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皖粮”助推安徽粮食行业转型升级
2019-06-03
文/许维彬
安徽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新形势,安徽省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并启动“智慧皖粮”信息化建设,拉开“互联网+安徽粮食”的大幕,逐步实现安徽粮食行业从传统的“购、销、调、存、加”向着现代化、信息化“智慧皖粮”深刻嬗变!
一、上下联动,竞相发力,“智慧皖粮”信息化建设成效初显
安徽省在充分调研,聚力谋划,反复论证基础上,创新提出“管用、实用、好用”原则和分三步走方略,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符合安徽省情、具有安徽特色的“智慧皖粮”信息化综合平台。
(一)坚持试点先行,做好顶层设计。2014年,原安徽省粮食局先行选择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长丰县省级储备库、朱巷粮食收纳库3个库点,积极开展不同层级、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数字粮库建设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形成安徽特色的“智慧皖粮”信息化“1358工程”的建设思路,并应邀参与国家粮食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
(二)编制相关规范,统一建设标准。为保证信息化建设质量,确保各级架构间互联互通,原安徽省粮食局组织编写了《粮食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粮库信息化建设施工规范》《信息化出入库业务流程及软件操作界面开发标准》《信息化平台和省储粮库信息化建设验收方案》和《关于规范信息化建设网络基础环境、数据传输内容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的技术文件,指导当地建设,确保安徽省粮食信息化“接地气”。
(三)突出实用管用,建设成效明显。安徽粮食信息化建设涉及示范库、储备库、收纳库、交易中心省级终端与批发市场、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应急配送和供应网点等。目前,1545个项目全部完成并实现互联互通,已投入粮食收购工作。据统计,全省通过信息系统完成粮食出入库数量500余万吨,省级云平台汇集各类数据3600万条,并率先与国家平台完成互联互通。20余家兄弟粮食部门来皖参观考察。
二、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智慧皖粮”信息化建设亮点频出
安徽省粮食信息化建设充分结合本省实际,深度剖析粮食行业结构特点,着眼未来,在实用基础上适度超前,将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其中,频现出极具特色的亮点。
(一)采用虚拟技术,实现粮库三维可视化管控。通过GIS地理信息和三维建模渲染技术,对仓房、建筑物、地下管网、通风设施、监控设备等进行三维建模,在完成粮库立体呈现的同时,实现库区设施设备的远程可视化操控。
(二)构建全省粮情云,实现新旧粮情无缝接入。根据库点的实际情况,采用数据库对接、协议对接和更换分机三种方式完成原有测温系统对接,构建省级粮情云,实现全省所有粮库数字测温系统全覆盖,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实现建设投入效益最大化。
(三)瞄准移动端应用,研发移动APP应用系统。开展基于手机端的移动云平台建设,包括面向农民、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售粮通”,面向大中小型粮库的“储粮通”,面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粮通”,面向粮食加工企业的“金粮通”和面向普通大众的“购粮通”,提高监督管理、仓储应用、购销支持和消费经营各项能力。
(四)通过无人机巡检,实现可视化应急指挥。采用无人机技术,在省平台实时调看远端航摄画面,实现危险情况下的应急指挥。2018年安徽雪灾期间,通过无人机对受灾库点巡检,采用视频传输和图像拼接,形成雪灾态势影像,测算灾损面积,评估灾损情况,为保险取证提供了直观精准的数据,避免了人工踏勘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研制收储一体机,实现出入库系统快速搭建。以便携式设备为硬件载体,定制系统为软件平台,软硬件高度集成,摆脱对作业环境依赖,有效避免因库点位置变更、基础设施变化带来的资源浪费,将传统固化的信息化投入转变为可移动一体式平台,实现信息化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三、直击痛点,补齐短板,着力破解“智慧皖粮”信息化持续发展难题
面对基层对粮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在认识上不一致,存在“不想用”,不熟悉新业务系统认为“不好用”,以及缺乏人才而导致“不会用”等难题的困扰,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击痛点、补齐短板,着力破解各项难题。
(一)研发统一软件,确保达到互联互通目标。面对不同公司不同软件导致互联互通难、维护难和培训难问题,安徽省根据实际,定制开发适合本省的数字粮库系统,在软件层面实现全省统一,根本上破除互联壁垒、化解协同矛盾,也便于后期软件升级、维护和培训工作。牵头各IT公司集中开发,做到新建系统采用一套软件,在建已建系统逐步替换更新,最终达到全省统一应用软件、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结果输出、统一培训维护的目标,着力形成符合安徽省情的粮食信息化软件体系。
(二)采取软硬件复用,实现与一卡通互联共享。针对2000余个库点先行安装的中储粮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不能与地方数字粮库系统互联互通的问题,创新提出“软件独立运行、硬件充分复用、收购数据共享”对接思路,并在合肥、黄山、铜陵、六安四市进行对接试点,实现外围设备共用和“一卡通”数据向“智慧皖粮”系统定期推送,达到数据共享互用的目标。
(三)通过外引内联,打破人才队伍缺乏的困局。安徽突出抓人才引进、院所合作和全员培训。积极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三十八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合作,并依托局属院校,通过实习实训、委托培养联合培养方式,极大缓解全省粮食信息化人才不足的局面。此外,建立健全多级、多层次培训制度,细化省级培训、市县培训和企业岗前培训三级培训方案,形成“一把手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三年来,安徽省组织承办国家级培训1次、省级培训4次、市县培训30余次、企业培训180余次,培训数量达5000余人次,初步形成一支博士、硕士牵头,大学本科为骨干班底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四、创新思路,多措并举,以信息化促进安徽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互联网+粮食”思维,着力构建覆盖全省的粮食部门、基层库点、应急供应网点、“放心粮油”“主食厨房”营销网络、加工物流配送以及电子商务企业的现代化粮食流通网络体系,切实服务种粮农民的增产增收、广大百姓的粮食消费安全和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
(一)完善政务平台,努力搞好政务服务信息公开。通过“智慧皖粮”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整合粮食政务网、双微平台和OA办公系统,实现一体化服务;建设远程专家视频会商、行政执法,以及电子监察和风险防控系统,实现远程专家会诊、视频查证、飞行检查和可视化监管;通过与工商、农业、商务部门信息融合,构建涉粮企业考评信用等级评价系统,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2018年9月,原安徽省粮食局首次在滁州市粮食中转库运用远程视频专家会商系统召开1600多人参加的全省粮食仓库规范化管理暨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所有市、县、中心粮库负责人参会,初步验证了信息化建设成效。另外,从2018年开始,安徽省对各市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和库存大清查工作全部实现“智慧皖粮”系统的现场检查、后台上报和电子评审。
(二)打造业务平台,推进信息化科学化管粮。通过“智慧皖粮”电子业务平台建设,新建仓储设施管理、远程可视化监管、作业智能化管理、应急调度及安全监测预警、动态出入库管理、资金汇接与财会审计等六大系统,努力完善原粮在线扦样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粮食来源可溯、流向可追、原因可查、信息可询、责任可究,达到粮食质量全过程管控,提高全省仓储管理规范化水平。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加快实施‘五优联动’”部署,努力探寻“优粮优储”安徽路径。
(三)构建商务平台,拓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渠道。通过“智慧皖粮”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响“中国粮食网”国字品牌,成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粮油专业商务网;推动电商体系构建,拓宽“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外延,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改造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据分析,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为管理者提供预警提示,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服务。2018年10月,原安徽省粮食局建设的“放心皖粮”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情况良好。
下一步,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在“智慧皖粮”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利用已形成的省级权威涉粮数据,积极引入第三方大数据运营企业,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合作建立粮食数据分析模型、风险预警模型、智能决策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使安徽省粮食数据具备思考能力,拥有智慧大脑,为安徽粮食的信息化、现代化、智慧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