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公益
2019-06-03飘雪
飘雪
“绿色公益好市民”标准:
1.参与植树造林;
2.绿化美化社区庭院;
3.节水护水一水多用;
4.分类投放垃圾;
5.不随意燃烧秸秆;
6.落实门前三包。
“低碳老人”胡钧:才华横溢的老“发明家”
胡钧,1945年生人,老北京人,丰台区新村街道侨联主席。2000年退休后,胡老经过10年自学,在丰台区新村街道育仁里社区,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含有百项节能技术的“低碳小屋”,引起国内外广大观众和百多家媒体的关注,被载入当代北京发展史册。胡老也因此被媒体和群众亲密地称为“低碳老人”。
胡老退休前是一名体育教师,多年来,一直非常关注环境问题。退休后,他萌生了自己做节能环保研究的念头。当时胡老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一个外行搞节能环保研究是瞎折腾。但胡老克服了没有专业知识、没有资金、没有实验场地、年岁大、记忆力差等困难,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成功研究出了很多节能环保产品。他将自己居住的80多平方米的家改建成了含有103项节能技术的“低碳小屋”,其中“太阳能取暖制冷门窗”“多功能空调门窗”“多功能空调窗帘盒”“门窗框散热器”“阶梯组合太阳能利用装置”等22项技术获国家专利。根据测算,这个低碳小屋节能超过75%,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吨以上。比如“门窗框散热器”,胡钧为此耗费了6年时间,产品升级了5代,才算技术成熟,也将成本成功降了下来,申请了专利,并获得国家发明展会的金奖。瓦楞纸叠搭的书柜能承重160斤;用汽车隔热膜做窗帘充分隔绝室外热量;抽油烟机沿着炉火设置一圈抽油孔,这样没等油烟冒上来,就被抽走了;卫生间水池有机关,脏水从左边流走,净水从右边流入储水箱……在胡钧的低碳小屋,各种节能发明随处可见。为了方便大家参观,胡钧和老伴儿搬到了女儿家居住,免费将自己的“低碳小屋”公开展示。“低碳小屋”共接待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环球日报、北京晚报、消费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100多家,接待了国内外参观者一万多名。如今,“低碳小屋”已经成了社区的科普名片、青少年儿童参观学习的教育基地,网上点击量超过数千万次。“走红”后的胡老被一些学校聘为课外辅导老师,并应邀到首钢集团、西城区图书馆、黑龙江工业大学及北京十几所中小学举办节能环保科普讲座。胡老曾应邀到上海、黑龙江、青岛、连云港等中小学举办“谁来拯救我们的地球”的演讲。用实际行动谱写了退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胡钧
胡老是一个热爱科技创新的老人,时刻关心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中科协中国科普协会的发起人和首批志愿者、中国发明协会的会员、中国科技馆的专家志愿者、北京市科普志愿者、丰台区科普志愿者。胡老在发明创造之余,还撰写了100多篇节能环保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多家报刊上。胡老说:“很多专业人士写的文章老百姓看不懂,太专业了,看上去很高深。我就将这些高深的东西写得很简单,因为我是老师,我有深刻的体会,写文章就是要让人能看得懂啊。”胡老的文章深入浅出,让普通百姓一读就能明白。如他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巧用温差能、少开空调机》《一寸阳光一寸金》《全民利用太阳能》等科普文章,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很多厂家都来“低碳小屋”参观学习,洽谈合作的意向。胡老說:“我研发节能环保产品的初衷,就是为让生态环境好一点,减少碳排放,欢迎大家复制、模仿、采用。我只有展示样品,既没有工厂也没有产品,你们谁愿意生产,使用这些技术和产品自己去生产,我不反对,也不会告厂家侵权。”为了让这些产品尽快走上市场,胡老还亲自教会厂家生产制作的方法,并把一些核心技术公布在网上。如生物工程腻子的配方和制作方法等,让普通百姓也能掌握这些知识,并可以参照配方自己去做。这些产品很快就推向了市场,甚至走向国际。目前全国有数千万个家庭都掌握了“巧用温差能、少开空调机”方法,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数百万个家庭都在使用胡老发明的生物工程腻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很多的建材产品和家居用品都在采用无污染生物胶粘剂方法,生产各种宜居产品,受到人们的欢迎。
胡钧老人搞节能环保研究,完全是个人的行动,资金来源全是夫妻二人的退休金。老伴为支持胡钧搞节能环保的研究,省吃俭用,十几年来都没有买过雪花膏。生活中的胡老绝不是一个“科学怪人”,他热情幽默,才华横溢。为了更好地宣传节能环保的科学知识,他创作了很多环保歌曲,如《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低碳环保北京人》等。在上海松江区五库学校举办科普讲座时,他还为这所学校创编了歌曲《我们最棒、我们能行》,并被该校定为校歌。他在美国洛杉矶华人地区举办环保讲座时,创作的歌曲《我是一个环保志愿者》深受欢迎。胡老还为大力支持自己的老伴创作了歌曲《天赐良缘》,此歌深受老伴的喜欢,更让老百姓喜欢和感动。
74岁的胡钧依旧不服老,还在继续他的研究,并将视线放到了更大的空间中,他的“石墨烯生物电池”也已经获得了专利,在利用科学方法代替石化能源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2014年12月,胡老荣获“北京榜样提名奖”;2016年胡老被评为丰台区优秀党员;2017年当选丰台区十二届党代表和新村街道侨联主席;2017年11月荣获北京老教育工作者总会颁发的“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先进工作者;2018年1月18日荣获北京市环保明星光荣称号;2018年6月27日被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评为“北京市社会领域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5月胡老的家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妇女联合会授予“首都最美家庭”称号。(丰台区文明办)
郑华艳:授人以渔的环保教师
郑华艳,1978年生人,北京市财会学校会计专业教师。郑华艳老师于2017至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构思设计、开发并实施《旧物改造——袜子娃娃》《微盆景制作》综合实践课程,受到学生和各界人士欢迎。在2017至2018学年度,郑华艳老师面向小学授课80节次,授课人数420人次;中学授课72节次,授课人数280人次;社区授课36节次,授课人数500人次;企事业单位体验活动9节次,授课人数150人次。
2017年,根据教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北京市财会学校,鼓励教师将课程设置为更多服务于中小学的社会实践课,并同时将这些课程覆盖到周围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的公益活动当中。在校方和领导的关注和帮助下,郑华艳老师将自己感兴趣的手工方面的内容改为两门实用课程——《旧物改造》《微盆景制作》。郑老师说:“我创立这些课程的初衷,一是响应教委号召,进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是希望在生活中无论孩子还是成人,能够更加关注环保,通过自己动手为绿色居室出一分力。”
课程的服务群体主要分为:中小学学生、社区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员工。根据这些受众的特点,郑老师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在《旧物改造》课程中,因为小孩子的劳动技能有限,所以郑老师设置的是从孩子常见的身边物品入手,比如旧手套、旧袜子、旧毛巾这样的材料。而课程学习则是动手制作孩子比较感兴趣的玩偶、小挂件。考虑到通勤等因素,面对中小学生的《旧物改造》课程一般一次上6节课,一节课45分钟。每次上完课以后,都会让孩子完成一件作品。这样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生活技能,将家中的旧物改造成各种各样的玩偶、挂件,更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就感。让孩子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会节能环保的概念。面对社区的居民,则一次课程为两个小时。郑老师说:“社区居民的生活技能很强,所以我主要是帮助他们改变旧的观念,学会如何将旧物品进行设计改造。比如,通过课程让他们发现这些废物可以变成干花,可以做成挂在墙上的挂件……废物利用,美化居室。”而对于企事业单位的活动,郑老师则选择《微盆景制作》这一课程。她说:“微盆景的制作可以为办公室带来绿色,而且有些稀奇的植物,比如空气菠萝更是受到这些员工的欢迎。他们在完成活动后,用自己的双手呈现一份绿色,往往都非常开心。”
郑华艳
其实,开设微盆景制作课程的初衷,是想让中小学生体验种植类课程,让孩子们掌握一项生活技能。郑老师说:“随着课程的开展,我逐渐发现孩子们特别愿意亲近大自然——真实的小花,微縮的盆景,都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我想这个课程同时受到社区居民和办公室员工的喜爱,大概是因为植物带来新鲜的空气,蓬勃的生机,会让人们不自觉地放松紧绷的神经。很多办公室的植物需要的水、土很少,有的甚至不用水、土,再加上耐活,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门课程可以倡导人们热爱大自然,减少废物产生。”
这些课程让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可以爱护我们的环境,对已有的资源不造成浪费。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废旧物品利用的创新能力,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创新来美化生活。不仅如此,郑老师在授课的同时,还将财经知识融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成本、利润等财经知识。打破传统教材体系,让学生从多方面知识入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更重要的是“会学”。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在学校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郑华艳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开发并实施的《微盆景制作》课程共享给单位的其他老师,帮助授课教师备课、准备授课课件、梳理思路,并带领教师们积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郑老师还将课程制作成微课程,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她设计的这两门课程在区级教学大赛中获得多项奖项。郑老师谦虚、真诚地看待成绩和荣誉,总是说这是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成绩是大家一起做工作的收获。(西城区文明办)
赵文平:力所能及为家乡和社会做公益
赵文平,1950年生于怀柔区杨宋镇花园村。2005年赵文平由镇办企业退休回村后,一直热衷于绿色公益事业。他热爱花卉种植,不仅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满了花卉树木,更将树种、树苗无偿赠送给村民、村委会,用于花园村的整体绿化。热爱摄影的赵文平一直用手中的相机拍摄并记录花园村的历史遗迹和发展变化。他克服困难,义务撰写2万多字的花园村村志资料,并配上他拍摄的图片交给村委会。他自费制作光盘数百张,将自己多年来拍摄的影像资料提供给相关部门,为花园村创建、参评“北京最美乡村”活动创造了条件。
赵文平说,他人生的前3个18年经历了学习阶段、在花园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和书记工作阶段,以及在镇办企业任职的阶段。在这3个阶段,他于1981年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984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年度北京市劳动模范”;1993年在北京市公安局“乡镇企业保卫工作总评”中荣获北京市公安局嘉奖;1994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嘉奖证书。从这些荣誉中,可以看出,赵文平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忘初心的优秀劳动模范。他说,从退休后,他开始设想他的人生第4个18年规划——要为家乡和社会做他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来回报党和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
赵文平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参加了老年志愿者协会、北京文明随身拍协会、摄影家协会,积极宣传正能量。他被村里推荐为北京《美丽乡村》杂志通讯员、北京美丽乡村网站信息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志愿者、中国社区网络电视台特约通讯员等。他拍摄制作的影像、视频资料多次被怀柔信息网、怀柔和北京电视台采用;拍摄了怀柔区、镇、村的各项文化、专项活动的视频资料,自费制作的光盘数百张,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宣传依据。赵文平在中国社区网络电视台的发稿量在全国排名第18位。他的摄影作品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的作品在2014年荣获中国社区网络电视台“2014年中老年网络摄影大赛”优秀奖;2015年第五届书香中国摄影展中荣获“聚焦阅读”摄影优秀奖。
赵文平获得《读书点亮人生》2015年怀柔年度人物奖
赵文平一直有个心愿,想给他出生并生活的花园村写一部村志。然而,他毕竟不是做文字工作出身,所以总觉得自己水平有限,难以胜任。2014年,响应国家号召,北京城里的大学生来到花园村,这让赵文平非常激动。他找到这些大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并没有促成这件事。赵文平并不气馁,他想,既然求别人做不成,不如还是自己来做,能做多少做多少。于是,他将常年行走拍摄途中记录的资料、拍摄的图片,自费打印成册,赠送给了村党支部和相关人士。在他的促成下,村志有了一定的编写基础。2018年,村里开始计划编写村志,赵文平之前提供的资料和图片被收纳到了村志当中,这让赵文平非常欣慰。
赵文平退休后种植各种花卉树木,也帮助村里的人进行绿化。他的家庭被怀柔区委、区政府授予“五好文明家庭标兵”称号;2010年被首都精神文明办等单位授予“文明示范楼门庭院”;2013年被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授予“北京市书香家庭”荣誉称号。绿色公益我带头,赵文平虽然乘坐公交车可以免费,但他坚持往返50公里以内,在天气、时间条件准许的情况下,骑自行车出行,既环保又锻炼了身体。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还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宣传和监督他们一起做。
赵文平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倡导环保事业。他的公益之行让更多人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他用自己的爱好——摄影,为家乡赢得了荣誉。(怀柔区文明办)
邢术贺:生态绿色环保工作的领头人
邢术贺,1963年生人,平谷区刘家店镇寅洞村村书记,也是先进生态绿色环保代言人。在日常工作中,他积极带领支部开展“蓝天保卫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我是党员我带头”等活动,在环境整治工作中,要求党员干部时刻秉承“党员一句话”承诺,更要求党员代表从我做起,率先垂范。
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树枝子”和“粪汤子”问题,他积极提建议,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村民一点一点讲环境问题,讲环保的重要性,讲生态的好处等,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率先在寅洞村建立了“生态桥”项目试点。不仅解决了农民果树枝条因无法处理造成的环境、交通等问题,能变废为宝,增加果园有机质含量,减少果农开支,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项目。
邢術贺
寅洞村有1800亩桃树地,每年老树更新后,砍下来大批树枝乱堆乱放,田间地头、道路两侧堆得哪里都是,影响交通、堵塞河道,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人工清理不过是挪东倒西,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堆放的树枝经过夏天的日晒雨淋容易发霉,产生了大量难闻的气味的同时,还给害虫提供了繁殖场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邢术贺。他常想,小麦玉米都能秸秆还田,树枝磨碎了能不能废物利用?2016年,邢术贺被选为区人大代表,他提了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17年2月,由区政府出资,寅洞村开始将废弃树枝进行实验生产加工。树枝经过粗粉、细粉,加上动物粪尿液,使其发酵腐熟,最终变成了有机肥。邢术贺说:“区长提出解决最后一公里,就用这样一座‘生态桥将政府、企业、村、农户联系起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最终解决了防火、道路、环境治理几大问题。同时,为农村、农户解决了最实际的问题。”这一项目经过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各级领导、大专院校专家都对这个模式给予了肯定。最终正式启动,采用了国家级的设计方案建设了新的厂房,整体投资1.3亿元。
农村的工作琐碎却关系到民生。解决了“树枝子”和“粪汤子”的问题,邢术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2017年初开展的“蓝天保卫战”专项环境整治活动中,他积极动员党员干部,拆改自家的吊土炕,为村民作出表率。邢术贺说:“吊土炕是老百姓几百年的传统习俗,部分人尤其是老人对拆改工作不能理解,认识不清。我们村1000多口人,在镇上属于四大村之一,工作量很大。”在拆改吊土炕过程中,他和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包片包户,走家串户为村民讲政策、解疑难。那期间,他所包片的名单在他自己兜里装着,每碰到一个人就开讲,大多数的百姓还是支持工作的,极少数的人说一次不行,他就来第二次、第三次,直到说通为止。他和干部还自发垫资5万多元帮助村民购买电热板,最终经过多方的努力促使寅洞村的吊土炕拆改工作得到了顺利进行,并且按时完成拆改任务。
邢术贺作为基层领导,他对工作从不畏惧,总是积极面对,想方设法完成任务。2017年的煤改气工作,寅洞村又一次按时完成任务。2017年年底邢术贺接到新的任务,寅洞村被平谷区列为2018年第一批155个美丽乡村,区里要求在2018年2月底前将村中所有私搭乱建全部拆除。2018年2月4日就过年了,考虑到村民的感受,邢术贺决定在2017年12月就开始工作。很多人当时对邢术贺说,马上到来的1月20日,就是村委会换届之际,你现在就开始这项工作,会影响选举。邢术贺说:“干什么工作都会得罪人,但是我不怕,我认为只要这是对的,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事,我就要干。”他多次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动员。利用村广播、村口电子屏不断向村民宣传,又带领党员深入工作,说服村民,最终按时完成任务。而1月20日的选举并没有影响邢术贺继续当选——不自私、不徇私,真诚、实在地为人民服务的人,又怎么会得不到村民的支持。
在每一次艰巨的任务面前,邢术贺带领着全村的党员干部走在最前面,他们将工作做到每一户,细致、认真;每一次改造工程,邢术贺都会发挥本村村民的能力,能本村自己人做的工作,就不雇用外面的人,公平、公正、公开招募村民承接工程,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邢术贺就是这样一位踏实、肯干,将环保公益事业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有能力、有魄力的基层带头人。(平谷区文明办)
王春晓:将绿色环保“种子”传播开来
王春晓,1987生人,密云区生态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她发挥职业优势,开辟“绿色密云”公众号,将环保知识、环保理念传递给大众。在家庭里,她带动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春晓和她的丈夫在家庭中带头开展环保行动,并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教育、感染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也经常提示家庭成员在各方面从环保定位,从思想上营造绿色氛围,实施中创建绿色家庭。
他们把环保落实在行动上,处处以环保标准为依据。在装修房子时,购买建筑材料选取正规厂家的环保产品,购买家电首选环保节能产品,购置电脑选防辐射的显示器,购置电视机选择防静电产品,电冰箱也是无氟的绿色冰箱。在节能方面,家里的厨房和厕所都安上节能水龙头,大厅里使用的是节能灯,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平时,用过的洗菜水和洗衣水都存着用来拖地;冲淋浴时站在洗澡盆里,节省下来的水用来冲厕所,淘米的水用来浇花。用她的话说,这是“废物利用”。她常常拿个上面标有“享受低碳生活,呵护美丽家园”的布兜去买菜,不仅降低白色污染,还向周边人宣传环保理念。
王春晓
她总是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仅仅自己一家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成员都拥有了绿色观念,整个社会才会更文明、更和谐。如何做一名绿色使者,把“绿”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2015年她向单位领导提议,并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开辟了“绿色密云”微信公众号,每周两次发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截至目前已发送200多次,受益人群500多人;2013年开始,她到企业、学校、社区、乡村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开展200多次,受益人群1000多人;通过网站传播环保意识1000余次;2011年开始,向市級媒体、区级媒体报送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相关稿件1000多件;她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教育自己,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王春晓说:“虽然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努力的过程是快乐的。”我们相信,王春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然会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只要人人都来参与绿色行动,我们生活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美,我们的社会必然更加美丽、和谐。(密云区文明办)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