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6-03王蔚雯
王蔚雯
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语文学科是人文与工具的统一。基于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十分重視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课堂教学来指导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升到“三位一体”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的焦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我创造了很多中文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使用和提高。
例如,在《养花》的教学中,通过课堂辩论,正反双方相互诉讼的原因,学生对教材中养花的欢乐、忧虑、悲伤、音乐等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结合实际,谈论环境美化与养花。这样,教师才真正从“领导”的位置上退了出来,给学生课堂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让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法、背诵法、积累法等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习方法上。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激励学生创造。每个孩子都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一旦他们产生了怀疑,他们往往会期待结论,并会认真和积极地探索。例如,在教授《新型玻璃》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谈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玻璃。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说:“有一种透明的玻璃,可以挡风遮雨,又干净又明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覆盖着美丽的图案。“汽车的玻璃很结实。”……我及时表扬,同学们知道了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关于玻璃的。呈现主题后的“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提问理解后,阅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大家都兴致勃勃,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是什么玻璃?”“它们的特殊功能是什么?”“谁发明得这么聪明?”“他们怎么出来的?”它是什么做的?我趁机鼓励说:“那么让我们赶快把课文读一遍,找出答案来。”这时,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怀着浓厚的兴趣仔细地研究它。他们实际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把“想让你知道”变成了“我想知道”,充分尊重每个人的需要。
2.激发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教科书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类型、一个方法、一个结果和一个例子。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突破教科书的框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中翱翔。启发思维的广度,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当他教传统的题目《再见,亲人》时,他抛弃了“谁是文中的‘亲人”而先读了第一个例子。然后学生们自学了第二、第三个例子和其他传统的套路。相反,从“亲人”是“血缘相关的人”这一基本外延出发,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体验和理解,得出了“战争时代存在着一种‘血肉关系”的结论。讨论到中学生认为自己的亲人现在有动物、植物,甚至地球,这种博爱的思想得到了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这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自我感知和自我体验的结晶。毫无疑问,这达到了激发浅层能量、激发创新的目的。
3.增强和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学实践告诉我,当代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有利因素进行锻炼,教师指出,难以培养。例如,在《穷人》的结尾处,“桑娜拉开……”,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学的第一段《再见,亲人》让学生根据相关描述来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有多激烈;战场上是什么情景?士兵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以“在烟雾中”为标题,练习想象力的扩展。
三、训练学生敢于提问
创新始于“问题”,因为“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可能的。“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首先,我们必须训练学生敢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敢提问,主要是自卑或心理紧张。因此,消除这两种心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例如,你可以讲爱因斯坦和牛顿等名人的故事来提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首先可以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锻炼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第二,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不能无目的地提问,而是要问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写记叙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什么时候、在哪里、谁发生了?发生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作者用什么技巧把故事写下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学会如何问问题,如何学习写文章。
四、探索、讨论是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探究和讨论的方法进行课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和师生交流,进行学习和讨论,掌握知识,激活思想,加深理解。提高意识。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快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善于启蒙指导,及时鼓励敢于发言的学生。此外,教师还应在讨论中及时总结,并在讨论中总结要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用简明扼要的句子加以说明。
五、关注学生的阅读预期
理解、内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过程。在关注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语文教学不应停留在自身的整体性上,而应体现阅读、积累、迁移的目的,以达到语文教学指导的目的。
学生的阅读期望是学生阅读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正确分析、把握学生对阅读的期望视野,利用学生的期望提高教学质量。还应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来呈现阅读内容,共同构建。学生的视觉期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认知能力。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语言的延伸等于生命的延伸。因此,作为一名语言教师,我们应该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文艺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然,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工作中不断认识、发现、了解和提高自己;在不断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新课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白高娃.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