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让春天寂静下去了
2019-06-03流言
□ 文/流言
春天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不应是寂静无声,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美国卓越的博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名著《寂静的春天》里指出:“环境恶化使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一个死寂的春天。”
现实的结论是严峻的,它就像旷野中的一声呐喊。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不但用大量的事实,向人们讲述这样的道理,生态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自然物种的消失也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还全方位(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其中,既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人类本来是要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谁知却带来了一系列灾难,这是文明生活方式的伴随之物。蕾切尔认为,“人们自己制造出的魔鬼,反而最难识别”,而“与人类被核战争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的另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人类的环境已经被惊人的潜在的有害物质全部污染了,这些有害物质残留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穿透胚胎细胞,破坏或者改变了原来所特有的遗传物质。”
人类所酿造的苦酒还得人类去品尝。所以,不能根据自身喜好去随意支配自然、控制自然、破坏自然。蕾切尔认为,海洋、土壤、植物、动物甚至是机体的组织单位细胞都与人类处于同一个宇宙之中,并同时享有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因此,人类并不是自然界中独特的一个部分,相反,人类也仅仅是大自然众多组成部分中的普通一员。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人类也与其他的组成部分一样,遵循着自然固有的进化规律,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整体。因此,人类理应热爱自然,并把这种爱的原则扩展到生物范畴。蕾切尔在论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时,更是强调人类的责任原理:“在伦理道德的意义上,如果科技成果的应用使许多人受益,而且对他人不造成损害,对生命和自然环境不造成损害,它就是符合道德;如果它不仅使一些人受益,同时对他人或对生命和自然环境造成损害,那么就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对这种行为加以约束。”如选择一种杀虫药这样一些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来决定人们的未来,那是对人类极大的讽刺。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已证实了《寂静的春天》中的论题(或结论)是正确的,也正因为蕾切尔对人类及未来环境发展的预见性(或前瞻性),才催生了环境科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之路。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作为先驱者,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以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当然,生态的环境问题仅靠发明一些新的治理措施、关闭一些污染源或发布一些新法令,是难以彻底解决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植根于更深层的人类社会改革中,它包括对经济目标和民众意识的根本变革,包括人类数千年发展的基石——人类中心主义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