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2019-06-03施丹温波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

施丹 温波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既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我们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其广泛性和深刻性,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它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它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和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不同特点,更要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时代价值。因为把这两者相结合将会重组文化基因,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形成更适应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大环境,从而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106-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4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各个国家休戚相关,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在互联网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下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全人类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全球气温变暖,恐怖势力猖獗,人口爆炸,南北关系失衡等全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面对解决,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在这样的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月的日内瓦总部演讲时,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也是我们国家面对全球治理问题时运用自己独特的中国智慧提出的一个中国方案,并且随着这一思想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它作为时代的最强音而逐渐成为一种全球价值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体系已经在我国初具雏形,但是学术界却并未对此概念做出过明确的界定。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分别是:“领域内涵说”“发展进程说”“观念体系说”和“结构状态说”。本文认为要科学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1.从历史的维度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讲道: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这段话揭示了人类历史上的种族国家间的分分合合都是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早就有天下分久必合的传统观点,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有历史依据的。而规律之所以为规律,是因为它具有恒常性,是在各种万事万物的表象之下都潜藏着的一个本质的东西,我们需要去发现并掌握它,这样才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它的作用。

2.从现实的维度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存在,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要立足于现实。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提出: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五观”是对上合组织的精神引领,同时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在促和平谋发展的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体现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合作关系的可持续性。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生一些变化,全球化让各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可以说全球化让原本的国际社会形态越来越趋于变成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习近平提出的这“五观”也是现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3.从未来的维度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我们现在大力宣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也不得不考虑到在现实情况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的因素,比如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所以我们就要从未来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完善这个体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离不开各个国家的合作关系的,因此我们就要致力于修缮与各国的合作机制。其次,维持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仅要坚持本国的外交政策,更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注入新鲜的血液,比如“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创新合作关系的典例。这样的创新合作应该在未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成为一种主流,并且发挥出它独特的外交魅力。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内容。人们对于社会的真正的理想的实现是依托于这个共同体形态的,所以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共产主义这一真正的共同体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虚假共同体,社会中的个人也将通过这种共同体而获得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在形成真正的共同体过程中,世界各国要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齐心协力解决当前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发展问题,从而发扬人道主义的精神,以及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然,我们也要结合着时代的需求来建设理想的社会,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切不可离开实际空谈建设。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思想的核心是谋求人类共同进步与发展。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是为我们走向自由人联合体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做准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中的时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全面的发展,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把每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而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不仅具有未来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们国家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可能完全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当中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但是这是一个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的过程,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并非是突如其来的,可以说是顺应时代而生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仅要着眼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和保证。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停滞不前。推动它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到现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机遇。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便是促使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一步生根发芽的重要因素,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在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应时而生,所以历史的际遇与现实的环境同时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变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的成果产物。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蕴意丰富,它既汲取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为根本,又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转化新生,对我国的外交布局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它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的现实情况科学地掌握并运用这个思想,发挥这些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新成果的最大价值。

三、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中就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阐明了“和”的意蕴,和就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谐共生。古人一向崇尚“和合”的价值观,到了两汉时期,和合文化与外来的玄学文化融入和合,不仅使和合文化中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核心思想,和合文化也融人了佛道两教的思想内核,这样的文化相遇反而成就了更完善的两种文化体系,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局面。和合文化绵延不断,已经深深地融人了我们民族的血液当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而“和合共生”作为中华民族追求“和合”境界的当代表达,也具有了新时代的脉搏特征,需要我们将现代视角结合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智慧去深刻理解这一表达形式。因此习近平将和合文化融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中不但展現了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安全智慧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外交上促进对话,维护和平,保持稳定。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出自于《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习近平认为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必须形成互帮互助,共商共建的良好的伙伴关系。因此,他将大同思想引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中,有利于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思想

“以民为本”的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与“君”相对。“以民为本”,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重,君为轻”。在唐朝以前,只有“以民为本”,没有“以人为本”。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为避皇帝的讳,“世”改称“代”,“民”改称“人”。于是,“以民为本”就成了“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在外交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实际上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用领导者的眼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当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

1.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的观点相契合。马克思认为,任何脱离了实践的研究都是错误的,是毫无根据的。行动不论是在理论的研究当中还是生活中,都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早就有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一切的理论研究最终都是为了实践,有所成效,不然就是纸上谈兵。宋明时期的“知行合一”的观点也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讲究所学的知识要与自身的行为保持一致。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观点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2.都体现了辩证法特征。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它既承认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中,又承认世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特点,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它的特殊性,要把握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要义去处理问题。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就有看待处理问题要“一分为二”的思想,这个思想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在隋代杨上善所作的《黄帝内经》注上。不论是《易传》中的“分而为二以像挂”还是《老子》中的“一生二”都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相契合。

3.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人民群众的观点,它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人民群众主体论,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共产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地位。而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只有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因此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蒸蒸日上。更早一些,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政”的观点,认为君主对百姓实行领导管制要怀着仁心执政,这样君民关系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而孟子则在孔子的观点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君主应当将百姓置于自己之上,只有获得了民心,一个王朝的统治基础才会真正稳固。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思想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谋而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

1.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自从西方传人中国以来,首先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掌握运用,获得了它在中国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在发展,所以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一个要去解决的问题。那么,要想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找到两者在当今社会的契合点,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真正地扎根。所以这个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发挥它的独特魅力,用中国化的方式去引导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与之相结合。

2.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智慧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而更加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在这两者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促进的是两种文化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不一样的思维模式的全新体验,当我们有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模式或者说视野后我们发现的问题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不一样,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第一步,思维模式的转变。同样地,马克思主义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也会被注入新的世界观,最主要的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视角,在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实行方向上把控,原则上的指导,这样的文化双向互动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

3.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个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在什么时代,它对现世的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可以说它的影响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切人点,深入地去剖析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势必也會存在它自身的一些弊端,比如其中有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已经无法适用,甚至是错误的。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起到了恰好的弥补和转化作用。它们两者的结合是时代和人民共同选择的结果,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两者的结合是正确的科学的,是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的。

4.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习近平曾强调: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是中国如今在外交舞台上的一张金名片,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中国进发出更强大的力量,这个文化基因不会消失,只会在这片土地上愈加焕发日新月异的文化活力。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