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2019-06-03吴永梅刘群菲关浩杰
文/吴永梅 刘群菲 关浩杰
河南省作为我国粮仓,多年连续丰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河南省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四优四化”,农业生产在诸多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生产经营方式粗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等多种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通过分析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状况及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探讨,为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表1 :河南省2010年-2017年粮食总产及播种面积情况
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
(一)粮食产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从粮食短缺到中原粮仓,河南省的粮食产量一直都在持续稳定上升。1978年-1983年短短五年间,全省粮食产量共增加1206万吨。1983年是个重要转折点,粮食产量不仅满足了省内居民消费需要,还有余粮能够调出省外。至1997年,河南省粮食产量首次居全国第一。2000年-2012年,河南省粮食产量一直稳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为5347.1万吨,2017年增至5973.4万吨。近年来河南省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且总产量占全国的10%。
(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小麦、玉米与口粮作物的产量较大,而大豆、红薯等其作物相对较少。小麦从2010年至2016年产量增长了383.78万吨,由2014年的3329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3501万吨,增长率为5.2%,小麦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粮食作物。玉米产量虽上下有所波动,但幅度较小,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稻谷产量除了2014年稍有下降外,一直处于稳定上升趋势。以上三种作物的产量在河南省粮食产量中占据很大比重。红薯和豆类的产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豆类产量下降速度更快。
表2 :河南省2010年-2016年主要粮食作物产量
表3 :河南省2010年-2017年粮食人均耕地面积情况
(三)粮食作物耕地情况
近年来,河南省耕地面积连年下降,由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耕地面积从2010年到2015年逐年减少,2015年到2017年才稍微有所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加快,更多的耕地面积转化为城市用地,还有新农村建设用地和国家实施的“一退三还”政策,使得耕地面积下降较快。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2010年及之后的七年人均耕地面积连续下降。同时,由于粮食种植周期长,比较收益低,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城镇。2017年,河南省乡村从业人员为4807万人,较2010年减少了108万人。
提升河南省粮食产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政府的支持举足轻重。要对粮食生产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粮食种植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减轻压力,享受真正的惠民政策。同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调动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并加强监督各项农业补贴的落实工作,确保农民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二)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粮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龙头企业在一个行业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及影响力,除了保证自身的高效益之外,还能够给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起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因此,要培养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实现生产、收购、存储、加工、销售一体化,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使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之间建立完善的利益联动机制,引导百姓科学种植、因地制宜生产优质作物。当前,国内外贸易联系日益密切,粮食市场的国际化合作也进一步加深,要培养一批面向全球的“走出去”“引进来”的优质粮食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规划,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竞争,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三)促进粮食深加工,整合粮食产业链
要加强对粮食资源的整合,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首先,加大规模种植力度,建立新型粮食生产机制,促进农村粮食生产土地和劳动力合理流动,采取多种形式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创建新的经营模式。其次,发展大型粮食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企业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效应。这样既能够提升企业的吸引力与辐射力,提升自身价值,也有利于河南省粮食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第三,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综合管理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使粮食产业链衔接融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收购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使粮食产业做大做强。
(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粮食产业,稳定粮食市场
稳定粮食市场,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种粮效益,而这关键点在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粮食种植结构向专用、优质方向调整。在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对粮食市场的现有供需变化的把握,分析和预测未来的粮食产业结构变化,谋求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协调。目前,“互联网+”也为粮食企业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销售渠道。通过打造相关的粮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及时把握粮食产业的市场信息变化,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创建粮食品牌。
(五)依靠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和推进产业链科技创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使得耕地面积急剧下降,耕地资源约束趋近。这就要求提高粮食单产,使之大于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因此,要学会科学种粮卖粮,根据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合理规划粮食产量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粮食水平。此外,要把企业放在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对于尚不成熟的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模仿、吸收、开发的方式来实现二次创新,企领导要深入了解创新的作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在能力可行的范围内,要敢想敢闯敢做。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研发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