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106例住院患者药疹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2019-06-03钱灿袁婷宿怀予

智慧健康 2019年13期
关键词:药疹卡马西平组胺

钱灿,袁婷,宿怀予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药疹是住院患者用药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何及时发现并鉴别药疹,是保障患者安全用药的基础。为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疹的一般规律及临床特点,现收集了2018年我院106例住院药疹患者的相关资料,具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6例住院患者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1~87岁,平均52.7岁,从统计数据看,0~19岁11例(10.38%),20~59岁52例(49.06%),60岁以上老年人为43例(40.57%)。发生药疹的潜伏期为数分钟~14天,平均为4天。药疹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1.2 不良反应类型

10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来看,一般67例,新的一般13例,新的严重5例,严重21例,一般的不良反应占比最多为63.21%。

1.3 致敏药物情况

致敏药物的判断: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反应是否可用并用药物的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它治疗来解释。通过以上判断进行具体分析,2018年度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中抗菌药物最多,为66例,其中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为26例;神经系统用药、诊断用药引起的药疹例数均为12例。致敏药物的具体分布见表2。

表1 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表2 致敏药物情况

1.4 药疹类型

药疹类型以多形红斑为主,其次是固定型和发疹型。具体见表3。

表3 药疹类型及分布

1.5 既往过敏史情况

既往有过敏史者为9例(8.49%),过敏药物主要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具体情况见表4。

2 治疗与转归

在106例发生药疹的病例中,一旦发现药疹首先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然后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情况,给予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外用药进行治疗。针对轻症患者,给予抗组胺药马来酸氯苯那敏或氯雷他定10mg po qn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滴,或给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ivqd进行抗炎治疗。对于重型药疹患者,需要给予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冲击治疗,比如40mg~100mg/d的甲泼尼龙、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治疗,待患者皮疹有所消退,将甲泼尼龙进行减量,同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控制和预防并发症。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谨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106例患者中,治愈74.53%、好转18.87%、不详(患者转院、自动出院等情况)6.60%。

3 讨论

3.1 药疹与患者基本情况

106例药疹病例中,男女比例相当,男性比例略高,可见药疹的发生无性别差异。年龄方面,20~59岁年龄段的例数较多,与该年龄段患者免疫应答能力相对较强有关,0~19岁占10.38%,可能与儿童肝肾组织功能处于发育过程中,尚不健全相关[1];60岁以上老年人为40.57%,与老年人原患疾病、基础代谢、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老年人胃黏膜的萎缩影响药物的吸收,人体构成比的改变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影响药物代谢,肾小球清除率降低影响药物排泄[2]。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将患者的年龄因素考虑在内。

表4 不同抗菌药物既往史后续引起不良反应情况

3.2 药疹与致敏药物

本组导致药疹的致敏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神经系统用药与诊断用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消化系统药物次之,本文就致敏药物前三的药理分类进行分析。

3.2.1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伴有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基本。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为皮疹、瘙痒等,该属于药物变态反应[3]。发生药疹的机制为抗菌药物作为外源性抗原物质与体内蛋白质进行结合形成全抗原,使人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引起变态反应。抗菌药物中青霉素引起药疹的不良反应可分为速发型过敏反应、迟发型过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由lgE介导,多在1h内出现,如荨麻疹;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给药1h后,如接触性皮炎[4]。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给药1h内应严格观察患者情况,若发现起疹情况,立即予以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对症处理,避免药疹情况进一步加重。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也是全国医院共同关注的问题,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滥用不仅使细菌耐药性增加,更是导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严格参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3.2.2 神经系统药物

神经系统中引起药疹的代表药物卡马西平,卡马西平为一种三环类抗癫痫药物。2007年底,美国FDA发布了卡马西平的安全性信息,提示卡马西平会引起危险的甚至致命的皮肤黏膜反应,即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具体症状有皮肤破损或起水泡、发烧、瘙痒等。卡马西平发生药疹与药物用法用量、过敏史、患者的基因型相关[5]。乙酰谷酰胺为谷酰胺的乙酰化合物,国内一例乙酰谷酰胺致多形性红斑型药疹报道[6]。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基础情况差,使用神经系统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适应症、用法用量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3 诊断用药

诊断用药引起的药疹中,91.67%的药疹由造影剂引起。造影剂导致的皮肤过敏反应同抗菌药物导致过敏反应相似,可分为速发反应和迟发反应,速发反应是指使用造影剂后1h内发生的过敏反应,是一种假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等;迟发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通常在使用造影剂后1h至7d内发生的过敏反应[7]。在106例皮疹有11例为造影剂所导致的药疹,8例在0至1h内发生药疹,考虑为速发反应,3例在1h至2d内发生药疹,为迟发反应。

在11例造影剂导致的药疹中,碘克沙醇8例、碘海醇3例。国内外均有相应药物导致药疹不良反应报道[8,9],碘克沙醇、碘海醇说明书中也将药疹列入不良反应项下。针对已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在以后的治疗中能否再次使用碘造影剂,《临床药物变态反应诊断与处理》中提到[10]:有碘造影剂不良反应既往史者,并非再次使用碘造影剂的绝对禁忌症,必须再次使用(严重变态反应者除外),应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并做好预处理和急救准备。

综上所述,药疹是用药过程中极易发生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该详细询问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一旦发生,应分析致敏药物并及时停药,症状轻者,予以抗组胺药或外用抗炎药进行处理;症状重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处理。作为医务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水平,包括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药疹特点等,便于临床从患者在用药物中分析致敏药物以便及时停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猜你喜欢

药疹卡马西平组胺
药疹虽小,可不要大意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卡马西平结晶工艺研究
临床药师对卡马西平中毒患儿解救用药的分析与监护Δ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重症药疹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培养液组胺的检测及鲣鱼产组胺菌的生物活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