年入党。虑及李升社会阅历丰富,生活经验较多,机智沉着身手矫健,年龄虽然大了却更便于掩护,党组织决定让他专做交通工作。他风里来、雪里去,无数次及时圆满地完成了传递文件、情报等任务。李升还担负护送领导干部的任务,包括杨靖宇、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周保中等去外地巡视工作,均由李升巧妙地以“父子”“父女”“公媳”等关系为掩护,顺利地护送过往。李升因此被大家亲切地尊称为“抗联的父亲”“抗联老爷爷”。
从小兴安岭、完达山、松花江、牡丹江,到长白山南麓、鸭绿江沿岸,白山黑水间到处都留下了李升风风火火的足迹。他经常是一个人奔走各地,由东到西,由北到南,不管狂风暴雨,还是雪地冰天;利用空闲时间给人打短工、干零活,挣钱做路费。1938年初,北满临时省委与吉东省委派李升去寻找失去联系的杨靖宇的抗联第一路军、魏拯民的南满省委。70多岁的李升毫不犹豫地勇担重任,冒着摄氏零下40余度的严寒,踏着膝深的大雪,进入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原始森林,从牡丹江经延边到蒙江历时月余,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抗联第一路军的队伍。同年夏,归途走到依兰时,李升被叛徒认出,不幸被捕。日军对他施以老虎凳、灌煤油、烙铁烫、站笼子等种种酷刑,他十几次死去活来,却始终坚贞不屈、不吐露半句党组织的秘密,最后被伪满洲国军事法庭判处10年有期徒刑。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出狱。1946年8月16日,李升回到哈尔滨,找到他的入党介绍人、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鉴于李升已是79岁高龄,又在狱中受刑过重、身体被折磨得严重受损,冯仲云安排他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住下并派专人照顾。1951年国庆节,李升被选为东北抗日联军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得知李升事迹后,托人送给这位革命老人一根手杖,并把“革命之父”4个字刻在了手杖上。随后,李升被邀为黑龙江省政协常委,当选首届黑龙江省人大代表。1962年1月12日逝世,享年95岁。李升作为抗联老战士不屈不挠的代表,其事迹从1946年起就被重点宣传,尤其是由冯仲云亲笔撰写的《李升小传》 在《哈尔滨日报》 上公开发表后,社会反响很大。
李升还是为革命队伍输送众多参军者的功臣。20世纪30年代,他将东北地下党需送的许多投奔东北抗联的革命青年护送带进深山老林。1937年初,李升从抗联第六军所在的密营出山,在汤原县板场子屯遇到下江特委机关妇联主任刘志敏和抗联家属、时年13岁的儿童团长李敏(女性,朝鲜族,本名李小凤,20世纪80年代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刘对李升说:“小凤要上部队,我看行,您这次带她上山吧。”李升领她走了一天路,遇上正被敌人追捕的时年19岁的汤原县洼区妇联主任李桂兰,便一起进山找部队。冬天里白天很短,不觉间太阳西下、夜幕降临了。李升说:“游击队在山的那一面,今天赶不到了,就在这儿过夜吧。”在林中的背风处,他把地上的雪扫到一边,然后用斧子砍下枯树枝堆成柴垛准备露宿。篝火点燃了,他又捡来好多松塔扔进火里,过一会儿再用树枝把松塔拨出来,用脚一踩,满地都是烤熟的松子。李升用随身带的盆子化雪烧水,烤热了带来的玉米饼,松子当菜,雪水当汤,他们吃得很香。就这样走了两天后到达位于小兴安岭四块石山北侧帽儿山的抗联第六军第四师营地。她俩被安排进抗联第六军被服厂工作……
这次深入寻访中,他们去北安找亲历者李敏进行了采访。侣朋和李敏促膝交谈,整整谈了7天。回到哈尔滨后,侣朋与李劫夫、安波合作,创作出歌颂东北抗联的歌剧《星星之火》。剧中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抗联交通员老李头,一个是抗联女战士李小凤。同时,随着该剧剧情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了其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三
李劫夫和侣朋等商量好剧本的结构与故事大纲后,就开始分头创作。第二幕的剧本是李劫夫在1949年11月独自创作完成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这首歌就出自于这一幕第一场中。剧中的情节是这样的:日本兵抓住了李小凤的父亲(人物原型的父亲在抗联第六军第一师后勤处长任上牺牲)以后,母親让她上山去找游击队,爬雪山时,小凤不小心掉到山窟窿里,后来听见有人远远地走了过来,这个人就是老李头。等老李头把她救上来后,两人就开始拉家常,小凤说想参加革命,老李头建议她改名为李青阳。他向小凤解释新名字的含义,因为革命人就像松树一样长青,而且还不能离开太阳。这时音乐响起,两人就唱起这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在潜心创作期间,李劫夫在笔记本上亲手为李升画了幅素描肖像,他还在素描下边颇为感慨地特别写了几个字:“抗联之父——老李头,现年八十一岁。”正是由于亲眼见过李升,知道他的乐观、积极和机警,李劫夫才决定在《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这首歌中运用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欢快曲调,来展示和反映那个风起云涌的战斗岁月及抗日英雄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原版歌剧中李小凤的扮演者是李劫夫的爱人张洛。张洛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1945年3月,16岁时被八路军尖兵剧社相中,走进了革命队伍。翌年春,尖兵剧社与李劫夫所在的胜利剧社相遇。这一奇特相遇,无形中像有一双神奇的手在搭鹊桥、牵红线,促成一对革命伴侣。她在未与李劫夫谋面前就会唱他写的不少歌,并暗暗视他为心中偶像。结果,她现实中看到的却是个不修边幅、满脸胡茬、衣服油渍的33岁胖男子,还以为他是部队里围着锅台转的一介伙夫呢。没想到,时运青睐,不久,李劫夫调到尖兵剧社当团长,在朝夕相处的工作中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1947年初,二人正式结婚。她后来忆起当年演出时的情形时说:“你想想,台上当时就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与一个梳小辫的小姑娘这两个人,身体还轻轻地摇着,把这首歌欢快地唱出来,多有意思。”李劫夫在创作一开始就设想此处要有一个唱段,以烘托、渲染和推进故事情节更加合理完美地展现革命者久经风霜雪雨百炼成钢的英雄气概和伟岸意象,但是他又寻思,老李头面对的是个16岁的女孩子啊,要用怎样的方式向小青年宣传革命道理呢?一定要有个鲜明的形象才行,还得通俗易懂让她很快理解而记忆深刻。想着想着,在隆冬寒雪中巍然屹立的松树长青的挺拔形象,一霎那间浮现在他眼前。而且这首歌有个特点,就是大多歌词都是一个音符唱一个字,整首歌完全靠音符跳动出来,非常欢快。
整个歌剧剧本都写完之后,张洛和饰演老李头的刘贵仁等演员们就开始排练,直到1950年12月在哈尔滨首演。随即,从哈尔滨演到沈阳,再演到大连,当时群众反响相当好,场场爆满。直到1953年,整整演了数百场。张洛回忆说,当时他们演出完都要回家卸妆,跟群众一起散场出来时,一路上都有人在愉快地哼唱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因歌曲仅有6句,直白、简洁、易懂,旋律和歌词都很容易被记下来,群众听过一次就记住了,何况有人看过不止一场,这首歌自然很快就从剧场中流传开来,被人们反复传唱。《星星之火》是当时唯一大型的歌颂抗联英雄的歌剧,参照了《白毛女》 《血泪仇》 这两部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歌剧的艺术成果,同时也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创新,比如,不再用“话剧加唱”的方法,而是尽量地歌剧化。尤其是李劫夫完成的第二幕词曲创作,几乎没有几句台词,都是优美的唱段。
李劫夫的歌曲确实也有这样一个特点,好记好唱。因为他每次写完一首歌,都要先找个小孩子教唱,只要在童声试唱中一发现有拗口的地方就立刻修改。他觉得只要10多岁小孩子会唱,全中国人民就都会唱了。这首歌之所以能迅速流传开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三拍子的舞曲很少,从外国引进的也不多,所以人们就拿《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的旋律去当舞曲。当今许多老同志一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就一定会想起自己正值青春时曾跳过的那支舞及合唱这首歌时的欢跃场面。
四
这部《星星之火》 歌剧尽管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环节,可是还没来得及进行修改和完善就被停演了,个中原因甚至连剧中主角之一的张洛都不知晓。只有《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我是个穷苦的小姑娘》 《穿过密密的青松林》 这几首歌流传了下来,并成为一些音乐学院的教材曲目。停演之后,李劫夫随鲁迅艺术学院搬迁至沈阳。
至此,许多人才明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原来是与东北抗联有关的一首红歌。当然,人们常常把它当成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用来抒发人民当家做主满怀豪情的歌曲。对此,张洛后来说:“这样理解也并没有错。只要人们能从这首歌上受益,从它身上获得愉悦,就说明这首歌成功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积淀已经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一个好的作品有很多主题,到特定的时候,就会有某一个主题在它身上复活。诞生于建国初期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颇有意境、极具风采地唱出了毛泽东在那个年代号召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豪情和雄心壮志,时代赋予它永恒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这首非同一般的歌曲,每当动情唱起或听到时,只要你用心去咀嚼去思考去回味,那么就会有更深的领悟:“年轻”不等同于清秀的脸庞、脆亮的嗓音或柔韧的身段,也并不等同于那个特殊的年龄段。“年轻”应该是怀有激情和理想、不断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永不停止前行的脚步。青年应作时代的先锋。李大钊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xíng,磨刀石)。”在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中,无数风华正茂的新青年,求个性,争国权,冲破家庭和社会的牢笼,几经奋斗,终于汇入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从此,青春便与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紧密联结在一起!在社会主义时期,青春又与建设一起奏响新的主题。无数青年以满腔热忱投身于祖国建设。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他们战天斗地,脉搏同祖国一起跳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青春又与变革、创新相伴,在全新的意义上延续着革命精神。
革命人永遠是年轻。从站得高、看得远的广阔角度来说,“革命”对于不同时代的一代又一代人们或许理解上并不完全相同,“革命”的内涵和真谛及其现实意义在于:革命,并不仅仅是那种血雨腥风的刀枪战争、疾风暴雨式的大规模社会运动。革命,就是要打破现状、超越现实,就是勇于变革创新,就是永远保持朝气和“青春”的状态。
是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今天的青年,随着光阴流转,都会不可逆转地终将告别青春岁月。然而,只要始终坚持怀有理想、激情和勇于不断创新改革,奋勇前行,我们的心就永远不会衰老,永远葆有青春的神采。正像那挺立在山顶上的松树一样,冬夏常青。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