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材,用好教材
2019-06-03唐慧彬
唐慧彬
【摘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撇开教材另起炉灶,而应当尊重教材,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的主题图、例题、练习题等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用的价值,并加以创造性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教学
同事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80~82页的“平移和旋转”,无论是素材准备,还是活动设计,都丰富多彩,但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浮光掠影,学生并没有沉下心真切地体验到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特征。究其原因,与课堂上没有选用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不无关系。
对“平移和旋转”特征的认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经历多层次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对于教材,学生可以进行多次阅读、揣摩和理解,有利于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特征,必须用足和用透。教研组的同事一起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研读,推敲每一道例题、每一幅主题图、每一道习题……下面是磨课后同事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出示教材第80~81页例1和例2的六种物体运动的动画)
师:火车是怎样运动的?谁能用手势模仿出来?
师:还能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吗?
(学生自主比画,指名展示,共同評价)
师:试试把这些物体运动的方式用符号画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
师:能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火车一类,国旗和电梯一类,吊扇、螺旋桨和指针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火车是平着移动的,国旗和电梯是竖着移动的,其他几个都在转圈。
师:有其他想法吗?
生:火车与国旗和电梯应该是同一类,因为不管是平着移动还是竖着移动,都是在移动。
生:都是直直地移动。
师:火车是怎样沿着轨道直直地移动的?谁能用直尺当轨道,用橡皮表示火车,演示一下?
师:谁能演示电梯的运动?
师:虽然它们的运动方向不同,但都是沿着直线移动,可以看作同一类。
生:剩下的一类都是转动。
师:我们把火车、国旗和电梯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吊扇、螺旋桨和指针的运动方式称为旋转。
[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图形运动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虽说“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方式,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要生成图形的运动表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透过现象用数学眼光发现运动方式的本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用直观的动作和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物体运动的过程,从而体验实例中蕴含的共性特征。教者采用“慢镜头”的方式推进,这一环节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通过手势模仿和比画六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引导学生将物体运动的轨迹抽象出来,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接着让学生画一画运动方向和运动路线,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再在充分体验六种物体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在对比中区分平移和旋转。
【教学片段二】
师:请把数学书放在课桌面的左上角,然后把它平移到右上角。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用手机拍摄典型的错误操作方式。之后播放拍摄的视频,组织学生辨析)
生:平移时不能把书拿起来,要贴着桌面移动。
生:不能歪歪扭扭地移动,应该直着移动。
生:移动的时候,数学书的“姿势”不能变。
师:怎样才能做到“姿势”不变呢?
生:数学书不能转动,只能移动。
师:请大家重新把数学书从课桌的左上角平移到右上角,再依次平移到右下角和左下角。
师:如果要把数学书从左下角平移到右上角,你能想到几种办法?
生:先平移到左上角,再平移到右上角。
生:先平移到右下角,再平移到右上角。
生:直接斜着平移到右上角。
生:斜着移动不是平移。
生:虽然是斜着移动,但是移动的路线是直的啊!而且姿势也没有变化。
师:物体平移时,可以上下运动,可以左右运动,还可以斜向运动。无论朝什么方向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知道是什么吗?
生:物体平移时,都沿着直线运动。
[思考]这个“试一试”常常被忽略,乍一看,不就是让学生平移数学书吗?殊不知在成人眼中的小儿科操作,学生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出现了各种意料之外的状况。操作是认知和思维的外显,通过操作活动能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并进行修正和走向深刻。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者及时捕捉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辨析,从而真切地感悟出“直直地移动”“姿势不变”等特性。在此基础上,教者设计了开放性的操作活动——将数学书从左下角平移到右上角,引发“斜向移动”是否为平移的争论,丰富对平移的理解——平移不仅可以上下、左右移动,还可以斜向移动,无论朝什么方向,都是沿着直线运动。在纠错中学习,在争议处探究,使学生对“沿着直线运动”这一特性有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片段三】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转盘游戏,但是这个转盘的指针掉下来了,谁能把它装上去?
师:你把指针装在什么地方?
生:装在中间。(用图钉固定住)
师:这根指针是怎样运动的?
生:它在旋转。
师:仔细观察,指针上的每个地方都在旋转吗?
生:都在转动。
生:不对,图钉没有动。
师:指针围绕着图钉在旋转,图钉叫作旋转的中心,这个中心是固定不动的。能找出其他旋转物体的中心吗?
师:能把指针从指向A旋转到指向C吗?(生操作从A顺时针转到C)
师:还可以怎样旋转?(生操作从A逆时针转到C)
师:这两种旋转方法一样吗?
生:第一种是順时针旋转,第二种是逆时针旋转。
师:这两个词语好新鲜,谁来介绍介绍?
生:如果与钟面上时针或分针旋转的方向相同,就叫作顺时针,如果相反就叫作逆时针。
师:如果把指针从指向A旋转到指向B,可以怎样旋转?
生:可以顺时针从A转到B,也可以逆时针从A转到B。
生:逆时针旋转的距离长一些。
[思考]“旋转”的“转”很容易发现,但是旋转的中心就很“隐蔽”了。如果教学时忽视旋转的“中心”,这样的教学是残缺的。一方面会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转一圈是旋转的本质特征,否则就不是旋转;另一方面不利于后续学习,四年级绘制旋转后的图形是个难点,症结就在于找不到“中心”,因此这个知识点值得大做文章。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旋转的“中心”呢?教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体验式教学,通过“装指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指针装在正中间,让学生的目光都聚焦于“中心”,图钉既起到固定作用,也起到醒目作用。然后追问:“指针上的每个地方都在旋转吗?”学生发现旋转时“中心”不动,从而体会旋转是围绕一个点进行的圆周运动,并适时抓住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生成,拓展认知,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片段四】
(此题是82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
师:你是怎样找到这些树叶的?
生:我把白色的树叶一个一个地向右平移,看看哪些可以和绿色树叶重合。
生:我是把绿色树叶向左平移,看看它能和哪些树叶重合。
师:还有更简便快捷的方法吗?
生:选和绿色树叶一模一样的。
生:对啊,平移后树叶的“姿势”不变。
师:这片白色树叶平移后能和绿色树叶重合吗?
生:不能,大小不同。
师:平移后的叶子什么不变呢?
生:大小不变。
生:形状不变。
生:方向不变,但是位置变了。
师:剩下的树叶也可以和绿色树叶重合吗?
生:旋转后可以重合。
师:旋转后再平移!大小和形状不变,但是方向和位置变了。
[思考]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对小学生只能用实际例子做一些描述,但不做严格定义并不代表教学就可以停留在表层,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找出符合要求的叶子后,教者追问:“怎样找的?”“怎样找得快?”引导学生探究平移后能重合的树叶有哪些相同之处,并匠心独运地将其中一片叶子“缩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平移之后的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方向都不变,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对平移的认识实现了由运动过程到运动结果的全方位掌
握。对于没有被选中的叶子,教者“变废为宝”——“它们也能和绿色叶子重合吗?”唤醒了学生对于“旋转”的经验,进而比较两种运动方式的区别,使得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一道平常的练习题通过挖掘,成了认知对比的好素材。
教材是静止的,如何将其变成有效的教学素材?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首先要尊重教材,不轻易撇开不用;其次要用好教材,理解教材的深度决定教学的高度,这一切都须建立在对教材通透了解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孙国春.小学数学教材解读集体偏差现象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3).
[2]陈金红,郭作华.问题演绎“活络”教材——小议教材解读的方法[J].数学教学研究,2015(12).
[3]储冬生.把握核心概念设计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J].小学数学教育,2018(7).
[4]韩江土.在直观演绎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平移和旋转”教学赏析[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7(3).
[5]李保伟.动静相宜“想”为径 平移旋转“玩”建模——“平移与旋转”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7(3).
(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角斜小学 226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